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舊曆(太陽太陰曆)一直沿用至明治5年為止,在舊曆中月份的名稱是以「和風月名」做為稱呼所使用的。
和風月名不是像現在用數字,而是像1月「睦月」,2月「如月」這樣配合著季節的節日或風俗,有著季節感的名稱。
在現今的日曆上也會寫著,因此各位是否有「好像有看過?」、「好像有聽過?」的感覺呢。
這篇記事,將會解說在舊曆中關於這12個月份各自名稱的由來。
就如前述,「和風月名」是在舊曆中所使用的月份的稱呼。
曆法是在7世紀時,從中國傳入,後雖然經過幾次修改,從天保時代至明治時代所使用的天保曆就是一般所稱的舊曆。
在當時是以「太陽太陰曆」稱呼的曆,月亮的圓缺被定為一個月。順帶一提,因為月亮的圓缺週期約29.5日,舊曆中1個月為29日或30日。但是,如果這樣算的話1年就只有354日,曆根季節會逐漸產生偏差,因此在舊曆中約3年一次,會加入「閏月」,使1年之中有13個月來做為調整。
另一方面,現在所使用的新曆是以太陽的運行作為基準所設置的曆(太陽曆),1年有365天。在新曆中每年約有24小時(1日)的偏差產生,所以4年一次會設置閏年來修正計算。
那麼,說回和風月名。和風月名是將季節的節日或風俗作為基礎,像睦月、如月、彌生等等,排列著如此風情的名字。它有著古老的起源,在日本最古老的書籍「日本書紀」的紀載中,已經有使用著像4月「雨月(うげつ)」、2月「如月(きさらぎ)」這樣的稱呼。
接下來,將介紹12個月份各自和風月名的由來。
和風月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也有著一些不同的異稱。這裡將從1月開始解說,請一邊想著各自的季節感或節日、風俗一邊讀下去吧。
1月:睦月
在和風月名中,作為新的一年開始的1月被稱為「睦月(むつき)」。另外,舊曆的1月約為現在的1月下旬至3月上旬。
睦月的由來有幾種說法,最有力的說法是在正月中,與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大家和睦相處而稱「和睦之月」(睦月)。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稻穗初次浸到水的月份「実月(むつき)」。
Rin註:「実」在日文中指的是果實的意思
再來,除了睦月以外,1月還有「初春月(はつはるつき)」、「新春(しんしゅん)」、「早緑月(さみどりづき)」等異稱。
2月:如月
2月是「如月(きさらぎ)」。如月的漢字就是直接沿用中國的月名,中國最早的辭典之中也有紀載著「二月為如」。但是,只有日本會將如月讀作「きさらぎ」。
「きさらぎ」的由來,最有代表性的說法是,由於氣溫依舊寒冷,因此穿著很多件衣服而有「衣更着(きさらぎ)」這種說法。其他還有,天氣變得越來越好而稱為「気更来(きさらぎ)」,或是草木開始生長的「生更木(きさらぎ)」這類的說法。
3月:彌生
在舊曆中3月的名稱是「弥生(やよい)」。彌生指的是現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
彌生,源自於「木草(きくさ)弥(いや)生(お)ひ茂る月」。「弥(いや)」有著「逐漸」、「越發」的意思,3月=溫暖的陽光,草木逐漸生長茂盛的月份。
3月的異稱之中,有以十二生肖來稱呼12個月份的「辰月(しんげつ)」,或是在古代中國3月3日會舉行禊而稱為「禊月(けいげつ)」。還有,花朵綻放的季節而稱「花見月(はなみづき)」或是「桜月(さくらづき)」,都是指3月。
4月:卯月
4月的和風月名是「卯月(うづき)」。在舊曆,從卯月開始就是夏天,是更衣換季的時期。
雖然卯月的由來有著諸多的說法,但「卯之花盛開之月」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說法。另外,還有源自於種植稻苗「植え月」的說法。
其他還有被人所知的異稱有「卯の花月(うのはなづき)」或「夏初月(なつはづき)」等。也有著小麥收穫期的「麦秋(ばくしゅう)」或是天空晴朗清新的「清和(せいわ)」的稱呼。
5月:皋月
舊曆的5月稱為「皐月(さつき)」。皋月的時期換成新曆的話是5月下旬至7月上旬。
「さつき」這種讀法,雖然有著指插秧的「早苗月(さなえつき)」省略而成的,這種有力的說法,但是也有源自「田植え(插秧)」意思中前綴詞而來的「さ」。另外,「皋」這個漢字有著水窪或水田、水田的意思。
5月也有著「稲苗月(いねなえづき)」或「田草月(たぐさつき)」等與插秧有關連的異稱存在。還有,表示在夏天之中的「仲夏(ちゅうか)」或有梅雨由來的「雨月(うげつ)」。
6月:水無月
6月的和風月名是「水無月(みなづき)」。因為水無月的「無」並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指助詞「的」,給田地引水而有「水之月」這種有力的說法。
其他還有的說法是,由大家盡力結束插秧工作「皆仕尽(みなしつき)」,轉換成水無月或是如文字上的意思的「水が干上がる暑い季節(水乾枯的炎熱季節)」這種說法。
舉例幾個水無月以外的異稱,有「風待月(かぜまちづき)」、「鳴神月(なるかみづき)」、「松風月(まつかぜづき)」等等。
7月:文月
7月為「文月(ふみづき)」。舊曆的7月約是現在的8月。
文月的由來,最有力的說法是,以前在七夕之夜打開書籍使其沐浴在夜風之中,進而祈求書寫的進步的風俗,才有這樣的稱呼。聽說原本也有「文披月(ふみひらきづき・ふみひろげづき)」的稱呼,後被轉換稱為文月。
其他還有,從稻穗結滿之時「穂含月(ほふみづき)」或「含月(ふふみづき)」變化成文月的說法。
再加上,還有「七夕月(たなばたづき)」或「秋初月(あきはづき)」等異稱。
8月:葉月
8月被稱為「葉月(はづき)」。舊曆的8月是現在的8月下旬至10月上旬。
葉月這個名稱,其最有力的由來是入秋之後樹葉落下來「葉落月(はおちづき)」的說法而來。其他的說法有,從結滿稻穗的季節的「穂張月(ほはりづき)」或是雁到來的「初雁月(はつかりづき)」轉變而來。
葉月以外的異稱還有「仲秋(ちゅうしゅう)」、「燕去月(つばめさりづき)」等。
9月:長月
9月是「長月(ながつき)」。舊曆的9月約是現在10月。
長月的起源雖然沒有明確的說法,但其有力的由來是來自表示秋夜長的「夜長月(よながづき)」。其他還有,語源自秋的長雨(ながめ)或是由「稲刈月(いねかりづき)」轉變成長月的說法。
9月的異稱還有「紅葉月(もみじづき)」、「菊月(きくづき)」等。
10月:神無月
10月的和風月名是「神無月(かんなづき)」。神無月的「無」與水無月相同,並非表示「沒有」而是表示「的」意思。舊曆的10月會舉行收穫祭,以收穫的農作物感謝神明而被稱為「神の月(神之月)」。
此外,在島根縣的出雲地方,自古以來會將神無月稱呼為「神在月(かみありづき)」,是因為在10月,八百萬的神明會聚集在出雲大社。因此,在出雲,舊曆10月的時候,會舉辦許多迎接神明的神事。
11月:霜月
11月被稱為「霜月」。舊曆的11月大約是現在的12月,一到這個時期便會開始降下霜雪,才有這個名稱。
霜月以外的異稱有「神帰月(かみきづき)」、「神来月(かみきづき)」,其由來是10月在出雲聚集的神明,開始回各自的神社而有的名稱。此外,還會時常舉行向神明獻上歌舞的「神楽」,因此也稱為「神楽月(かぐらづき)」。
12月:師走
1年之中,作為最後的12月的和風月明是「師走」。關於師走的語源,有幾個說法。
最被人所知的說法是,「師」們都忙得「馳せ走る(奔走)」。「師」所指的是,僧侶或是在神社照看參拜客的「御師(おんし)」,因為在12月,會迎接僧人誦經,且去神社或寺廟參拜的人會增加,所以被稱為師走。
另外還有,表示年終的「歳極(としはつ)」、「年果つ(としはつ)」,語源自表示四季結束月份的「四極(しはつ)月」。
Rin:以上便是日本12個月份的和風月名介紹~~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