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一直是鍾孟宏導演的鐵粉,一直follow他的作品,包含《第四張畫》、《一路順風》、《陽光普照》、與《瀑布》等片。
而我除了看完《餘燼》外,也看過不少正面和負面的評論,以及聽過劇組人員的解說與行銷。
而以下是我對本片的評價。
本片算是很精彩的懸疑推理片,就跟《名偵探柯南》、《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與《怪醫黑傑克》類似,但是它牽涉到了白色恐怖等敏感議題,容易招致批判。
白色恐怖的議題因為敏感的政治、軍事機密、以及倖存者偏誤─就是死去的核心當事人無法說話,頂多託夢,因此要論述著實不容易。
而國片《返校》、歐洲片《戰地琴人》、與德國片《淨化論》等牽涉到白色恐怖議題的影片因為係屬改編劇本,爭議較少。
《返校》改編自電玩、《戰地琴人》改編自男主角華迪史洛·史匹曼回憶錄、而《淨化論》改編自萬湖會議的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Wedmovietime/posts/pfbid02uHvdd1gyj4BoZGq1qNHTM6YQWi6NfHVeGtypvkYWEGHB9YzyMcBcHmwFmaENxRHal
上面三部電影都有所本,但是本片卻是劇組人員做完田野調查後的原著劇本,就容易招致批判。
就於本片的特務許士節(金士傑飾演),他強調他們當初是在為國家做事,讓我想起被處以絞刑的艾希曼,漢娜·鄂蘭形容他為「平庸的邪惡」(The banality of evil),而艾希曼為自己的辯護也是奉命行事。
但是看過《淨化論》後,會覺得艾希曼是死有餘辜,因為大屠殺本身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但艾希曼在萬湖會議中提出不少解決方案,包含集中營與毒氣室等措施,會議結束後也真的照他的提案進行而有"效率"地屠殺成千上萬的猶太人。
另一個案例是,《戰地琴人》中的德國軍官威爾姆·歐森菲德聽了男主角的鋼琴曲後放男主角一命,而男主角也算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活了88歲而老死,反而是救他的軍官於57歲死於監禁和酷刑。
而我並沒有認為本片中的許士節當初應該要像《戰地琴人》中的德國軍官威爾姆·歐森菲德那樣道德崇高,但我也認為他不太可能像年輕的艾希曼那麼有想法,應該像是《返校》中的白教官與方芮欣一樣被當成棋子利用。因此,我認為許士節和《返校》中的白教官與方芮欣應該都屬於「平庸的邪惡」(The banality of evil)。
而我心中有個疑惑,本片的主題曲"北方來的人",由拉縴人少年兒童合唱團演唱的歌曲十分清純(因為由少年兒童合唱)、感人、與動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bgnfpwKi6c
是像誰致意?特務許士節嗎?感覺《軍中樂園》中由大陸飄洋過海的老兵還比較像是"北方來的人"而值得同情與致敬。
本片另一個問題是,片中主要分成兩個時間軸,1956年和2006年,而2006年又分成兩段故事─警察局和罪犯,最敏感的是,2006年的背景是王建民登上大聯盟和敏感的倒扁案;我認為只需要focus在一個時間段深入論述會比較有系統。
至於我先前提到的《名偵探柯南》、《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與《怪醫黑傑克》等懸疑推理片,雖然它們也被批判太過誇張,但其論述至少會比較單純而有系統,並牽涉到心理、生物、與醫學等專業知識。
就《名偵探柯南》的動畫片,在劇情大約不到一半(約1小時內),所有嫌疑犯,大約3個以上,都浮出檯面,接下來就是幾個偵探收集證據與犯罪動機,揪出罪犯;而柯南被批判的地方是動作特技與殺人動機過於浮誇。而《餘燼》是嫌疑犯與相關的人物太過發散,看超過1小時都還沒完全浮出檯面,最關鍵的問題是,反派的黑槍如何取得?在台灣的槍枝管制是比美國還要嚴格很多。這也是《餘燼》結尾提到的。
而《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是很"貼心"地在一開始就將所有登場人物的照片整理出來,當該人物被謀殺身亡時,會很"貼心"地把該人物照片轉為黑白顯示;其他還沒死的人當中,至少有1人就是兇手。
至於《怪醫黑傑克》,雖然牽涉道醫病關係,但每次就從一個病患出發,藉由高明的醫術找出病因與不為人知的故事─牽涉到戰爭與人性貪婪等等。
我的看法是,鍾孟宏導演確實是很認真的導演,會做深入的田調,但在白色恐怖議題中,就針對某個故事作深入的頗析,不需要太多故事線與演員會比較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