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離開工作崗位返鄉回家,因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都不在家,所以到家後通常開啟「廢物模式」,只會吃、喝、拉、撒、睡、滑手機。實在有夠無聊,放假的日子反而索然無趣,無聊到我想去擺攤或去餐廳應徵工讀生,洗碗端菜都好。
因為實在太無聊了,所以小年夜當天心血來潮,想幫家裡整理堆積了20幾年的儲藏室。裡面滿滿的都是我們家三姊妹學生時期的課本、照片、卡片、日記、衣服、旅遊紀念小物等。
我們各自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不管是國中、高中、五專、還是大學,都重複了無數次「當時以為理性但其實一點也不理性」的消費。雖然當初捨不得丟掉才把這些物品放進去儲藏室,但是時間其實會逐漸耗損掉物品的價值,現在倒是丟得沒有一絲猶豫。
其實每個人一輩子都賺了不少錢,但是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匱乏的心靈,容易受到消費主義病毒的侵害,容易被物品和慾念誘騙,傻傻地掏出用生命和血汗賺來的金錢,心甘情願、理直氣壯地被騙。
在丟東西的過程中,彷彿看見在消費叢林中迷失徬徨的自己。
以為買了某本書,就更有智慧,更有能力面對人生的詭譎多變和未知挑戰。
以為買了某顆包,就更有魅力,能讓自己輕巧美麗地赴約,彷彿化身為韓劇女主角。
以為買了某件衣服,就變得更美麗,能讓自己外表亮麗,贏得青睞,獲得幸福。
現在才發現,有那樣的期待,真的是大錯特錯。
只要是東西,都會退流行,或者買來之後,發現不見得像期待中那樣實用或有幫助。
書買了發現很難看,裡面的內容陳腔濫調或不知所云,沒什麼幫助。
包買了發現不好揹,要嘛空間太小不夠裝,要嘛空間太大容易亂。
衣服買了發現不夠喜歡,總覺得櫥窗裡還沒入手的衣服更加光鮮亮麗好看。
原來這麼多的不滿,其實是對自己不滿意。
原來這麼多的浪費,其實是對自己沒自信。
當我們的內在不豐盈的時候,下意識會想用外在物質來填補,但就像沙子會從指縫中溜走一樣,不管怎麼填補,都還是會覺得空虛。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一定不會花錢去買這些沒有價值的東西,要買就買房子! 買台積電股票! 買黃金! 那我現在就財富自由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人生就是逝者已矣,來者可追。透過那天斷捨離的過程,我從回憶跑馬燈中,看到了過去那個盲目消費的自己。現在已過了不惑之年,比起懵懵懂懂的20幾歲,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
20年的複利可以累積可觀的財富,20年前的我不夠明智,但20年後我也才60幾歲。從現在開始遠離消費的陷阱,謹慎理財,60幾歲的我,依舊可以口袋滿滿、心情輕鬆、過上美麗人生。
保持心靈的簡單,讓生活中的物品逐漸減少,讓慢慢變老的自己,慢慢擺脫雜物纏身的枷鎖,越活越年輕,越活越開心,越活越有質感,優雅,從容、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