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泥花散帖》,作者:馮傑。讀到一半,覺得有趣紀錄一點感想。
在這之前有些話憋不住,講在前頭,和本次紀錄的書沒有關係。有一種人總是說話特別大聲,這種人叫做"遠方的親戚",出事情會指手畫腳的,也許出於愧歉所以想證明自己多麼有存在感,有些遠方的親戚也不是親戚,或許只是個過路人。請給予並允許尊重其他人有自己的空間、時間與方式去排解他們當下不過去的情緒,"遠方的親戚"安靜便是最大的溫柔了。
------
《泥花散帖 作者:馮傑》
會購入這本書是想研究"詩經"與"植物",看大綱覺得有趣便買下了。雖是散文,但其實讀起來是吃力的,所以讀的慢。很多因為文化及知識、經驗與時代,得靠想像來理解,理解層度依然相當有限。索性乾脆放輕鬆來讀,如同讀經,讀一次不懂、讀二次不懂,那就多讀幾次查查資料,增加自己的見識廣度,也能提醒訓練自己不要常常從自己的"井裡"說著別人的"天空"。
中國作家的書讀得比較少,但也是有讀過幾位,有些是小說、有些是詩還有像這樣的散文,讀得下去就會讀,讀不下去不勉強。這位馮傑也寫詩集,我一樣在網路上沒找到,但在小書店尋書也是有趣,不刻意有緣轉個彎都能被砸到。
想先記下其中覺得有趣的地方,第一個是<苦瓜和尚和苦瓜的臉龐>這篇,提到苦瓜開的小黃花。這熟,在台灣不必太鄉下或田野,有些喜歡種田的人家在公路旁也有個小菜園,常種植的植物可能是絲瓜、地瓜、竹筍或苦瓜,那些種高麗菜的就有些過分了,哈哈!地是國家的,但菜是自己的,有些種的好還可以賣錢,自己的零用錢也有了,一舉兩得。台灣苦瓜以我沒有研究的分法只有兩種,一種白色會苦,用來和排骨一起煮,長輩會喝一口後說:「甘甘,好喝!」。我滿是問號,難道不是澀澀不順口的感覺嗎?甘胺內?所以如果吃到白色苦瓜,大多還是用吞的,盡量快速通過嘴巴。另一種是綠色的,常用來做沙拉,在沖繩時也是這麼吃,這就不苦,可以咀嚼。但要不帶任何目的主動購買苦瓜,應還是極難的。
在來是<讓蘆葦去抒盡了情>,講到《詩經》內最有名的兩種植物有荇菜與蘆葦,荇菜和剛開始的愛情有關,如<關雎>內說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而蘆葦則與後來的相思有關,如<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裡談到古人將蘆葦分為三段,初生叫做"葭";開花前叫"蘆";花結實後才叫"葦"。不知為何古時要將蘆葦分為三種名?又是怎樣命名的?是型態嗎?其實學到這些也沒有甚麼作用,能裝裝耍些小心思,也是好玩。
大概就是這樣了!正等著花來,大概知道哪時候會到,不過整個心思都在那,亂說話能穩定思緒,散步時胡思亂想的,今日大概會寫上幾篇,看精力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