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全球航運巨頭馬士基(A.P. Moller-Maersk)下調了對全球貨櫃市場的成長預測,對即將到來的一年表現出更為審慎的態度。公司最新預估2025年全球貨櫃量成長將介於下滑1%與成長4%之間,低於先前預期的4%成長。這項下修反映了在地緣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升高的背景下,全球貿易動能的疲弱,包括美中貿易緊張與重要航運路線的中斷等因素。
儘管貨櫃量預估下修,Maersk仍維持2025年全年財務指引不變。公司預期全年基礎EBITDA為60至90億美元,基礎EBIT則介於0至30億美元之間。這反映出管理層對營運效率與成本控制策略的信心,尤其在全球航運利潤空間壓縮的環境下,能維持財測不變,代表其營運模式具備一定韌性。
這次預測調整背後的關鍵原因不僅包括持續性的地緣風險,還涵蓋紅海危機導致的航線繞道與燃料成本增加。紅海局勢惡化迫使Maersk將歐亞航線繞行非洲好望角,大幅拉長航程與營運支出。同時,全球貿易正受區域化與保護主義影響,特別是美中間不斷升溫的關稅戰,導致雙邊貿易量萎縮,衝擊傳統航運結構。為因應這些挑戰,Maersk持續優化營運模式。與Hapag-Lloyd的Gemini合作聯盟提升了船隊調度彈性與航班準點率;同時,公司加快數位化轉型進程,透過即時物流監控與智慧排程,增強市場回應速度與服務可靠性。這些舉措已成為Maersk在高度不確定環境下維持營運穩定的關鍵。
紅海航運中斷對Maersk帶來的效應呈現「利空中藏利多」的雙面效果。雖然繞行航線推升成本,但也造成市場運力吃緊,短期內推升了貨櫃運價,讓公司每單位收益(revenue per TEU)有所提升,間接支撐了Q1優於預期的獲利表現。
關稅因素則長期壓抑了美中航線的運量,為Maersk帶來布局挑戰。公司因此將更多運力轉向亞洲內部與歐亞航線,彌補跨太平洋航線的下滑。然而,若貿易保護政策進一步升溫,可能導致更大範圍的貿易萎縮,對營收成長造成結構性壓力。
即便面臨短期壓力,Maersk仍堅守資本支出計畫,重申2025至2026年間的資本支出預算將維持在100至110億美元區間。投資重點包括甲醇雙燃料新船的引進、基礎建設升級與數位物流平台建置。這些投資將強化其長期競爭力與碳中和目標,並進一步提升整體供應鏈的可持續性與效率。
相較於同業,Maersk展現出更強的策略主導力與財務紀律。相對於如MSC與CMA CGM等同業尚在調整產能與面對價格壓力,Maersk透過物流事業群提供倉儲、陸運等多元收入來源,有效緩解海運運價波動風險,展現出較高的價值鏈整合優勢。
展望未來,全球貨櫃需求前景依舊分歧。一方面,美國補庫需求與亞洲部分國家內需仍有支撐;另一方面,歐洲製造業疲弱與持續的地緣風險可能壓抑總體成長動能。Maersk此番修正預測,正是對這種高變數環境的理性反應。
對於投資人而言,接下來需持續關注全球貿易政策動向(尤其美中與歐盟動態)、航運路線是否持續受阻、Maersk的策略執行力,以及全球製造業與零售庫存周轉率等宏觀指標,這些因素將直接影響全球貿易量與Maersk營運表現。
總結而言,儘管Maersk下調對2025年全球貨櫃量的成長預期,但其營運彈性強、轉型節奏穩定,並持續在數位與永續方向投入資本,展現出長線競爭力。對於重視產業週期與供應鏈基礎建設的專業投資人而言,Maersk仍具長期配置價值,特別是在估值因短線市場情緒修正而浮現進場機會時,更應加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