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消費習慣與價值觀都不太一樣,許多人認為消費習慣常是來自於原生家庭,包含父母親的消費習慣與家庭經濟條件。但有些消費行為是與人性有很大的關係的,商業的行銷手法也會利用這一點來提高消費。
這本書是樂金文化出版,由克勞蒂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所著,深入探討了人類在金錢使用上的心理機制與行為模式。透過心理學研究與實驗,作者揭示了我們在消費、儲蓄和投資時的潛在心理偏誤,並提供了實用的理財建議。
書中指出,使用信用卡或金融卡進行支付時,人們更容易做出衝動購買的決定。這是因為非現金支付方式降低了我們對金錢流失的感知,使得消費時的心理痛苦減少,從而增加了購買的可能性。
例如,一項研究發現,使用信用卡支付的消費者更傾向於購買高熱量、不健康的食物,如蛋糕或巧克力。這種支付方式的便利性雖然提高了消費效率,但也可能導致不理性的消費行為。
我們常常將金錢分配到不同的「心理帳戶」,例如將現金、信用卡、禮券等視為不同的資金來源,並根據這些分類來決定如何使用。這種分類方式可能導致我們在某些情況下過度消費,因為我們可能會低估某些帳戶中的金錢價值。例
如,使用禮券時,我們可能會覺得這筆錢是「額外的」,從而更容易做出不必要的購買決定。
書中還探討了多種影響消費決策的心理偏誤,如「沉沒成本效應」和「現狀偏誤」。沉沒成本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已經投入資源後,傾向於繼續投入,即使這樣做並不理性。
現狀偏誤則是指人們偏好維持現有狀態,避免改變,即使改變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這些心理偏誤可能導致我們在理財時做出不利的決策,例如持續投資於表現不佳的資產,或是遲遲不開始儲蓄計劃。
為了克服上述的心理偏誤,作者提出了一些實用的理財策略。例如,設定明確的財務目標,並將其具體化,可以提高實現目標的動力。此外,建立自動化的儲蓄計劃,如每月自動轉帳到儲蓄帳戶,可以減少因為遺忘或拖延而導致的儲蓄失敗。
還有,將大額消費分期付款或延後購買,可以給自己更多時間評估是否真的需要該項支出,從而避免衝動購買。
書中也探討了金錢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研究顯示,金錢確實可以提高幸福感,但這種提升在達到一定收入水平後會趨於平緩。
此外,將金錢用於體驗(如旅行、學習)而非物質購買,通常能帶來更持久的滿足感。這是因為體驗往往與社交互動和個人成長相關,對幸福感的影響更為深遠。
書中引用了一項實驗,研究人們在使用不同支付方式時的消費行為差異。結果發現,使用信用卡支付的參與者更傾向於購買高熱量的食物,而使用現金支付的參與者則更傾向於選擇健康的食物。
這表明,支付方式不僅影響我們的消費金額,還可能影響我們的消費內容。
我們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希望員工努力就幫他們加薪,希望小孩背好九九乘法表就答應給他們一些零用錢,但提供金錢的誘因真的是好的嗎?
美國做了一個實驗,由政府補助提供獎金誘因,讓七、八歲的小孩每閱讀一本書就可以拿到2美元,他們可以從書單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結束後必須完成閱讀測驗來證明自己讀完了。
實驗結果顯示,孩子們確實到了更高的成績,但用獎金的方式讓孩子們閱讀,反而可能剝奪他們所謂的內在動機,澆熄他們對閱讀的愛。研究者追蹤後續發展,發現在獎金停止後的那一年,學生閱讀成績依然優異,但進步幅度卻縮減了一半,漸漸地,獎金的影響力完全消失。
這本書透過心理學的視角,深入剖析了我們在金錢使用上的行為模式與心理機制。了解這些心理因素,有助於我們做出更理性的理財決策。建議讀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消費習慣,嘗試採用現金支付、設定明確的財務目標,並將金錢用於提升生活品質的體驗上,從而實現更健康的財務狀況與更高的幸福感。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8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