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持續推動貿易保護主義,揚言自 8 月起對歐盟輸美商品課徵 30% 關稅,並嚴打「轉運」行為。歐盟強烈反彈,已備妥價值 210 億歐元的報復性關稅清單及 720 億歐元的備案,同時加速與印度、加拿大、日本等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分散風險。這場貿易戰深刻改變全球供應鏈,中國企業透過供應鏈轉移或「洗產地」規避關稅,推動機電產品上半年出口成長 9.5%,「新三樣」如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更增長 12.7%。反觀美國,製造業陷入困境,6 月 PMI 年減 49%,連四月萎縮,福特、Group14 等企業因關稅受挫,投資受阻並出現裁員潮。
貿易衝突與全球政經風險,也衝擊各國央行決策。川普多次施壓聯準會(Fed)降息,甚至揚言解僱主席鮑威爾,動搖市場對政策獨立性的信心。克里夫蘭聯準銀行總裁 Hammack 表示,除非就業市場嚴重惡化,應暫緩降息。前拜登顧問 Bernstein 警告,川普的關稅與減稅計畫恐使美國債務惡化,2025 年利息支出恐達 1 兆美元。高盛分析若美國對歐徵收 30% 關稅,恐使歐元區 GDP 至 2026 年底累計減少 1.2%,迫使歐洲央行進一步降息至 1.75%。英國方面,改革黨質疑英格蘭銀行獨立性,提出讓政府官員參與貨幣政策決策,反映「財政主導」的潛在威脅。
同時,美元的角色也正面臨轉折。美國推動《GENIUS 法案》,企圖收回「數位美元」的發行權,規範穩定幣市場,並把穩定幣儲備鎖定在現金與短期美國國債上,盼為國債市場尋找數萬億美元的「超級買家」。相較之下,英國央行行長 Andrew Bailey 對穩定幣持審慎態度,憂其削弱政府對貨幣政策的掌控。這也突顯美國試圖將穩定幣作為擴大美元影響力的工具,並在全球金融架構中爭取更大主導權。
人工智慧(AI)則成為另一項改變全球經濟的重要力量。雖然第二季全球智慧手機出貨增速僅 1%,三星憑藉 AI 功能新品逆勢增長 7.9%,顯示 AI 正從高端逐步滲透到中階市場。科技巨頭加碼 AI 投資,蘋果雖坐擁 1330 億美元現金,今年股價卻因 AI 佈局緩慢大跌 16%,市場傳出其擬斥資併購估值 140 億美元的 Perplexity AI 來強化 Siri。特斯拉與 Waymo 競逐無人計程車市場,惟滙豐銀行警告該市場潛力恐被高估,需 7-8 年才能達到損益平衡。
AI 對勞動市場的衝擊亦日益明顯。麥肯錫指出,英國科技、金融白領職缺大減,反映經濟壓力與 AI 普及的雙重影響。高盛引入 AI 工程師 Devin,使軟體團隊生產力提升 3 至 4 倍,彭博預估未來 3-5 年全球銀行業恐裁減 20 萬職位。美國舊金山更宣布開放全市 3 萬名公務員使用由 OpenAI GPT-4o 驅動的生成式 AI,每週工作效率可提高 5 小時。
國際市場則在風險與機會間搖擺。星展銀行維持股票中性配置,但看好美國科技、服務業以及黃金,預估金價可達 3765 美元/盎司。白銀亦強勁上漲,現貨價格突破每盎司 39 美元,今年以來漲幅已達 35%。中國經濟展現韌性,6 月出口年增 5.8%,貿易順差擴至 1147.7 億美元。人民銀行維持「適度寬鬆」立場,並維穩人民幣匯率。京東則進軍實體醫美,在北京開設首家自營診所,反映中國電商積極拓展線下新業務。
在烏克蘭戰場上,科技化作戰成為焦點。烏克蘭第 3 獨立突擊旅運用無人機與自殺式地面平台,首次在無人直接操作下成功俘虜俄軍,展現非對稱戰爭的新面貌。這顯示,科技不僅重塑經濟,更已成為現代戰爭的核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