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的開發與應用正如火如荼展開,卻已屢屢傳出AI泡沫、破裂的分析與評論!DeepSeek的橫空出世,重創美國AI產業與股市,更是讓投資人心驚膽顫,值得注意!
一家中國公司,被川普稱它是美國AI的「一記警鐘」,更讓美中AI戰局生變、打破算力稱王的遊戲規則,輝達、台積電等科技股都因它震盪。
中國AI出海方程式,可以總結成四大要素:廣開源、壓成本、拚應用、靠政府。
DeepSeek橫空出世,輿論認為美國在人工智慧的領先面臨嚴峻挑戰。《經濟學人》:「中國企業已將美國同業的技術領先優勢拉短至幾週。」凸顯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說的「後發優勢」。美國優勢推動發明,卻難拚製造,中國後發優勢擅複製普及由有到好。
(See:2025/02/06,商業周刊第1943期 ,深度解讀DeepSeek效應、看DeepSeek突破封鎖4推力!揭「中國AI大出海」策略、美國擅創新vs中國抄作業,誰會贏?拆解美中AI爭霸底層邏輯)
DeepSeek席捲全球,究竟這個AI模型威力何在?是否影響未來科技七雄發展決策?台灣相關產業有何衝擊?DeepSeek是什麼?有什麼優勢特色?與DeepSeek類似的有哪些?AI權威簡立峰:DeepSeek透過「蒸餾」,小模型也能有大模型效果。白話講,類似學生(DeepSeek)透過向老師(ChatGPT)大量提問的方式來學習。所以,我不會說DeepSeek是偷竊,而會解釋成一種讓學生可以很快追上老師的「利用」。徐宏民教授:號稱以560萬美元做出R1,訓練成本低,但根據SemiAnalysis推估,它在伺服器的資本支出實際高達16億美元。程世嘉執行長:公開思考邏輯重創OpenAI。
(See:2025/02/05,今周刊1468期,既開放又低成本,它逆襲OpenAI,撼動輝達、台積股價 一次看懂 AI界中國刺客DeepSeek)
摩根大通前策略師Marko Kolanovic曾預言,標普500指數今年可能會下跌超過千點,而傳奇空頭大師Jim Chanos則警告,未來6至12個月內,美股最大的風險將來自類似DeepSeek這樣的黑天鵝事件以及政治因素。
Chanos認為,當前市場正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且這些影響可能會在未來加劇。他特別關注川普的關稅政策,尤其對中國加徵的10%關稅。根據川普政府的需求推測,要達到可觀的關稅收入,必須大幅加強對中國及歐盟的制裁力度,「這一點目前尚未實現。」他進一步表示,未來30至60天內,局勢可能會有所變化,投資人需密切關注形勢是冷卻還是進一步升級。
(See:2025/02/06,工商時報,美股泡沫ing?傳奇空頭大師點出2大真正風險)
《黑天鵝》一書的作者納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警告,股票市場的震盪衝擊將比輝達崩盤更大。他指出,將資本集中在科技股,尤其是輝達上的風險,並警告股市可能出現類似DeepSeek AI技術引發的嚴重衝擊。
風險專家塔勒布強調,市場財富集中在少數股票上,尤其是輝達的兆美元市值,凸顯經濟結構的脆弱性和潛在的市場調整性不佳。在塔勒布發表上述言論之前,輝達股價暴跌17%,市值蒸發5890億美元,這是美國公司有史以來的最大跌幅,並導致納斯達克指數下跌逾3%。塔勒布本週對彭博電視表示:「這只是開始;人們開始適應現實」。
(See:2025/02/06,自由時報,《黑天鵝》作者警告 市場震盪比輝達崩盤更大)
經濟大師克魯曼表示,達康泡沫與AI泡沫之間有諸多相似處,但最終結局可能大不同。AI熱潮與達康泡沫相似處:這波AI熱潮與1990年代末的達康狂熱有許多相似點,就連關鍵數字也相似。1999年,美股標普500本益比衝上33的瘋狂價位。現在?本益比約30。
AI熱潮與達康泡沫不同點:這回,投資人預期AI只會強化這些科技巨頭的支配地位。但巨額資本支出只會削弱、而非增強獲利能力。另一不同點在政治勢力。
他結論是,1990年代的科技股泡沫與當前的AI熱潮雖有明顯相同點,但當前這波泡沫的結局可能不是任其爆裂,而是巨額的「科技兄弟」紓困案,由納稅人埋單。
(See:2025/02/06,經濟日報,AI狂歡派對是2000達康泡沫翻版嗎?克魯曼:結局可能大不同)
如前所述,AI人工智慧的應用確實是未來的趨勢,但是,誠如投資專家達利歐、經濟學者克魯曼等人的提醒,正因為科技專家、企業家、投資人乃至於一般人對AI人工智慧的高度期待,助長了科技專家、企業家、投資人對於AI人工智慧的看好,當大家都對AI題材過度熱情,投入過多資金從事研發創新,卻忽略商業模式與營收獲利時,結果,在科技創新上就可能過剩或不實用,在營收獲利上可能就收入無法滿足成本費用開支,導致變成虧損。此時,此等鉅額資本的投資恐怕將淪於失敗,而在股市上就可能形成泡沫,促成泡沫破裂。
從風險思維的角度來看,當資本過度湧入少數科技企業時,這些科技公司的股價可能因市場情緒而嚴重高估。一旦市場信心轉變或增長趨緩,股價修正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因此,投資AI產業時,不應只看技術創新,還需考慮獲利模式與商業化落地進展,理應謹慎地仔細評估AI個股估值。
要言之,AI科技雖是未來趨勢,AI市場具有長期成長潛力,但按目前的熱潮來看,確實可能存在泡沫化風險,尤其個別的科技企業投資,稍一不慎,可能就會投資淪於無效,吹起的資產變成泡沫而破裂。整體而言,與其「all in AI」,更應精選具備穩定現金流、合理估值與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並適時調整投資策略,以降低泡沫破裂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