傳統財務規劃多以「累積」為核心,將儲蓄和投資視為人生安全感的基礎。然而,《Die With Zero》的作者比爾·柏金斯(Bill Perkins)提出了另一種思考方式:將金錢、時間與健康視為三大資源,並在生命有限的框架下,最大化人生的體驗與滿足感。本篇文章將結合我的觀點和網絡上讀者的心得,探討如何在實踐這一理念時,達到人生的豐盛與幸福。
比爾·柏金斯認為,許多人在規劃財務時,往往陷入「累積更多」的迷思,甚至將追求更高淨資產視為人生目標。然而,當我們意識到時間和健康是有限的,金錢本身並無法帶來持久的快樂時,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體驗便成為更明智的選擇。
一位讀者分享道:「如果你把生命的每分每秒都用來賺錢,卻在死後還有大筆錢未花掉,那你就是白白浪費了人生的寶貴時光。」這種觀點提醒我們,金錢應是為人生服務的工具,而非累積數字的競賽。
在「Die With Zero」的架構中,作者強調應該設置一個「資產高峰」,即在生命中某個階段達到淨資產的頂點,然後逐漸將金錢轉化為體驗與回憶。以我提出的策略為例,在50~55歲達到資產高峰,並透過「4%法則」(即每年提領準備金的4%)來確保生活無虞的情況下,開始專注於人生清單的實現。
健康是所有人生體驗的基石。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與健康狀態不可避免地下降,因此在黃金歲月裡,應該投入更多資源維護健康,為未來完成夢想清單做好準備。例如,透過鍛鍊身體、規律飲食與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延緩衰老帶來的限制。
正如一位讀者提到:「年輕時的冒險與探索是無法替代的,因為身體的狀態決定了你能享受的深度與廣度。」這一點與我的觀點不謀而合,特別是在接下來的50~55歲這段期間,應抓住健康尚佳的優勢,完成需要較多體能的計劃。
金錢與健康雖然重要,但真正能轉化為深刻回憶的,是自由時間。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擁有的時間質量各異:年輕時雖擁有體力,但資金不足;年老時雖資金充足,卻可能失去健康。因此,如何在適當的階段平衡三者,成為人生體驗規劃的核心挑戰。
在這個階段,人生進入一個過渡期,財務上可能已經達到資產高峰,健康狀況也處於穩定期。此時,可以開始規劃並實現以下目標:
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能可能不如從前,但此階段的目標更注重深度與情感連結:
這是屬於我這個年紀的清單,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適度調整並努力實踐。
心理學研究指出,金錢帶來的快樂效用會隨著收入增加而逐漸減弱,這被稱為「快樂的邊際效用遞減」。許多網友也分享了類似的觀點:單純追求更高的淨資產,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只有將金錢轉化為體驗與回憶,才能讓人生真正充滿意義。
與其將金錢留作遺產,不如用它來創造無法被替代的回憶。例如,一位網友提到,他選擇將資金花在與家人共同旅行上,因為「回憶才是我能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這種理念啟示我們,不僅要活在當下,更要用心設計能夠永久保存的回憶。
部分讀者擔心過早花費財富可能導致晚年生活缺乏保障。這提醒我們,雖然需要在年輕時投入資金實現夢想,也不能忽視基本的財務安全網。例如:
一些人可能會因「錢花光」的想法而產生焦慮。對此,作者建議建立一種新的價值觀:將金錢看作是交換回憶的媒介,而非純粹的財富累積。這種心態轉變能幫助我們更加安心地享受人生的每個階段。
《Die With Zero》的核心理念是用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金錢、時間與健康。透過資產高峰的設定、健康與自由時間的平衡,以及分階段實現夢想清單,我們可以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回憶,讓人生充滿意義。這不是一種極端的財務規劃,而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哲學:將資源用在值得的地方,為自己和重要的人留下難忘的故事。
現在就開始行動,列出你的夢想清單,並在資產、健康與自由時間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成為一個真正實踐「Die With Zero」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