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能效、智慧電網與治理重構的現場實驗
隨著智慧城市概念逐步落實,越來越多城市試圖透過創新實驗來重構氣候治理機制。而瑞典馬爾默市的 Hyllie 區,正是一個關鍵示範場域。這裡被設定為「最具氣候智慧的城市區」,也是馬爾默實現都市永續願景的實驗基地。
但若你認為 Hyllie 的智慧城市計畫只是部署技術裝置、提升能源效率,那麼你可能低估了它背後的制度野心。Hyllie 的真正挑戰與貢獻,不在於技術成功與否,而在於它如何拼湊出一套多重治理邏輯的「政策組合(policy assemblage)」,並將這套拼圖實踐於現實開發過程中。
本文將深入解構 Hyllie 的治理實驗,分析這座智慧城市示範區如何透過合作協議、規範鬆動、資料導向能源管理等機制,展現出高度協商性、跨部門且具動態回應性的都市能源治理結構。
政策不是文件,而是協商的過程
Hyllie 環境計畫的治理定位
2010 年,馬爾默市政府、市立能源公司 E.ON 以及區域開發商簽署一項策略性合作協議,為 Hyllie 設定三大永續目標:
- 100% 使用再生能源或具有再生等效性的能源來源;
- 高能效建築與智慧能源系統整合;
- 引入可互動的智慧電網平台。
這項被稱為「Hyllie 環境計畫」的策略文件,表面上看似一份標準化政策,但其實它更像是一種治理「平台」——它不設法以單一法規壓制多元行動者,而是試圖建立一個能讓政府、開發商與能源業者持續協商的行動結構。
規範與彈性並存:建築能效的治理實作
在實際開發過程中,研究發現建築能效目標並未總是被完全落實。例如部分建案未達原先規劃的能效標準,但卻被接受為合格,因其接入再生能源系統或具備良好的總體碳績效。
這顯示出 Hyllie 的治理不是封閉式法規系統,而是具協商空間的策略性管理。具體手段包含:
- 以建照核發為談判槓桿,促使開發商達成氣候承諾;
- 設計替代性績效指標(如總能源來源碳強度)取代單一耗能值;
- 透過技術支援與資料分享平台協助開發商達標。
這樣的策略實踐反映出一個關鍵原則:制度不是強制性框架,而是持續協作與學習的過程。
能源公司作為治理合作者:E.ON 的制度嵌入角色
傳統上,能源公司扮演的是基礎設施供應者的角色。然而在 Hyllie,E.ON 不只是提供能源,更深度參與地方能源治理的制度設計與實作過程。
舉例來說:
- 智慧電網系統由 E.ON 主導部署,並結合即時用電資料平台;
- 建築使用者的用電數據將回傳給系統,支援電網負載調節與再生能源整合;
- E.ON 亦參與地方能源績效指標的設計,協助城市界定「氣候智慧」的具體條件。
這種角色轉變,使能源公司不再只是市場行為者,而成為地方治理的「協作節點」。它也顯示出智慧城市的治理架構,正在跨越部門邊界,建立新的行動者聯盟與資源配置模式。
三種治理邏輯的交織運作:Hyllie 政策組合的結構
研究歸納出 Hyllie 的治理實踐,是由三種主要邏輯所交錯構成:
1. 建築導向的法規治理
由中央或地方制定能效標準,要求新建案必須達成特定耗能上限。
2. 平台導向的數據治理
透過智慧電網與數據平台,進行即時能源調控與績效評估,強調「行為中的能效」而非設計階段指標。
3. 協商導向的地方治理
市府、開發商與能源公司建立夥伴關係,以政策協議、土地審查與資源交換方式,促成多目標治理的落地實作。
這三種邏輯並非互不干擾,而是在不同時間點、開發場域與治理議題中彼此交織,構成一種高度「動態組合式」的治理實踐。
我的觀點:從智慧建築技術,走向制度設計的共同體
Hyllie 的案例提醒我們,智慧城市不該被簡化為一組感測器與平台的部署計畫。真正的智慧,來自於:
- 誰被納入治理?誰有權協商規則?
- 政策如何兼顧標準一致性與場域彈性?
- 治理機制是否支援長期學習與制度調整?
我們應將注意力從「單點創新」轉向「制度配置」,理解治理不是政策執行的終點,而是創新的起點。
📌 思考時間:從 Hyllie 看見智慧城市治理的三大策略啟示
✅ 治理不等於管制,而是跨部門、多角色的制度合作架構
✅ 建築能源績效應從靜態規範進化為動態行為與平台回饋
✅ 能源公司可從基礎供應者升級為資料治理與策略協作者
未來智慧城市若要真正實現永續目標,就必須從 Hyllie 所代表的「協商式政策組合」經驗中汲取教訓與靈感。科技只是手段,而制度配置、角色轉換與治理彈性,才是智慧城市能否真正成為轉型引擎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