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房子困住老年生活,用理財與投資換來行走世界的自由
「我不想成為那種老了以後,住在四十年以上老舊公寓裡的長輩,只能等孩子偶爾放假回來探望的那種人。」
這是我最近經常浮現在腦海的一個畫面,甚至說是警惕。或許你也想過,當退休那天到來,我們是要為一間舊屋修繕、煩惱漏水與電線老化,還是牽著伴侶的手,在郵輪或溫泉飯店裡享受日出日落?這樣的需求,其實已經跳脫「傳統養老」的思維,而是偏向「全球趨勢下的銀髮新生活方式」,類似日本的「移動式養老」、歐美的「RV退休族」、台灣也逐漸有些人開始「旅居」。
這一切,都回到一個問題上:買房與租房,我們是為了什麼而做選擇?
一、買房:安全感,還是被綁住?
台灣的社會長期灌輸「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買房代表安穩、成家、成熟、責任。然而這樣的傳統價值觀,也很容易將我們困在某種“地段正義”或“房價焦慮”中。當年輕時把大半人生都花在還房貸,到了退休,卻住在屋齡超過40年的房子裡,不敢拆、不敢賣、不敢動。
這樣的房子,也許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而只是個「殼」。
二、租房:沒有根,還是隨處為家?
很多人說租房沒安全感,年老怎麼辦?但若你提早做好資產配置與退休理財,擁有可靈活運用的現金與投資收益,其實租房反而是種自由的選擇。
退休後,我們可以根據季節、氣候、興趣選擇想住的地方。冬天可以去住日本北海道一個月泡溫泉、賞雪景;春天去賞櫻;夏天住進宜蘭、花蓮的海景公寓,每天黃昏去看海散步;秋天去住京都一個月賞楓葉等等........哪裡風景好、感覺好,想要住多久就住多久,不管住飯店或是一段時間去海上住郵輪都可以。這些,都是在有財務自由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
三、房子,是拿來住的,不是被關住的
我的夢想,不是坐在老屋裡懷念過去,而是與另一半手牽手,走過世界的風景。
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成家,我們不是要「綁住他們」回來探望我們,而是能隨時說:「爸媽現在在京都賞楓,下個月在沖繩,想見我們就搭飛機來吧,我們請你住最棒的飯店。」
這不是奢侈,而是我們用理財與紀律換來的生活品質。
四、不是反對買房,而是買對時間與彈性
我們早年買房自住,安定家庭,也許是必要選擇;但若提早長期投資,未來可以靠長期投資穩定成長,子女也已獨立,我們其實可以選擇在之後「賣房換自由」。
賣掉舊屋的那一天,不是失去根,而是擁抱旅行人生的起點。
而我們的人生後半場,也將從「一間老房子」解放,轉向每一段美好時光的「流動居所」。
五、你願意為老後自由做什麼準備?
退休不是停止生活,而是開啟新的篇章。與其問自己「老了住哪」,不如問「老了你想怎麼生活」。
財務自由從來不是炫耀金額,而是擁有選擇與尊嚴的能力。買或不買房,租或不租屋,最終的關鍵是:你想為自己的老後,寫下什麼樣的故事?
👉 我想要的前半人生:買一間保值、未來可出售的房子
- 把它當作「資產」而非「終老住所」。
- 投資、養小孩、退休前的庇護所。
👉 我想要的後半人生(孩子成家之後):
- 賣房或出租房子,解鎖資產價值。
- 開始「旅居式人生」:半年台灣、半年日本;或是三個月飯店式套房,三個月郵輪、療癒旅遊。
- 「子女想見父母,我們就相約在旅館吃飯、旅遊相見」——這不只保有親情,也不壓迫下一代。
這樣的安排會讓你:
- 不再為「有沒有房子」焦慮;
- 也不用為「留下什麼給子女」背負壓力;
- 你與妻子可以相伴,不被空巢與孤單綁架。
最後:直到老到哪裡都去不了了,這個就是終點了,但你不知道會在哪裡,或許台北、北海道、高雄、台中、東京或是花蓮,想起來就很有趣.....或許是因為工作關係,導致北中南都住上一段時間,我很習慣也很適應....這就是我要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