莧菜青青,叢生於野——野莧菜料理

2023/11/0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野莧,自古以來就是被輕賤的野菜,卻不知在荒年餵養過多少百姓與讀書人。它們的生命力非常強,有能力對抗惡劣環境的原生植物,滋味也很鮮美,值得端上餐桌細細品嘗。

野莧,自古以來就是被輕賤的野菜,卻不知在荒年餵養過多少百姓與讀書人。它們的生命力非常強,有能力對抗惡劣環境的原生植物,滋味也很鮮美,值得端上餐桌細細品嘗。

鹿草幾畝田因為休耕,種了黑豆。才一陣子不見,田裡早已竄出好幾株有半個大人高的「野草」,那個莖與根還超大超粗的,一般鏟子還挖不起來,非得要請出圓鍬才能連根剷除。婆婆特別叮囑絕對不能等到草籽成熟,要不然,整片田就會被可怕的「野草」給淹沒啦!

等等,這對做穡人(農民)而言最深惡痛絕的「野草」,實際上卻是一種可以吃的野菜——野莧菜,而且風味還相當好哩。於是一個轉念,將披垂著累累花穗的全株大野莧扛了回家做料理,而不是讓它曝屍於野!

足足有半人高的野莧菜,根非常粗硬,必須動用圓鍬才能連根挖起。

足足有半人高的野莧菜,根非常粗硬,必須動用圓鍬才能連根挖起。

一、 莧,一眼就可辨識的野菜

莧,全株綠油油,由於它的莖葉長得很高大,長在田野一眼就可辨識出來。宋代學者陸佃在《埤雅》談到「莧」字由來:「莧之莖葉皆高碩而易見。故其字從『見』,指事也。」畫一個大大的眼睛來代表它的辨識性,實在很有意思。

野莧是田野辨識度最高的野菜,儘管綠油油一片,仍能輕易辨識。古人造字,因此用個「見」字來指事其意。

野莧是田野辨識度最高的野菜,儘管綠油油一片,仍能輕易辨識。古人造字,因此用個「見」字來指事其意。

網路上有很多資料都提到野莧原生於中南美洲,甚至有人考證出其原產中美洲,被馴化超過8500年,曾經是中南美洲原住民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被阿茲特克人(Aztecs)當成一種穀物大面積種植,和玉米一樣有價值。但歷來古籍很早就提到莧菜的存在,秦漢時的《神農本草經》、《說文解字》、宋代的《埤雅》、明代的《救荒本草》、《本草綱目》、清代的《植物名實圖考》,特別是歷代的詩文,都出現不少莧菜的紀錄。因此,不可排除有原產中國的可能性。

至少從明代初年的《救荒本草》的文字描述與圖示,能清楚表明莧菜在中國植根的情形。《救荒本草.莧菜》:「《本草》有莧實,一名馬莧,一名莫實,細莧亦同,一名人莧,幽、薊間訛呼為人杏菜。生淮陽川澤及田中,今處處有之。苗高一二尺。莖有線楞。葉如藍葉而大,有赤白二色。家者茂盛而大;野者,細小葉薄。味甘、性寒,無毒」。

《救荒本草》,中國第一部專門記錄可食用野生植物的著作,作者為明朝周定王朱橚(明太祖第五子),成書於15世紀初。

《救荒本草》,中國第一部專門記錄可食用野生植物的著作,作者為明朝周定王朱橚(明太祖第五子),成書於15世紀初。

從《救荒本草》對莧菜的描述:「苗高一二尺。莖有線楞(稜)。葉如藍葉而大,有赤白二色。」來比照我們隨意在田間拍攝到的野莧,其實已經算是很類似了,畢竟經過這麼長時間,原生種與改良種不斷混合雜交,很多性狀都會產生變異。也很難說現在的野莧沒有外來混和的基因。

此外,《救荒本草》也提到有「人莧,幽、薊間訛呼為人杏菜」,意思是有地方因為音近而唸錯的情形,因此,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把「莧」誤讀為「杏」或「荇」,因此莧菜也經常被誤稱為「荇菜」、「杏菜」或「莕菜」。

隨意在田間拍攝到的野莧,對比古書描述與古圖示意,可謂十分相近。

隨意在田間拍攝到的野莧,對比古書描述與古圖示意,可謂十分相近。

到了清代的《植物名實圖考》的插圖,則把莧菜區分得更精細,對野莧的形貌刻畫得更加精準,一看即可清楚辨析。

《植物名實圖考》(1848年),是清道光年間植物學家吳其濬所著的一種植物圖譜,插圖十分精細。在「莧」字條下有三個附圖,從右至左分別是白莧、野莧與人莧。

《植物名實圖考》(1848年),是清道光年間植物學家吳其濬所著的一種植物圖譜,插圖十分精細。在「莧」字條下有三個附圖,從右至左分別是白莧、野莧與人莧。

二、史上最痛恨野莧的詩人:杜甫

野莧生長迅速,是一般做穡人(農民)最深惡痛絕的「野草」,然提到對野莧的厭惡,大詩人杜甫絕對不遑多讓,他曾有一首長詩〈種萵苣〉。安史之亂後,逃到蜀中親自躬耕的杜甫,為了種萵苣,還親自帶小兒子一起整地播種,然而過了二十天卻連個苗也沒冒出來,倒是討厭的野莧長了不少,他忍不住碎唸這雜草起來:

歷經安史之亂親自躬耕的大詩人杜甫,曾經寫下一首《種萵苣》,大嘆萵苣難種的同時,也不禁大罵野莧菜討厭。

歷經安史之亂親自躬耕的大詩人杜甫,曾經寫下一首《種萵苣》,大嘆萵苣難種的同時,也不禁大罵野莧菜討厭。

原詩節錄:

野莧迷汝來,宗生實於此!

(野莧啊野莧啊,我不知道你到底是從哪裡來的?竟然讓你成群聚集在這裡生長?)

此輩豈無秋,亦蒙寒露委?

(你難道不用過秋嗎?怎麼經歷了寒露還不會凋零呢?)

翻然出地速,滋蔓戶庭毀!

(你生長的速度也未免太快了吧,再這麼下去,我看我家的庭院都快變成你的地盤了!)

 ……

莧也無所施,胡顏入筐篚?

(面對空蕩蕩的菜園,詩人最後還咒罵起野莧這種沒有用的雜草,是根本不配採摘、沒有資格放進籃筐裡的!)

哇,杜甫這套「君子小人之辨」(萵苣–君子;莧菜–小人),簡直就像屈原對艾草的痛恨一樣(《離騷》:「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這就是為什麼我雖愛屈原,卻沒辦法把屈原視作是百花神,因為過度將人世間的價值意識投射到花草的世界裡,不能不為這些無辜的花草叫屈啊!

這是一種植株較矮的野莧,稱為鳥莧

這是一種植株較矮的野莧,稱為鳥莧

三、野莧,是飢民與窮讀書人吃的粗劣菜蔬

生命力強、不擇地生長的野莧菜,常見於鄉間田野、荒地與路旁,全年均可採集,尤其春夏兩季的生長旺盛,可供應颱風季節蔬菜的短缺,可以說是荒年最好的救荒蔬菜。

在古詩詞中,莧常與藜並稱「藜莧」,指的是窮人吃的粗劣菜蔬,也是窮讀書人經常吃的食物,如韓愈的「三年國子師,腸肚習藜莧」,蘇軾的「平生錦繡腸,早歲藜莧腹」等;而經常以野菜佐餐與充飢的陸游,是為莧菜寫詩最多的詩人,有「奇葩摧敗等青莧」、「葅莧羹園葵」、「鹽酪調藜莧」等詩句。

野莧雖然是救荒的野菜,滋味卻是很不錯的。因此儘管隨著人類對物種的改良與馴化,莧菜有了栽培種與野生種,但人們普遍認為野莧菜的風味比起栽培種的家莧更好,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云:「野莧菜,夏采,熟食,拌料、炒食俱可,比家莧更美。」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把箇中緣由說得更清楚:「或謂野莧炒食比家莧更美,南方雨多,菜科速長,味薄。野莧但含土膏,無灌溉催促,固當雋永。」

野莧菜也是原住民經常食用的野菜之一,其根、莖、葉、花穗與種籽全株皆可食用,可汆燙、炒食、煮湯、入羹、熬粥等,變化出很豐富的料理。

四、洗手做野莧料理

因此可要好好地洗手作羹湯,好好品嘗這天生地養的野莧菜風味,細細揀出了嫩葉、嫩花穗,還切下帶紅色的根部,做出了幾道料理:

水汪汪的野莧菜,風味可是比家莧還要好

水汪汪的野莧菜,風味可是比家莧還要好

(一)燙野莧:將野莧嫩葉洗一洗,用滾水汆燙殺青,撈起再拌入油醋、枸杞簡單調味,口感出乎意料的鮮美哩。

raw-image

(二)野莧麥飯:取野莧嫩花穗,洗淨脫水後,和入油與適量的乾麵粉,放入電鍋蒸熟,再淋上加有辣椒、蔥、蒜等調料的熱油,拌一拌即可食用,十分開胃。


(三)野莧雞湯:取野莧根部切一切,加入雞湯中燉煮,有一種很醇厚的人參風味,風味很甘美,在這個季節喝起來頗感滋養,難怪野莧根部有「土人參」之稱。切片的野莧根部嚐起來很鬆軟,感覺很像馬鈴薯或山藥的口感,只是纖維比較粗,需要吐渣就是了。

(四)野莧豆腐湯:野莧根部的風味很好,可惜粗纖維較多,於是將其切片煮過、用果汁機打過、再去渣,用這樣含有野莧根部的澱粉水來煮豆腐湯,再加入一些野莧嫩葉,是一道很有莧菜風味的蔬菜湯。

五、為什麼要吃野菜

親自烹調並品嘗了這幾道野莧料理,心滿意足之餘不禁省思:

隨著物質生活的豐盛,野菜再也不是貧賤粗糙的象徵了,這些怎麼除也除不盡的野草/菜,它們有著驚人的生命力,善於汲取大地的養分與空氣中的能量,具有對抗惡劣環境、病蟲害與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

相較於人們要精心呵護、用很多農藥與溫室栽培的十字花科的蔬菜,野菜豐沛的能量可謂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使人們開始反璞歸真,懂得享用這些老天與地母餽贈的美味。

這些有著適應惡劣環境能力的野草/野菜,人們開始對它們驚人的生命力另眼相看。

這些有著適應惡劣環境能力的野草/野菜,人們開始對它們驚人的生命力另眼相看。

六、野莧的營養價值與禁忌

野莧的營養價值非常高,無論膳食纖維、鈣、鎂都遠遠超過家莧;鐵、鈣含量也高於菠菜。

中醫認為野莧菜有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主治痔瘡腫痛、尿濁、經痛、痢疾、小便赤澀、舌蟲咬傷、牙齦紅腫等病。現代的研究則發現:野莧菜有抗炎、抗菌、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抗腫瘤等功效。(參考雲端中醫)

不過,野莧菜性寒,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另外,不可與鱉肉同食,會生鱉瘕(音假,指一種腹中結有硬塊,如鱉狀是也)

採集前也必須確認沒有使用過農藥,才可安心食用。

我們是傳統花饌、現代花食與文人飲食的研發實踐者。夢想再現古代文人宴與群芳宴的風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