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跟朋友聊天,他分享了團隊發生的一個衝突。
他們正在籌備一項重要專案,負責規劃的同事 G 希望一切順利,讓合作對象和老闆都滿意。然而,主管 A 多次提醒,按照以往慣例,初版文件只需要給老闆審核,不必讓合作對象確認。
但同事 G 還是安排了讓合作對象看初稿的時間,理由是:「因為是初次合作,為了讓客戶安心,我們同步給客戶和老闆看設計和文案。」主管 A 聽了很不滿:「我們以前初稿沒讓客戶看,老闆才是決策者。為什麼要多這個流程,讓事情變複雜?過去有客戶沒看到初稿而不安心嗎?」
同事 G 回答:「雖然流程更複雜,但能讓客戶放心。我也會告訴客戶,我們不一定會採納他的意見。」
主管 A 更生氣了:「那你給客戶看幹嘛?他有意見卻不一定會被採納,這真的讓他安心嗎?」
最後,同事 G 得出結論:「讓客戶安心不是多一道程序的理由。」
聽完這個故事,我總覺得哪裡不對勁,細想後才釐清問題的核心。
表面是「要不要增加步驟」,背後其實是「步驟有沒有幫助達成目的」
表面上看,這是流程安排的爭執,但實際上,主管 A 真正想質問的是「增加流程的必要性」與「決策邏輯」。
我先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主管 A的想法。
首先,老闆才是最終決策者。如果老闆審核後決定大改,客戶提前看過初稿就變得毫無意義。
更重要的是,按照原本流程,客戶在這個階段本就沒有話語權。因此,讓客戶提前參與,不僅增加了作業負擔,還可能帶來反效果,也就是客戶提出了意見卻未被採納,反而可能影響觀感。
主管 A 想強調的是:真正的「安心感」應該來自專業的判斷,而非不必要的程序。
其次,衝突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同事 G 的「無根據假設」。
當主管 A 問「有客戶不安心嗎?」時,其實是在挑戰 G 的前提:客戶真的會因為沒看到初稿而不安嗎?如果沒有證據支持這個假設,那麼增加流程就顯得多餘。
然而,G 最後的結論「讓客戶安心不是多一道程序的理由」,卻顯示他誤解了 A 的核心訴求。他把問題簡化成「多一道程序好不好」,卻沒問更根本的問題:「這道程序有沒有幫助達成實際需求?」
如何確認決策邏輯
所以,我覺得關鍵在於回到實際需求:是否真的有客戶因為沒看到初稿而感到不安?如果沒有證據顯示這個問題存在,那麼堅持讓客戶審閱就缺乏意義。
這件事給了我一些啟發,在未來增加決策時,或許應該先問自己:
1.我做這件事,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2.增減這個流程,真的能幫助達成目標嗎?
3.這個需求,是我假設的,還是來自實際反饋?
同事 G 希望透過增加程序展現用心,但忽略了效率與價值的平衡,可是如果事後他依然沒有發現自己在對焦目標上的問題,那麼很有可能之後還是會出現類似的決策邏輯,導致部門的溝通成本增加。
唯有釐清目標、理解需求,才能讓流程精準服務於成果。也才能更容易贏得主管和客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