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教學】如何在 3x3 魔術方塊中達成 Sub 7?

【進階教學】如何在 3x3 魔術方塊中達成 Sub 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Sub 7,不只是快,而是極限穩定的極致表現。


為什麼 Sub 7 是頂尖速解玩家的里程碑?

達成 Sub 7 平均(Ao5 < 7 秒)代表你在速解技術、預判能力、節奏控制與穩定性上都達到國際一流水準。你不只是能轉得快,更能穩穩地「快下去」。


六大要素:從 Sub 10 跨越至 Sub 7 的必修課

1. Cross + F2L 效率最大化

  • 優秀選手能在 inspection 階段規劃完整 Cross 與第一對 F2L。
  • 建議練習:每日練習 50 次 Cross Only,進一步加入 Cross + 1 Pair。

Max Park 的 Cross 流暢度與預判能力是許多選手模仿的範本。


2. 完整掌握 Full OLL + PLL 手順

  • Sub 7 必須熟悉 57 OLL 與 21 PLL,達成全情況應對。
  • 高端玩家進一步掌握 COLL / ZBLL,降低 LL 時間至 1.5 秒。

3. TPS 手速與節奏感

  • Sub 7 平均 TPS 需達到 10~12。
  • 選手如 Tymon 擅長使用 最小手部動作 + 高效率指法

建議練習 Slow TPS(放慢轉速但保持流暢)以提升 Lookahead 能力。


4. 器材選擇與個人手感調教

  • 世界冠軍常使用如 GAN 12 M MagLevMoYu WRM v9
  • 自訂磁力、彈力、潤滑度,調整至適合自身的「節奏流」。

5. 模擬比賽,培養穩定心態

  • 頂尖選手如 Matty 在實戰中幾乎零失誤。
  • 透過 csTimer + 模擬比賽練習 進行 Ao5 模擬,提升穩定度。

6. 多樣化解法與靈活變通

  • Yiheng Wang 的 F2L 多變化技巧讓他應對各種特殊情況。
  • 學會多種路徑與手順替代方案,減少 cube rotation。

實戰練習計畫:每日 1 小時,穩定進階 Sub 7


結語:Sub 7 是過程,更是自我挑戰的象徵

每一位 Sub 7 的選手,都是在千百次的練習與檢討中前進。從 Cross 的規劃到 F2L 的預判,再到 LL 的衝刺,無一不是對細節的極致追求。你不需要天賦,只需要持續練習、反覆突破。

你的每一秒,都值得被優化。Sub 7,不是夢。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GuCiJwVKfOlrwDFJsLB59Z6SmSeVgesh&si=kUpBhxaj3rs1WdgR

avatar-img
一直都放在房間
8會員
516內容數
萬物皆空.. 需要的 只是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直都放在房間 的其他內容
魔術方塊是一個看起來複雜,其實充滿邏輯與技巧的益智玩具。對於剛入門的朋友來說,常常會在教學影片或文字中看到兩個關鍵詞:Set up(設定動作)與Reverse(反轉動作)。但這兩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們有什麼用途?這篇文章用最白話的方式,帶你一次搞懂! 一、Set up 是什麼?——先把場地準備
耿宣一與王藝衡:來自同門的速解雙傑 耿宣一與王藝衡,兩位近年迅速崛起的三階魔術方塊天才選手,皆出自中國魔方界的傳奇教練——王鷹豪門下。 王鷹豪不僅是技術上的指導者,更是整體解法系統與實戰心理建設的開創者。他所建立的一套涵蓋預判訓練、F2L理解、模組化手法記憶等完整訓練體系,深刻影響了整個華
❶ 第一關:溝通誤解(與自己的大腦) 【情境】 你明明學過CFOP,卻每次到F2L就卡住, 影片看得懂,動手卻還是錯。 【內耗根源】 → 你記住的是「動作順序」,不是「邏輯結構」。 【訓練方式】 把每個步驟 畫成流程圖:先觀察 → 判斷情境 → 執行手法。 使用分層教學法:只
魔術方塊是一個看起來複雜,其實充滿邏輯與技巧的益智玩具。對於剛入門的朋友來說,常常會在教學影片或文字中看到兩個關鍵詞:Set up(設定動作)與Reverse(反轉動作)。但這兩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們有什麼用途?這篇文章用最白話的方式,帶你一次搞懂! 一、Set up 是什麼?——先把場地準備
耿宣一與王藝衡:來自同門的速解雙傑 耿宣一與王藝衡,兩位近年迅速崛起的三階魔術方塊天才選手,皆出自中國魔方界的傳奇教練——王鷹豪門下。 王鷹豪不僅是技術上的指導者,更是整體解法系統與實戰心理建設的開創者。他所建立的一套涵蓋預判訓練、F2L理解、模組化手法記憶等完整訓練體系,深刻影響了整個華
❶ 第一關:溝通誤解(與自己的大腦) 【情境】 你明明學過CFOP,卻每次到F2L就卡住, 影片看得懂,動手卻還是錯。 【內耗根源】 → 你記住的是「動作順序」,不是「邏輯結構」。 【訓練方式】 把每個步驟 畫成流程圖:先觀察 → 判斷情境 → 執行手法。 使用分層教學法: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