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是一個很特別的植物,而且呢,不只一種植物被叫做大青,因為它們都可以萃出青色的「藍錠素」來做為染料。
這篇主要要來介紹的不是馬鞭草科的大青屬,而是爵床科的馬藍。
馬藍目前在台灣分布在北部、中部低海拔淺山地區陰溼的環境中,靠扦插就能活,所以老一輩的人會用台語形容它很“草賤”,不是貶低它,而是形容它的生命力強盛,隨便插了就能活。
馬藍也是來自大自然的神奇寶貝之一,因為它全株可入藥,在台灣中藥中常聽到的「板藍根」或「南板藍根」是取自它的根莖;而「大青葉」是取自它的葉。但在中國大陸的板藍根及大青葉使用的就是另外的植物喔。
另外,馬藍有許多的別稱,除了板藍根之外,之所以會被叫大青或大菁,就是採收它的葉子(老葉未枯黃的最優)可經由發酵製作出富含藍錠素的染泥,再以此製作出染液,提供布料藍色的來源。其實,它的葉子加鹽直接揉搓,也可以揉出藍色液體,提供染色,只是顏色就較為淺一些了。
採摘馬藍葉,準備製作染料囉!
馬藍的花雖說是春夏之際開花,但不知是氣候變遷太熱了,還是什麼原因,在冬季藍鵲我就已經看到滿滿的花了。
開花滿滿的馬藍
近看馬藍花,美嗎?
在以前當生態導覽時,曾偶遇一種很吸睛的果實,當時請教老師他告訴我是大青的果實,我也沒在細查,就這麼誤會了好多年以為它就是馬蘭的果實,直到今年才赫然發現此大青非彼大青啊!後來仔細觀察了開完花的馬藍,終於看到真正的馬蘭果實,它是蒴果,跟一般印象中的“果“還是蠻不一樣的。
馬鞭草科的海州常山的果實很吸睛,原來它的別稱也叫大青,但此大青非彼大青啊
這才是真正馬蘭果實,很不一樣吧!
在台灣,提到藍染,基本上都跟客家族群畫上等號。
但其實,當初這個植物從清朝時期被帶來台灣時,除了大部分留在西部發展的客家人外,有一小群人越過山嶺來到頭城的福成山區,因為害怕當時山下的原住民,所以留在山上開墾種植大青(馬藍),到吳沙從平原強勢進入頭城開墾,山上的居民開始將大青做成的染泥運送下山販售,後來開始有了港口,更是藉由港口銷售出去。因為傳統農作習慣敬天敬地,所以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田地田頭田尾設置土地公敬拜,此的因此被稱之為「土地公坑」,從「坑」這個字可以了解這地方是個山凹處,果然是適合種植馬藍的好地方啊!真是先人的智慧。這群先人們並非說客語唷,所以這個技術可能源自大陸某個區域,但並非專屬某個族群。
好,說回我們的植物,其實藍染的藍錠素來源並非只有馬藍,在當時藍錠素的取得主要來自馬藍、木藍、蓼藍及菘藍這四種植物,因為在北部山區普遍種植的是馬藍,因此才以此作為主要原料。
可做藍染原料的四種植物-圖片翻攝自三峽染工坊
染色流程-圖片翻攝自三峽染工坊
是不是多認識了一種來自大自然的神奇寶貝了呢?最近去淺山區健行時可以找找會不會看到它的蹤影唷,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