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3C產業的競爭激烈環境下,資訊安全(ISMS)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企業長期生存的基礎。然而,許多企業在導入ISO 27001:2022時,常陷入「一次性合規」的陷阱,認為只要建立制度、通過稽核就萬事OK。但事實上,資訊安全應該像鍛鍊肌肉一樣,透過「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的方式,讓安全文化深入企業的每一天。
ISO 27001:2022條文4.2強調,企業在建立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MS)時,必須考量「關注方」(Interested Parties)的需求,這些關注方包含:
這些關注方對企業的資訊安全管理有不同的期待與需求,例如客戶希望企業有完善的資料加密機制,而監管機構則要求符合個資法規。因此,企業不能只在ISO 27001:2022稽核前應付了事,而是要透過每天的小小改變,讓資訊安全變成組織的「自然反應」。
以台灣某知名3C製造商為例,該公司原本在資安管理上十分鬆散,員工經常在公開咖啡廳使用公司筆電、未加密客戶資料,甚至有工程師習慣將密碼寫在筆記本上。直到某次發生重大資料外洩事件後,主管決定改革,但他們不只是「一次性施加嚴格規範」,而是運用了James Clear的「原子習慣四大法則」來逐步改變企業文化:
一年後資安表現大幅提升,通過ISO 27001:2022的認證過程也變得更加順利。這不是因為他們一次性執行大規模變革,而是因為每天都「進步1%」,這種「複利效應」讓企業資訊安全變成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過去的資訊安全研究多聚焦於技術措施(如防火牆、端點防護)或政策規範(如ISO 27001合規性),較少關注行為心理學在資訊安全管理中的影響。而James Clear的原子習慣理論提供了一個全新觀點,即:資訊安全管理應該從「人的習慣」下手,而非僅依賴技術與規範。這與近期資訊管理領域的Behavioral Information Security研究方向一致,如: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於,將ISO 27001:2022條文4.2的關注方需求管理,結合「原子習慣」理論,提供企業管理者具體的行為改變策略,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資訊安全管理方式,有別於傳統的技術或合規導向模式。
資訊安全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透過持續累積的「微習慣」建立的。企業若能將ISO 27001的關注方需求轉化為日常行為,如同「原子習慣」的複利效應,那麼即使是資安人員、稽核員、講師等不同角色,也能在各自崗位上推動這場變革,真正將資訊安全變成企業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