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藝術之美的堅韌靈魂 】:小野洋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還記得我去年在專頁上發佈了一個小野洋子和藍儂於1972年與 Chuck Berry 現場演出時「鬼叫」的影片,許多人對於洋子都是抱持偏向負面的看法,稱她是披頭四解散的元凶,是仰賴藍儂名氣的騙子,但在此我來想來談談小野洋子的音樂作品,為什麼我們應該給她的創作第一次、甚至是第二、第三次機會。



其實在遇到藍儂之前,小野洋子本身就已是頗有聲望的藝術家。她積極參與了60年代興起的激浪派運動(Fluxus),在著名作品《切片》(Cut Piece)中邀請觀眾依序上台剪下她衣服的一部分,此概念往後被無數藝術家重新創作;另外1964年的《葡萄柚》也是推動藝術發展的重要著作,內容是一系列參考指令,讀者可以根據這些指令創作屬於自己的獨特作品,而藍儂正是在藝術展上被洋子的先鋒概念深深感動。



現在來談論到音樂,雖然洋子是在遇到藍儂後才正式踏入音樂創作的聖堂,不過以她涉足各式藝術媒介的速度來看,其先鋒反叛態度轉向音樂只是時間問題。當人們被問到對小野洋子音樂的看法時,通常會先皺眉,然後說她的音樂只是一陣詭異尖叫,而大多數有這樣想法的人也跟我一樣,其實從未真正坐下來,認真聆聽過小野洋子眾多的音樂作品。



《 Unfinished Music No. 2: Life with the Lions 》


raw-image


《未完成的音樂》一系列是洋子首次踏入音樂界的標誌,是她與藍儂試圖紀錄生活的一種藝術嘗試。受《葡萄柚》啟發,他們想像這些聲音並不是刻印在黑膠唱片的凹槽中,而是讓聽眾在心中構想:

「我們只是像孩子一樣,隨著心情表達自己。我們想說的是,創造你自己的音樂,這就是《未完成的音樂》。」

特別選擇《 Vol.2 》是因為我非常喜歡〈 No Bed for Beatle John 〉一曲,洋子朗讀各種報紙上關於約翰·藍儂的文章,並把它們以溫柔嗓音即興哼成歌曲,代表兩位藝術家充滿愛的片刻;然而下一曲〈 Baby’s Heartbeat 〉則真實紀錄洋子流產胎兒的心跳聲,我可以說這是音樂歷史上最令人感到不適和坐立難安的藝術表達。




《 Yoko Ono/Plastic Ono Band 》


raw-image


這張專輯與藍儂的《 John Lennon/Plastic Ono Band 》相輔相成,由於封面幾乎完全一樣,常常有樂迷因此誤打誤撞進入這張先鋒搖滾專輯,她在其中混合了歌舞伎的日式演唱技巧和搖滾演唱風格,以及受到原始吶喊療法之影響,於是從這時開始鞏固了洋子作為「鬼叫歌手」的形象,一個聆聽建議是將洋子的聲音視為某種獨創樂器來欣賞會有意想不到的體驗。




《 Feeling the Space 》


raw-image


洋子在懷孕生下尚恩·藍儂,進入活動休止期前的最後個人專輯,展現了她最為聽眾友善的一面,其中帶有明顯的女性主義傾向,聚焦於70年代各種困擾和影響女性的議題,出於諷刺而在專輯的內頁模仿成人廣告格式,列出男性樂團成員的電話號碼、出生日期等資訊。與人們腦海中鬼叫野人的印象截然相反,洋子在此的歌聲是如此細膩優雅令人動如。




《 Season of Glass 》


raw-image


這張專輯在藍儂離世不到六個月後發行,封面則是藍儂在被槍殺當天佩戴的眼鏡,旁邊擺放著一個半滿(或半空)的水杯,背景是中央公園,起初發行時引起不小爭議,洋子表示:

「公司打電話給我說唱片行不會進貨這張專輯,除非我更換封面。我不理解為什麼?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全身是血的人,走進滿是人的客廳,告訴大家我的丈夫已經去世,他的遺體被帶走,而這副眼鏡是我唯一能夠保存下來的東西——而人們看著我,說展示這副眼鏡給他們看是不合適的。我說:『我不會更換封面,這就是約翰現在的樣子』。」



《 It's Alright (I See Rainbows) 》


raw-image


這張專輯延續了前作藍儂離世的主題,洋子逐漸學會如何與悲傷共處,向藍儂說出最後的告別話語,她必須向前看,學會如何在失去摯愛的世界下生活。歌曲〈 It’s Alright 〉,提醒自己總有一天會再次回歸正軌,回到《 Double Fantasy 》中感受到的無限幸福,無論這時期有多艱難,更好的明天總會到來。




這篇文章只是洋子漫長生涯中微不足道的介紹,曾經我也以嘲笑她的音樂和歌聲為樂,直到累積的聆聽資料庫越來越多,以及意識到她身為藝術家、音樂家、女性以及一般人應獲得的尊重。希望當您讀完這一篇文章,可以隨意選一張小野洋子的專輯來聆聽,或是去了解她的藝術作品,也許有機會能改變對她的看法。


「願感受不到愛的你時刻受到祝福/

無論如何,向生活敞開心扉/

假以時日,你會發現愛在心中。」

— 小野洋子〈 Revelations 〉


raw-image


【寫作參考資料】

《 I Listened to (most of) Yoko Ono’s Discography so You Don’t Have to, or, a Defence of Yoko Ono’s Music 》

《 維基百科 》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Yoko_Ono

|實體唱片的死忠擁護者 |為各位介紹從60年代至千禧年間的搖滾樂、專欄、系列訪談和樂評 |出版品:《克里夫異象誌Vol.1 & 2》 |歡迎邀稿:visionsofcliff@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90年代中期,主流唱片公司對另類搖滾的淘金熱並未持續太久,但幾乎燒盡了所有參與其中之人的熱情,而一些特立獨行的樂團早已有了預感,選擇悄悄脫離主流,Sonic Youth 的 《 A Thousand Leaves 》正是誕生於這樣的背景。
噪音音樂這一流派如同其名,由各種尖銳、失真、壓縮的聲音組成,其中毫無章法的打擊、刺耳的靜電噪音,或是生活周遭任何能製造聲音的物品都能作為素材進行串接,但「噪音」不僅僅是一個音樂類型,它更是一個龐大的地下次文化,尤其在日本及世界各地都有其根深蒂固的追隨者。
發源於90年代的澀谷系(Shibuya-style),是集各種類型音樂復興的大熔爐,最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重新定義了日本流行音樂。
身為錄音工程師,Rudy Van Gelder 參與了數千張錄音作品,尤其1953年至1967年間,幾乎所有 Blue Note Records 都能瞥見其身影,而他的專業技術對於塑造現代爵士樂至關重要,他以捕捉這一即興藝術形式的曖昧特質而聞名,並將表演的聲音空間精準轉化為錄音。
「我經常在街上被一些人攔下,說我的專輯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我不需要問是哪張專輯,因為他們說的都是第一張專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人的年齡範圍從十多歲到七十多歲,都對這張專輯有相同的見證與共鳴。」 — 貝斯手 Brian Ritchie 
初次聆聽傳奇藍調搖滾先驅 Fleetwood Mac 的首張專輯時,似乎讓我有點在狀況外,聲音混濁,樂器平衡也很糟糕,主唱聲音更是被一層風沙掩埋。這就是讓 Peter Green 成為傳奇吉他手的專輯嗎?這就是開啟史上最偉大、最成功樂團之一的專輯嗎?我想其中肯定有什麼誤會。 過了幾年後
90年代中期,主流唱片公司對另類搖滾的淘金熱並未持續太久,但幾乎燒盡了所有參與其中之人的熱情,而一些特立獨行的樂團早已有了預感,選擇悄悄脫離主流,Sonic Youth 的 《 A Thousand Leaves 》正是誕生於這樣的背景。
噪音音樂這一流派如同其名,由各種尖銳、失真、壓縮的聲音組成,其中毫無章法的打擊、刺耳的靜電噪音,或是生活周遭任何能製造聲音的物品都能作為素材進行串接,但「噪音」不僅僅是一個音樂類型,它更是一個龐大的地下次文化,尤其在日本及世界各地都有其根深蒂固的追隨者。
發源於90年代的澀谷系(Shibuya-style),是集各種類型音樂復興的大熔爐,最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重新定義了日本流行音樂。
身為錄音工程師,Rudy Van Gelder 參與了數千張錄音作品,尤其1953年至1967年間,幾乎所有 Blue Note Records 都能瞥見其身影,而他的專業技術對於塑造現代爵士樂至關重要,他以捕捉這一即興藝術形式的曖昧特質而聞名,並將表演的聲音空間精準轉化為錄音。
「我經常在街上被一些人攔下,說我的專輯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我不需要問是哪張專輯,因為他們說的都是第一張專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人的年齡範圍從十多歲到七十多歲,都對這張專輯有相同的見證與共鳴。」 — 貝斯手 Brian Ritchie 
初次聆聽傳奇藍調搖滾先驅 Fleetwood Mac 的首張專輯時,似乎讓我有點在狀況外,聲音混濁,樂器平衡也很糟糕,主唱聲音更是被一層風沙掩埋。這就是讓 Peter Green 成為傳奇吉他手的專輯嗎?這就是開啟史上最偉大、最成功樂團之一的專輯嗎?我想其中肯定有什麼誤會。 過了幾年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2TxTXPgetY對林可榮而言,學生時期到台北打拼時,所寫的成名曲,如今紅到現在。 甚至,在2008年,這桿弟,因為親母的離開,反而是林可榮的粉絲,聽到和唱出來,特別有感觸。 從聽到的觸感,再配合這成名曲,就有胸口一股熱熱感
Thumbnail
2022年的時候,小野麗莎就有來台灣辦演唱會的計劃,但那時疫情正是嚴重當中雖然我那時有報名她的演唱會,但是後來就先取消了。 在今年3月時聽到她要來的消息我就先報名了,不想再錯過她的演唱會。 第一次被吸引到的BASSA NOVA的歌是"伊帕內瑪的女孩",因為村上春樹的書有提到這首歌我就開始搜尋,那
Thumbnail
蘇運瑩的專輯《圓》以及其中的歌曲進行了深入分析和介紹,包括專輯製作人、歌曲筆記和編曲細節。文章同時介紹了每一首歌曲的意境,以及歌詞表達的獨特方式。
Thumbnail
「閱評流失去了一切,方皓玟、吳保錡證實這消息!」甚麼都捍衛不了,甚麼都留不下,可是一件人間垃圾嗎?
Thumbnail
雖然聲音優美,常與人一種嬌嗔之感,但她愛唱歌,更愛唱給人聽,她的妖嬈都是表演自在展現,也不管旁人怎麼說,畢竟她很愛表演這行業,即使從沒算走紅,但始終在歌壇踏實耕耘著,她是黃齡。 黃齡,1987年生於上海,自取英文名為Yellow Zero。2004年因參加歌唱比賽被唱片公司發掘簽約出道,2007年
Thumbnail
林憶蓮,1966年出生在香港,祖籍浙江省寧波市,童年時分別在美孚和在上海人聚居的北角明園西街度過。父親林德華是香港中樂團的二胡樂師,母親李佩華則鍾情紹興戲。  林憶蓮從小就接觸音樂,時常靠在收音機旁邊,跟著哼哼唱唱。但小時候的她,沒有想過要當歌手,反而是夢想成為一個畫家。 
Thumbnail
之前提到過,流行樂壇裡少有女中低音,甚至菸嗓女歌手,亞洲區更是如此,以前總把菸嗓當成「破鑼嗓」,或是不值得收錄的音質,大眾更喜愛清亮優雅的聲音。 這位女歌手出道的第一首歌曲,便以其清亮且深厚優秀的演唱技巧,加上她的創作實力,歌曲一曝光,便以其美式抒情詮釋方式和歌曲演唱難度大受矚目,乃至以後不少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2TxTXPgetY對林可榮而言,學生時期到台北打拼時,所寫的成名曲,如今紅到現在。 甚至,在2008年,這桿弟,因為親母的離開,反而是林可榮的粉絲,聽到和唱出來,特別有感觸。 從聽到的觸感,再配合這成名曲,就有胸口一股熱熱感
Thumbnail
2022年的時候,小野麗莎就有來台灣辦演唱會的計劃,但那時疫情正是嚴重當中雖然我那時有報名她的演唱會,但是後來就先取消了。 在今年3月時聽到她要來的消息我就先報名了,不想再錯過她的演唱會。 第一次被吸引到的BASSA NOVA的歌是"伊帕內瑪的女孩",因為村上春樹的書有提到這首歌我就開始搜尋,那
Thumbnail
蘇運瑩的專輯《圓》以及其中的歌曲進行了深入分析和介紹,包括專輯製作人、歌曲筆記和編曲細節。文章同時介紹了每一首歌曲的意境,以及歌詞表達的獨特方式。
Thumbnail
「閱評流失去了一切,方皓玟、吳保錡證實這消息!」甚麼都捍衛不了,甚麼都留不下,可是一件人間垃圾嗎?
Thumbnail
雖然聲音優美,常與人一種嬌嗔之感,但她愛唱歌,更愛唱給人聽,她的妖嬈都是表演自在展現,也不管旁人怎麼說,畢竟她很愛表演這行業,即使從沒算走紅,但始終在歌壇踏實耕耘著,她是黃齡。 黃齡,1987年生於上海,自取英文名為Yellow Zero。2004年因參加歌唱比賽被唱片公司發掘簽約出道,2007年
Thumbnail
林憶蓮,1966年出生在香港,祖籍浙江省寧波市,童年時分別在美孚和在上海人聚居的北角明園西街度過。父親林德華是香港中樂團的二胡樂師,母親李佩華則鍾情紹興戲。  林憶蓮從小就接觸音樂,時常靠在收音機旁邊,跟著哼哼唱唱。但小時候的她,沒有想過要當歌手,反而是夢想成為一個畫家。 
Thumbnail
之前提到過,流行樂壇裡少有女中低音,甚至菸嗓女歌手,亞洲區更是如此,以前總把菸嗓當成「破鑼嗓」,或是不值得收錄的音質,大眾更喜愛清亮優雅的聲音。 這位女歌手出道的第一首歌曲,便以其清亮且深厚優秀的演唱技巧,加上她的創作實力,歌曲一曝光,便以其美式抒情詮釋方式和歌曲演唱難度大受矚目,乃至以後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