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評熱病論第三十三,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歧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 身體流汗、發燒,脈搏頻率高不因流汗而減,語言狂亂,沒有進食的慾望。


帝曰:願聞其說。歧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 汗液是人體排除毒素的方式之一。生成汗液,有賴通過進食補充的營養
  • 當引起感冒的毒素經由汗液排除之後,人們通常食慾會恢復。
  • 而此時雖然汗液已經排出,卻依舊還是持續發燒的人,毒素尚未完全排除。
  • 若是食慾繼續低落,人體沒有資源補進來對抗病菌,狀況是很危險的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歧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裏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帝曰:治之柰何。歧伯曰:表裏刺之,飲之服湯。
  • 以上不議


帝曰:勞風為病何如。歧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
  • 病位在肺臟下方,使人頭頸僵硬,頭昏目眩,咳出像鼻涕的痰,害怕受風吹,並且會發寒顫
帝曰:治之柰何。歧伯曰:以救俛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欬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 以上不議


帝曰: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可刺不。歧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帝曰:其至何如。歧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欬,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
  • 面部浮腫、下眼瞼腫大,導致說話不流利
  • 體質虛的患者不能輕易用針刺的方式治療,病情會惡化而有以下情況:
  • 呼吸短淺、時發燒感到熱氣從胸背往頭上衝,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躺否則會咳嗽


帝曰:願聞其說。歧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欬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 毒素所侵犯的部位,必然是因為人體本身的正能量匱乏,才有空間給毒素入侵。
  • 人體的陰液虧損,若是病邪入侵,會出現呼吸短淺、時不時發熱而流汗。
  • 小便黃者,人體下腹部有熱
  • 其餘不議
帝曰:何以言。歧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臥不得正偃,正偃則欬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欬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帝曰:善。
  • 以上不議
avatar-img
0會員
37內容數
從麻瓜到稍微有點靈通,探討身心靈的健康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陽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鞭,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霍亂的症狀有發熱、頭痛、身疼、惡寒、一開始就會上吐下瀉,脈是微澀的。「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發熱、頭痛、身疼痛、怕冷,這看起來是傷寒表證,但是如果已經是上吐下瀉的情形,就不是這樣子看了,這發熱、頭痛是「亡陽」的徵兆,因為上吐下瀉造成裡虛掉了,陰虛掉後,陽就會往頭面跑,而造成發熱、頭痛的現象,沒有足夠的津液輸佈到全身肌肉組織時,會造成全身
「傷寒」,傷寒邪入厥陰,「大吐大下之,極虛」,大字代表程度嚴重,人都虛掉了,裡虛寒掉了,虛熱會上浮到頭面,「以其人外氣怫郁」,虛熱上浮,人看起來憂憤,臉色微紅,而手腳冰冷,這是陽脫的現象,「發其汗」,醫者不察,以為有身熱表證而發其汗,「復極汗出者」,流汗流很多,裡陽盡失,陽都被發散掉了,現在身體裡面
「下利清穀」,腸胃都虛寒掉了,吃什麼就拉什麼,食物無法被消化,「裡寒外熱」,身體微熱,因為裡寒極盛把陽都給迫出去了,這是陽脱的現象,「汗出而厥者」,浮陽往上跑到頭面,只有頭面流汗,患者手腳冰冷,脈都摸不到了,人會昏厥過去,這是陰陽不能調和,亡陽的危證,「通脈四逆湯主之」,通脈四逆湯是乾薑五錢、生附子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下利清穀代表腸胃是虛寒的,津液是不夠的,因為攻表是靠裡面的陽,腸胃的津液來的,發汗會把陽氣給發散掉了,津液也流失掉了,「汗出,必脹滿」,造成陰陽兩虛,裡寒更盛,腸胃沒有蠕動而造成腹部脹滿。 這條辨本應出現在太陰篇中,此為太陽寒水不能作汗出,下陷太陰脾濕,致腸胃虛寒下利清
「大汗」,流汗會動用到胃陽將腸胃津液發散到體表,變成汗水排出體外,「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流大汗把身體的陽發散掉了,下利讓血的源頭沒有了。陽是身體的動能,汗與津液是身體內的營養,現在大汗、下利、手腳冰冷,就是陰陽兩虛了,用四逆湯來救逆。 正常人大汗與大下後,如果血熱尚存者,一定會口渴、手足皆熱想
「大汗出,熱不去」,如果有發熱,熱應該會隨著汗而解掉,現在流大汗卻仍舊身熱,看起來像是陽明證但卻不是,此熱為浮陽,因為陰寒內據陽脱了,「內拘急四肢疼」,肝主筋津液傷到後,血液循環供給四肢肌肉的營養就不夠,四肢肌肉就會疼痛,甚至有抽筋的情況,但是拘急在表不在內,而內拘急指的是內臟太冷(溫則舒、寒則縮)
「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熱」,傷寒邪入厥陰,六七天之後下利,然後發熱,這是陽脫的發熱現象,而不是陽回頭手腳慢慢溫熱的現象,「其人汗出不止者,死」,病人不停的流汗,汗血同源,腸胃津液不停的流失,這是死症,「有陰無陽故也」,陰寒至甚,陽脫發熱的死症。倪氏曰:用白通湯加豬膽汁和人尿,白通湯可以通陽,大劑的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病人陰陽脈俱緊,發熱無汗是太陽傷寒,是麻黃湯證;發熱汗出不止是太陽亡陽,是桂枝加附子湯證;而少陰亡陽之證與太陽亡陽之證不同的地方是少陰亡陽之證的患者,會喉嚨痛,然後會吐且容易下利,這是因為少陰證患者陰已經不足,下焦寒濕很盛,當陰寒很盛的時候,陽就無法待在裡面,就
二九二:「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身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數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身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與陽明篇第二〇三條辨的內容一樣,在此節錄內容如下,「傷寒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陽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鞭,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霍亂的症狀有發熱、頭痛、身疼、惡寒、一開始就會上吐下瀉,脈是微澀的。「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發熱、頭痛、身疼痛、怕冷,這看起來是傷寒表證,但是如果已經是上吐下瀉的情形,就不是這樣子看了,這發熱、頭痛是「亡陽」的徵兆,因為上吐下瀉造成裡虛掉了,陰虛掉後,陽就會往頭面跑,而造成發熱、頭痛的現象,沒有足夠的津液輸佈到全身肌肉組織時,會造成全身
「傷寒」,傷寒邪入厥陰,「大吐大下之,極虛」,大字代表程度嚴重,人都虛掉了,裡虛寒掉了,虛熱會上浮到頭面,「以其人外氣怫郁」,虛熱上浮,人看起來憂憤,臉色微紅,而手腳冰冷,這是陽脫的現象,「發其汗」,醫者不察,以為有身熱表證而發其汗,「復極汗出者」,流汗流很多,裡陽盡失,陽都被發散掉了,現在身體裡面
「下利清穀」,腸胃都虛寒掉了,吃什麼就拉什麼,食物無法被消化,「裡寒外熱」,身體微熱,因為裡寒極盛把陽都給迫出去了,這是陽脱的現象,「汗出而厥者」,浮陽往上跑到頭面,只有頭面流汗,患者手腳冰冷,脈都摸不到了,人會昏厥過去,這是陰陽不能調和,亡陽的危證,「通脈四逆湯主之」,通脈四逆湯是乾薑五錢、生附子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下利清穀代表腸胃是虛寒的,津液是不夠的,因為攻表是靠裡面的陽,腸胃的津液來的,發汗會把陽氣給發散掉了,津液也流失掉了,「汗出,必脹滿」,造成陰陽兩虛,裡寒更盛,腸胃沒有蠕動而造成腹部脹滿。 這條辨本應出現在太陰篇中,此為太陽寒水不能作汗出,下陷太陰脾濕,致腸胃虛寒下利清
「大汗」,流汗會動用到胃陽將腸胃津液發散到體表,變成汗水排出體外,「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流大汗把身體的陽發散掉了,下利讓血的源頭沒有了。陽是身體的動能,汗與津液是身體內的營養,現在大汗、下利、手腳冰冷,就是陰陽兩虛了,用四逆湯來救逆。 正常人大汗與大下後,如果血熱尚存者,一定會口渴、手足皆熱想
「大汗出,熱不去」,如果有發熱,熱應該會隨著汗而解掉,現在流大汗卻仍舊身熱,看起來像是陽明證但卻不是,此熱為浮陽,因為陰寒內據陽脱了,「內拘急四肢疼」,肝主筋津液傷到後,血液循環供給四肢肌肉的營養就不夠,四肢肌肉就會疼痛,甚至有抽筋的情況,但是拘急在表不在內,而內拘急指的是內臟太冷(溫則舒、寒則縮)
「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熱」,傷寒邪入厥陰,六七天之後下利,然後發熱,這是陽脫的發熱現象,而不是陽回頭手腳慢慢溫熱的現象,「其人汗出不止者,死」,病人不停的流汗,汗血同源,腸胃津液不停的流失,這是死症,「有陰無陽故也」,陰寒至甚,陽脫發熱的死症。倪氏曰:用白通湯加豬膽汁和人尿,白通湯可以通陽,大劑的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病人陰陽脈俱緊,發熱無汗是太陽傷寒,是麻黃湯證;發熱汗出不止是太陽亡陽,是桂枝加附子湯證;而少陰亡陽之證與太陽亡陽之證不同的地方是少陰亡陽之證的患者,會喉嚨痛,然後會吐且容易下利,這是因為少陰證患者陰已經不足,下焦寒濕很盛,當陰寒很盛的時候,陽就無法待在裡面,就
二九二:「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身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數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身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與陽明篇第二〇三條辨的內容一樣,在此節錄內容如下,「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