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日,我參加了一場由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主辦的導覽活動《藤景與大里杙——老街走讀與生活裡的藤探索》
藤是早期台灣家具的重要材料之一,台灣的藤業加工早在清末時期就存在,日治時期藤編的工藝技術傳入台灣,讓許多日常生活用品(如:𣛮籃、藤椅、簳模等…)都有著藤編的影子。然而藤加工隨著1980年代後期,印尼實施藤禁,禁止藤原料出口,台灣藤業逐漸沒落,但許多藤製品的身影,仍常存於老街之中。

大家對於「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定都很熟悉,其實這句話還有後面一段「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形容的是另外三座當時台灣的繁華港口。杙(一ˋ)這個字是綁船的木樁,清領時期大里是中部貨運商品的重要轉運站,人們沿著大里溪來到當地做生意,隨著商家聚集,這裡逐漸成為熱鬧的街市。
大里杙福興宮
大里杙同時也是清代三大民變林爽文事件的根據地,導覽當天,我們從大里杙福興宮出發。這是座創建於乾隆年間的廟宇,主要祭祀來自福建的湄洲媽祖,早期更與大里振坤宮、大里新興宮呈現三角鼎立,也因此讓大里杙成為風水寶地。
當年林爽文事件爆發,清朝政府派遣縣令前往當地平地亂事,由於林爽文事件規模龐大,為避免再次發生,縣令於是強行遷移福興宮到現址,破壞了大里杙原先的風水,這段傳說故事也替福興宮增添了更多的傳說色彩。
除了林爽文事件外,大里杙福興宮也保有台灣較為罕見的軟身媽祖神像,所謂軟身媽祖,是指神像在工匠的巧手下,設置了可以活動的關節。另外兩塊古匾「海島蒙庥」與「德可配天」都是廟宇見證歷史的痕跡。導覽時,大里杙福興宮更將媽祖婆出巡的藤轎展示給我們欣賞,成了廟裡面最具代表性的藤製品。

楊勝昌商店
下一站我們來到了大里最老的柑仔店「楊勝昌商店」店內抬頭就能看見昭和時代所頒發的獎狀,一塊百年歷史的招牌,寫著楊長發三個字,原來就是老闆阿公的名字。這間老雜貨店已傳承四代,早年更是少數擁有鹽酒專賣資格的店鋪,商店內還保有早期搓揉米糰與曝曬作物的工具「簳模kám -bôo」上方的藤皮跟隨著百年以上的老店,成為了此處的街景。

彰發興棉被行
一條手工棉被,得花上一天的時間才能完工!傳承70年手藝的彰發興棉被行,店內有著十分傳統的手工棉被器具,從棉弓、棒槌、掄斗,各式各樣的工具可以想見一條手工棉被的繁雜製程,老闆一邊介紹著手工棉被的製作方式,一邊向我們透露工具的秘密,原來棉弓的木材來自棺材,器具如今沒在使用了,而它的用途,老闆笑說:「我都拿來避邪啦!」

大里鹹菜巷
走進巷弄內,空氣中飄著一股醃鹹菜的氣味,原來我們來到了大里的鹹菜巷。大里在1950-60年代時,曾是全台鹹菜最重要的生產地。這不禁令我想到,台中人早餐喝的豬血湯、隔間肉湯,裡面都充滿著鹹菜,甚至連小時候吃的飯糰,鹹菜也是必不可少的配料之一。

就在老闆跟我們分享鹹菜的同時,已有幾位路過的民眾,等著向老闆添購鹹菜回家享用了,鹹菜其實是芥菜醃漬而來,早期農夫在稻作收割完畢後,會在空檔時種植芥菜,等到冬至時,大把大把的芥菜就可以收成並醃漬,立春之後一桶一桶的鹹菜就完工了。最後老闆還分享了一句俗語:「六月芥菜,假有心。」意旨六月非芥菜的產季,因此不會有菜心可以收成,用來形容人們虛偽的關心。

這趟順藤熟悉大里杙的導覽,最令我意外的是:藤製品的壽命如此之長,一個被當作嫁妝的謝籃,三十年過去,反而更有韻味;原來鹹菜曾是大里名產,但是因為產業轉型大里成為重工業區,結果導致河川水質改變,芥菜難以生長,如今整條鹹菜巷,只剩下一家業者能夠從種植到醃漬銷售的完整服務了。
藤製品曾是頻繁出現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產業衰退後,藤製品的能見度降低,但仍有一群職人持續傳承著藤的工藝與技法,3月29日起,位於台中市大里區的纖維工藝博物館舉辦了一場《手路(Tshiú-Lōo)~島編生活藤工藝展》,邀請大家認識藤的知識與文化,透過6大展區讓人們感受藤藝編織而成的生活記憶。
展覽名稱|手路~島編生活藤工藝展
展覽日期|3月29日~6月29日
展覽地點|臺中市大里區纖維工藝博物館(台中市大里區勝利二路1號)
博物館營業時間|每周二到周日,早上九點至下午五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