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為減緩「風險」帶來的衝擊,「保險」是一項良好的保護因子。
而風險的產生自事件出發,於生命、財產體現,如果涉及情感層面可能又再更複雜些。
保險因事件的不同,因此有五花八們的保護方式,其中最常見的大概是將人的生命安全與財產脫鉤,使後續更有能力進行復原工作。運用保險所能做到的便是對風險進行管理以避免危機發生或減輕發生的程度。
事件發生及可能影響的機率是風險,而真正對個人、家庭、社區、國家、社會產生衝擊的是危機。
危機的存在也許是在生命的旅途中幾乎必經的道路,比如第一次離開父母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幼兒園;也許是發生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也可能是對生命價值感到迷茫或感覺自身一無是處,不論曾經遇到何種困難,也許現在的你能夠侃侃而談,也許已淪於習慣般理所當然,而對於保險業者,但凡生命還未終結,必將面臨風險,遇到無法抵禦的危機,因此你需要保險。(不對!還有喪葬,是至死也無法終結~)
當然!我不是保險業務,因此這不會是唯一的方式,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但卻是現在最通俗、具體的應對方式。
保險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私人商業保險,另一類是由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險。
若要講述社會保險的起源大概是19世紀末由世界知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德國)開始,1929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使社會保險受到各國重視,福利國家的概念也尤然而生,後來過分的國家福利支出,而轉變成現在主流的政府、企業、個人共同負擔的方式。
總結來說,與許多社會政策福利或社會工作的發展相似,歐洲萌芽發展-美國承接-傳播亞洲。
在台灣有勞保、軍保、公教保、農保、國民年金等等,而最知名的便是高cp值的全民健保。
而在近日通過各大新聞媒體報導,便可看見似乎又有一個新的社會保險將要落成,看似突然降世,但其實這項社會保險似乎早在民國104年(2015),也就是10年前就已從行政院出發~連結
社會保險是一項強制性的保險,總前所述,是國家、社會為避免造成無法復原或致不易復原的情形而做的一項政策措施,它不一定會是最好的、最有用的,但因為通俗、具體、可控的特性,使國家可以為風險做一個可預期且基本的控制。
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當你直面風險時,風險越大,挑戰成功的利益就越高。
從最簡單的保險舉例:
風險是機率、危機是抵禦。從廣泛來說,購買軍火、投入研發、建立外交等等皆是政府在投保以避免國家暴露過多風險,再往大的說,政府便是一個巨大的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