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由工作者 — 準備,從來就不是刻意為之

關於自由工作者 — 準備,從來就不是刻意為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這篇來談談成為自由工作者,我做的準備。

其實,我總覺得「準備」這個詞好像不太貼切。因為回顧這一路走來,一切的發生更像是「自然而然」。

如果十年前,告訴那個還在唸研究所、在媒體實習的我,說我未來會選擇裸辭,成為自由工作者,我肯定覺得這是天方夜譚。因為當時的我,完全想像不到自己會走上這條路。

所以,與其說我為了「成為」自由工作者做了什麼特別的準備,不如說是生命中的幾個關鍵點,讓我做了一些選擇,最終在十年後有勇氣挑戰這條路。

從興趣到副業的起點

當初因為夢想成為體育記者,我選擇唸了體育傳播研究所,也很幸運地獲得媒體實習的機會,最後順利轉為正職。然而,我工作的媒體沒有體育頻道,於是我決定在網站上寫些自己對籃球的看法。這開啟了我白天上班、假日寫專欄的旅程。

不惜犧牲休假,只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聽起來很熱血,對吧?

老實說,我不是什麼熱血的人,甚至有點懶。會願意持續寫下去,純粹是因為當時的網站有依人氣計費的機制,我想著在正職之外賺點小錢也不錯,每個月多個100到200元的稿費就滿足了。

但隨著寫得越來越多,我的文章在網站上的排名漸漸上升,有些文章甚至被我從小到大的偶像轉貼到他們的粉專上。

這讓我開始覺得寫作有趣,這時,推動我的不再只是稿費,還多了一份成就感和使命感。就這樣,我寫了六年,稿費也從每月100-200元,成長到後來的1000-2000元,甚至3000-5000元。

外部誘因與內部動力的轉換

後來,我讀了一本心理學書籍,裡面提到行為學上有個「雙因理論」的概念。

簡單來說,人去做一件事的動機分為兩種:外部誘因,比如金錢、名聲;以及內部誘因,比如成就感、使命感。

外部誘因能讓我們從排斥一件事轉為接受,但要從接受變成熱衷,就需要內部誘因的推動。就像相聲大師吳兆南說的:「從前說相聲是為了活著,現在活著就為了說相聲。」

一般來說,能在一個領域堅持,甚至出類拔萃的人,通常兼具這兩種誘因。

雖然我不敢說自己在寫籃球文章上有多厲害,但這個過程確實讓我找到快樂,以至於有時候回想過去沒寫文章的日子,我甚至記不起假日都在幹嘛。

而這個興趣,後來也逐漸轉換成我的「副業」。也讓我後來在幫個案做職涯諮詢時,會建議他們回想:從小到大有沒有什麼興趣讓自己特別有成就感?如果有,不妨試著精進,甚至小規模地產出。


時間與經濟的平衡

但隨著我想寫的東西越來越多,時間卻開始不夠用。

加上在網站累積的文章量多了起來,還吸引了籃球雜誌的邀稿。

這時,我第一次認真思考一個以前不敢想的問题:「我能不能靠喜歡的事賺錢?」

當然,敢這樣想,也是因為經濟上有一定底氣。

我習慣把收入分成三部分:日常花費、緊急預備儲蓄、資產。

我一直有儲蓄的習慣,就是強制將薪水劃分兩個帳戶管理,工作頭兩年不懂理財,錢大多放在郵局和定存裡,後來發現大盤ETF定期定額,才開始把資金投入其中,之後它也成為我主要的資產部位。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定期定額的ETF,我可能不敢貿然辭職。

怎麼說呢?

由於成長經歷的影響,我一直是個相對保守的人。相比之下,我的伴侶曾將工作四年的積蓄全數投入全職攻讀研究所,而我卻完全不敢這麼做。最初,我只是希望透過一筆儲蓄,為未來增添更多餘裕。

但當我開始萌生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想法時,便有意識地提高預備儲蓄和股票資產的比例,減少日常花費,並告訴自己:等到股票資產達到某個目標再考慮離職。

有趣的是,正當我有了這個打算,股市迎來一波大漲,讓我比預期更早達標,彷彿在催促我「別再拖了」。這也成了我下定決心的關鍵。

當然,我並沒有把所有的積蓄都押上去,依舊還是保持著一定的額度,只取了大約50萬左右的資金,心想:「就當是給自己一個創業的機會吧!如果失敗大不了回公司上班。」

雖然之後的發展跟當初的規劃有很大的不同,但這些就留到之後再說吧!

持續,就是準備的秘密

之前讀過《底層邏輯》這本書,裡面有個概念很打動我。

書中舉例:推動一個書櫃,不是一碰就動,而是需要施加一定的力量,突破某個界限後,書櫃才會移動。很多人只看到書櫃移動的結果,卻忽略了背後持續累積的推力。

我覺得這很能解釋我的過程,成為自由工作者不是刻意準備了什麼,而是持續做了兩件事,讓我水到渠成地走上這條路:

  1. 找到真心喜歡的事並持續產出
    從寫籃球文章開始,找到熱情,並堅持六年,從興趣變成副業,再成為可能的職業。
  2. 在經濟上持續保留餘裕
    透過儲蓄和理財,建立自己的資產部位,為自己建立安全網,讓轉型時不至於手足無措。

其實,這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持續」。就像推動書櫃的力,不能指望一開始就成功,每個被推動的櫃子背後,都有一股持續施加的力量。

回頭看,這一路並非刻意計畫,而是選擇與堅持的累積,十年前的我不會想到今天的自己,但現在的我很慶幸,當時的每一步都沒白走。

所以如果問我,成為自由工作者前做了什麼準備,我的回答會是:找到熱情,持續努力,然後給自己一點餘裕,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


avatar-img
李致淮的職涯寫作筆記
6會員
29內容數
我是一名有社群行銷經驗的課程規劃師,也是一名職涯諮詢師。 曾在媒體擔任社群行銷,並撰寫與職場相關內容。過去也曾於大人學負責課程製作,參與 LinkedIn 經營與主管管理相關課程的設計。 我將在這裡,分享自己對職場寫作與職涯諮詢的觀察與想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許多人認為MBTI外向者熱愛社交,但作者卻在社交中感到疲憊。作者以自身經驗和蓋洛普人格分析,說明其社交疲憊源於潛意識中扮演「好人設」的渴望被喜歡,卻又缺乏自信。文章探討了這種矛盾性格如何影響社交,並鼓勵讀者接納真實的自己,從喜歡自己開始,建立自信,改善社交關係。
本文探討裸辭的掙扎與克服方法,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心理建設、財務規劃與階段性目標,減輕裸辭的焦慮,並鼓勵讀者勇敢追尋理想生活。
團隊合作中,流程的增減應以是否達成目標為依歸,而非單純的「用心」。主管與同事的衝突源於對流程必要性及決策邏輯的不同理解,如何在決策前釐清問題、確認需求,避免不必要的程序增加,是團隊協作的關鍵。
許多人認為MBTI外向者熱愛社交,但作者卻在社交中感到疲憊。作者以自身經驗和蓋洛普人格分析,說明其社交疲憊源於潛意識中扮演「好人設」的渴望被喜歡,卻又缺乏自信。文章探討了這種矛盾性格如何影響社交,並鼓勵讀者接納真實的自己,從喜歡自己開始,建立自信,改善社交關係。
本文探討裸辭的掙扎與克服方法,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心理建設、財務規劃與階段性目標,減輕裸辭的焦慮,並鼓勵讀者勇敢追尋理想生活。
團隊合作中,流程的增減應以是否達成目標為依歸,而非單純的「用心」。主管與同事的衝突源於對流程必要性及決策邏輯的不同理解,如何在決策前釐清問題、確認需求,避免不必要的程序增加,是團隊協作的關鍵。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