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背景介紹
精成科技成立於1973年,2007年10月上市(證券代號6191),目前實收資本額為 47.43億元新台幣。公司核心業務為印刷電路板(PCB)與電子製造服務(EMS),代工範圍涵蓋資訊、通訊、車載及消費性電子等產品。
集團運營據點遍及臺灣新北總部、中國大陸(深圳、黃江、重慶)、日本與馬來西亞等地,提供高階PCB與SMT/EMS全方位服務。
產品銷售遍佈全球,以 2023年為例:
- 亞洲:92%
- 美洲:5%
- 歐洲:3%
董事長為焦佑衡(華科事業群領導人),總經理為陶正國。華科事業群重視誠信文化,外界普遍評價經營團隊穩健、信譽良好。
二、財務與競爭力分析
營運與財報摘要(截至2024年度)
- 年營收:216.81億元(YoY -5.2%)
- 毛利率:26.08%(YoY +2.57%)
- 稅後淨利:28.45億元(YoY -9.95%)
- 每股盈餘(EPS):6.01元
- Q4單季 EPS:1.05元(YoY -30.3%)
- 配息政策:擬配息 3元,以2025年5月7日收盤價 65.9元 計算,現金殖利率約 4.5%
財務體質
- 負債比率(2024 Q4):約 44.1%
- 董監持股比率(2025年3月):41.81%
- 營業活動現金流占淨利比率:134.6%(2024 Q3)
- 幾乎無董監質押情形
同業競爭與護城河
主要競爭對手包括:
- PCB:臻鼎-KY、欣興、健鼎、華通
- EMS:鴻海、和碩、緯創
精成優勢在於「垂直整合 + 多地據點 + 客戶關係黏著度」,但電子零件業護城河不深,必須靠效率與技術領先維持競爭力。
三、成長性與未來展望
最新營收表現:
- 2025年4月營收:27.04億元(YoY +45.7%,MoM +43.2%)
→ 創下歷史單月新高。 - 2025年1~4月累計營收:73.9億元(YoY +15.5%)
成長動能:
- 併購:2024年底完成收購日本Lincstech PCB,拓展日系市場並提升技術能量。
- 產能擴充:馬來西亞怡保與檳城廠擴建,預計2024年下半年全面投產。
- 產品升級:布局AI伺服器、800G高速網通、高階車載電子板。
- 匯率與地緣優勢:70%以上營收美元計價,有效對沖台幣升值壓力。
產業展望:
- 2025年全球PCB市場預估年增率約5.8%
- 台灣高頻高速板供應鏈因AI與高速通訊需求快速成長
- 多家台廠轉向東南亞生產,降低中美供應鏈風險
四、技術面與籌碼面分析
股價走勢(截至2025/5/7):
- 收盤價:65.9元
- 漲跌幅:+3.13%
- 成交量:13,778張
技術型態分析:
- 股價自4月低點回升,突破短期下降壓力線
- 若站穩70元有望再挑戰歷史高點(73.8元)
- 短線支撐:60元、月線(63.5元附近)
籌碼結構:
- 外資持股:11~12%
- 投信持股:約5%
- 大股東與關係人集中度高(董監持股41.81%)
整體籌碼穩定,法人買盤偏中性,屬中長期可布局格局。
五、股價估值與目標價推估
假設EPS區間(2025預估):
- 基本情境:7.0元
- 樂觀情境:8.0元
估值方式:
- 若視為「成長股」:
- 本益比 15~20倍 → 目標價區間:105 ~ 160
- 若視為「價值股」:
- 本益比 10~12倍 → 目標價區間:70 ~ 96元
同業比較:
- 臻鼎-KY:2024預估EPS 8.9元,本益比約15倍
- 欣興:預估EPS 8.2元,本益比約17倍
- 精成:2024 EPS 6.01元,本益比僅約 10.9
→ 現階段估值顯著低於同業,具「本益比重估潛力」
六、催化劑與潛在風險
正面催化劑
- Lincstech併購效益顯現
- 馬來西亞產能擴張帶來新接單
- 高速網通/車用/AI板需求升溫
- 法說會或法規利多釋出
- 穩健配息政策吸引高息買盤
風險因素:
- 全球電子需求疲軟(尤其NB、TV端需求)
- 匯率波動造成毛利壓力
- 原物料成本上升(如銅價)
- 高階技術導入速度不如預期
- 併購整合不順影響短期營運
七、投資策略與避險建議
做多策略
- 目標價帶:70元以下可分批進場、90元以上可續抱或獲利了結
- 適合「中長期存股」與「估值修復型波段操作」
- 可搭配期貨或電子ETF做多,例如00881(半導體ETF)
做空與避險策略:
- 若短線利空(如匯率或訂單雜音)出現,建議透過期權或空單避險
- 做空時可搭配0050(台灣大型股)或00891(科技ETF)多單對沖系統性風險
八、總結建議
精成科技擁有:
- 穩定財報表現與強大現金流
- 高殖利率與低估本益比
- 多元營運據點與策略性併購利多
- AI/高速通訊/車用成長潛力支撐未來成長
我自己的看法是,不代表市場共識
- 短期操作:觀察70元壓力區是否突破,有望挑戰80~90元
- 中長期投資:具備價值低估、產業利多與法人買盤三重優勢,我會納入核心持股配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