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是E人嗎?怎麼還會覺得社交很累?」這句話,我已經聽過很多次。
許多人以為MBTI的E(外向者)應該熱愛社交、樂在其中。但對我來說,這樣的理解只說對了一半。和熟識的朋友相處、社交,對我而言確實是充電。但與陌生人建立關係,卻讓我異常疲憊,甚至會在內心產生排斥。
我一直在想到底為什麼,直到這次美國行,讓我有了一個答案。剛好可以結合自己所學的蓋洛普人格分析來解釋。
這次美國行,我要與自己的未來姊夫見面,由於他不會講中文,所以交談格外辛苦。
在一天晚上吃飯完,由於立刻回去會塞車,我姐就提議在韓國城待一下再回去,這時她提議唱歌。
雖然我平時蠻喜歡唱歌的,但當時一股排斥的聲音由心底竄出,所以我直接拒絕,當我姐問我原因的時候,我的回答是:「我想給姊夫留個好印象。」
這句脫口而出的話,連我自己都嚇到了。
為什麼「不唱歌」在我心中等於「留下好印象」?這個問題像個小石頭,在我心裡激起一連串的漣漪。在一番自我剖析後,我得到了答案:因為我潛意識中,總在扮演一個被他人喜歡「好人設」。
但有趣的是,這個「好人設」,並不是「對方真正喜歡的樣子」,而是「我認為對方會喜歡的樣子」。
也就是說,我私自揣摩了一個形象,並努力地想要保持那個形象。
試探與迎合,是一種消耗
或許是人格特質當中有許多「同理」的特質,讓我特別容易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因此可以揣摩出對方比較喜歡和什麼樣類型的人接觸。
當然,並不是每次都能猜的準確,此時我人格特質當中的「和諧」又會發揮作用,盡量把話題導向最中立、最安全的方向,甚至會有一種「如果不把話題接續下去,對方會不會感到尷尬」的感覺。
這讓我每次和別人建立關係時,總會先用一種「試探」的態度,不斷在腦中揣摩即將說出去的話會不會傷害到對方。
然而,這會是一個漫長且疲憊的過程,因為對方的話輸入腦中後,我的大腦就會開始運算對方的態度、語氣、肢體語言,推斷對方可能想要聽到什麼樣的話。然後再根據這個模板,斟酌自己要使用的態度、字句與肢體語言。
這就像一台電腦要做兩次的計算,因此記憶體也就特別容易過熱,自然也就容易疲累。久而久之,我也就有點排斥這樣需要「試探」,也就是會讓自己疲累的場合。
優勢的另一面,是陰影
但和諧與同理的特質,並非都是壞處。它曾幫助我在職場上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
職場的人際關係,本質上就是建立於交換。因此要和同事與上司建立基本的合作關係,就是要搞清楚對方「要什麼」。
或許是因為經常試探,所以我常能在同事、上司還沒明說之前,察覺他們的需求並配合,也比較能夠與大多數人建立和諧的團隊關係,也使我在職場上比較少被捲入政治問題。(當然還是有例外啦!)
而在做職涯諮詢時,也比較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也曾被個案說自己的話語總能給他「被肯定」的感覺。
不過,既然有好處,當然也是有壞處。
如朋友曾提醒我:「你很體貼,總在想對方要什麼。但你想的,可能並不是對方真正要的。」
擅長揣摩他人的想法,並不代表一定百發百中,也有很多時候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而這份「擅長看人臉色」的能力,是來自一種根深蒂固的不安與匱乏感:覺得真實的自己不夠好、不會被喜歡。
這種想法,會讓我在面對關係時下意識地選擇迎合與討好,甚至不惜假裝或隱瞞。這讓我即使很快可以與他人建立關係,卻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同時,就像前面說的,這樣「建立人設」的過程非常累,也會讓我越來越不想進行陌生的社交。
這種渴望被喜歡卻又不覺得自己會被喜歡的矛盾性格,造就了現在的我。
開始接納,也是一種勇氣
這份覺察成了我的轉捩點。我不再責怪自己為什麼會覺得社交累,而是開始學會調整自己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我開始嘗試在安全的關係裡,慢慢展現真實的自己;不再一味揣測,而是學著直接詢問對方的需求;給自己一些空間和時間,允許自己在建立連結的過程中,有些不完美。
我知道,這不會一蹴可幾。但我相信,只要一次次累積「展現自己也沒那麼可怕」的經驗,我就能一點一滴,拆除那些自我設下的圍牆,建立自信。
如果你和我一樣,也在某些社交場合中感到疲憊,不妨試著問問自己:「我是在與人互動,還是在扮演角色?」這是自我覺察很重要的一步。
如果你總希望別人喜歡你,那麼下一次,不如從喜歡自己開始。我們都值得在關係中被看見、被理解。不是因為我們完美,而是因為我們真實。
當然,持續待在舒適圈也沒有不好,只是如果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有自信,主動詢問與在安全的範圍內試錯,或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做法。
畢竟,在缺乏自信的土地上,再怎麼灌溉,也開不出燦爛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