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獨角獸 Mad Unicorn》是 Netflix 推出的原創影集,講述一家充滿野心的新創公司,在追求高速成長與市場顛覆的過程中,如何應對商業策略、團隊張力與創辦人心理壓力等多重挑戰。這部劇不只在談創業成敗,更深入刻畫創業過程本身的混亂、拉扯與不確定。
觀影過程中,我常聯想到現實中的初創團隊——面對快速變動的市場,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碰撞、反覆試錯,以及不斷重新定義自身價值的過程。以下是我從劇中獲得的幾個深刻觀察與反思。
一、快遞服務的蝴蝶效應:優化成本帶動市場擴張
劇中主角參考中國外送產業的模式,試圖將其複製到泰國。起初我以為這只是一個「用低成本搶市佔」的簡單策略,但隨著劇情推進,才理解這其實是個具備連鎖效應的商業思維。
藉由壓低外送費用,降低商家的整體營運成本,進而讓商品售價下調、促進消費者下單意願。這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訂單量上升,進一步降低配送成本,進而擴大整個平台的市場規模。這讓我意識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應該不只看眼前的利潤,而是設計出能夠滾動起來的正循環。
二、新創團隊管理:衝勁與制衡的拉鋸
主角在劇中是個衝勁十足的領導者,總是帶著團隊往前衝。但衝勁並非永遠是優勢。在某些決策上,他的衝動也對團隊造成了不小的負擔。這讓我想到,一個團隊的健康運作,往往需要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制衡。正如 《陸王》教會我的商業思維 中 CEO 與 COO 的互補關係:一人負責衝,一人負責煞車。
CTO 的角色也令我印象深刻。他強勢、有個性,甚至不惜與 CEO 或 CFO 發生衝突。但正是因為他有強大的技術實力,才讓這些「個性」變得可被接受。在現實中,個性從來不是問題的本質,價值才是他人願意包容你的前提。
對新創團隊來說,能提出觀點的人,往往比只是執行任務的人更關鍵。當團隊還小,每一個人都是關鍵決策的參與者。即使有爭執、有衝突,也比無聲的沉默來得更有價值。
三、公司經營:CEO 什麼都得自己來
劇中對 CEO 角色的描寫特別寫實。不像傳統媒體總是強調 CEO 的成功與風光,《Mad Unicorn》刻意呈現了創業初期「什麼都要自己來」的處境——送貨、處理客服、穩定團隊情緒……這些都遠比外界想像中要瑣碎、要艱難。
這也讓我想到近期使用 Zeabur 時的經驗。當我在 Discord 群組中提問時,發現創辦人本人親自在解答與 debug,那種「CEO 就在第一線」的場景,和劇中所描述的情境非常相似。
另一個場景是外送箱的選擇:他們面對「高品質但昂貴」與「功能足夠但便宜」兩種選擇,最終選擇了後者。這不是因為便宜就好,而是為了在資源有限的階段,快速驗證市場需求。這其實就是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最佳體現——先用最小成本測試市場,而不是一開始就用最完美的解決方案。
四、吊橋效應:CFO 對 CEO 可能不是真的心動?
劇中 CFO 曾提到自己似乎對 CEO 有好感,但回顧劇情,其實兩人並沒有太多深度互動。這讓我聯想到心理學中的「吊橋效應」:人在緊張、心跳加速的情況下,容易錯把生理反應當成情感投射。創業過程中的高壓、高張力,很可能讓人誤以為「共患難=產生感情」。
結語:創業,是一場全方位的人性考驗
《瘋狂獨角獸》不只是展現創業過程的艱難與激情,更描繪出創業者在商業、團隊與自我之間的拉鋸與掙扎。無論是商業策略的設計、團隊角色的定位,還是心理上的衝突與誤解,這部劇都提供了豐富的思考材料。
如果對於商業劇有興趣的話,也歡迎參考 《陸王》教會我的商業思維,《陸王》和《瘋狂獨角獸》一樣,把商業故事敘述得很好。和《瘋狂獨角獸》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瘋狂獨角獸》敘述的是「從 0 到 1」的創業故事;而《陸王》講的是「在夕陽產業如何尋求創新」,雖然是不同的商業情境,但一樣精彩,推薦給喜歡商業劇的你
如果對於我的其他文章有興趣,歡迎前往 Data Analyst 的學習筆記 觀看更多文章~也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分享你的心得!
熱門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