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ise 出版的第一本書《後台紐約》,是我這週的睡前讀物。從七年前在 Instagram 上就是 Elise 的小粉絲,以前喜歡她寫的文章、她的攝影和她的品味。現在仍然是,文章的內容、編排和節奏都很舒服,書有很可愛的巧思,感受的到所有細節都被精心設計著,《後台紐約》毫無疑問地成為我近期最喜歡的散文書籍。
📚 閱讀心得:
在那輕描淡寫的筆觸下,更多的是看到那些非常用力生活和生存的痕跡,都是由許多很不容易的片段構成的,不斷遷徙帶來的不安定感、工作和生活的失衡、異地生活帶來的總總挑戰,在這之間有很多的尋找與嘗試,工作模式、想要的生活樣式和態度、自我認同與人生定位。
Elise 把自己放進一個和原有稜角很不一樣的城市中,不斷地碰撞與琢磨,那是一個費時多能的進程,但總有一天,將能在這座城市裡找到一個舒服且適合自己的著力點,並擁有自在的姿態在每一天的日常中。
是呀!到底什麼是理想的生活?是長大後持續不斷地追尋
但我想,尋找一個能提供自己養分的城市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 內文|摘錄
🗽Elise 眼中的紐約
才能看見紐約更多細小的微表情,她的五官在日常裡立體。
韌性或許是紐約最核心的特質,而這也是我真心喜歡上紐約的轉捩。
如果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那麼紐約大概是一場荒謬的慶典,最華麗最堂皇最不堪最狼狽的,都在這裡。
紐約是座沒有標準的城市,在這裡,大家都太不一樣了,沒有一定要成為的樣子,也沒有社會集體對個人的要求,沒有標準、沒有批評、沒有道德,喜歡就說喜歡,討厭就說討厭 / 只要能說出理由,所有意見都能被接納。
🗽紐約給 Elise 的生命教導
我不再追趕、減少攀比,是真心為對方的標籤感到開心,但我自己,不一定需要這樣的標籤。
很多的中立客觀,背後可能只是沒有信心 / 某種程度卻暴露了沒有主見也沒有脊椎的事實。
每次的離開與到達,都默默引導了下一次的相遇,或是不相遇。能接受別離、認清每個人在彼此生命裡都有保存期限,是人生必經的成長痛。
城市對於人的潛移默化悄無聲息卻震耳欲聾 / 觀察自己的變化:話語的腔調、思考的稜角、文字的力道、心靈的硬度,以及我對於生活的錨定 / 我已經有意識地在回應自己生命裡的疑惑。
🧡 我崇拜的心
在閱讀時,好幾度在心裡一直默默讚嘆的是,要有多少的磨練,才能達到如此精準且恰當的詞彙使用,再排列出輕盈又流暢的文句,讓生活(人生)故事和內心思緒被清楚地刻畫和傳達,超級崇拜這樣的書寫能力啊~ 🥺 我很享受在書中感受 Elise 對於文字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