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我和朋友一起報名參加了五條港的夜間導覽活動,身為台南人,雖然走過這裡無數次,卻好像沒有特別了解五條港區,因此很想聽看看導覽員會怎麼介紹這些老街巷。
集合地點是神農街的入口,因此導覽員先向我們介紹台江內海逐漸淤積,之後逐漸形成港道的變化過程,五條港是五條商港的合稱,由北到南分別是新港墘港、佛頭港、南勢港、南河港與安海港。
而位在南勢港北邊的神農街本來被叫做北勢街,後來因為街底的藥王廟主祀神農氏,所以改名為神農街。接著我們接連參觀了好幾間南勢港與神農街上的街屋建築,為了滿足做生意與住宅生活的需要,三進或五進的狹長街屋有許多獨特的設計。極為狹窄陡峭的樓梯、可完全移除的店鋪門板及為了方便將貨物吊上二樓的柵欄設計,都顯現了當時的生意人如何充分利用空間。
我們還剛好在海龍故事館遇到海龍肉粽的第二代,聽他們細數七人的家庭如何從兩坪小屋靠賣粽子起家。故事館裡新舊建材交織,搭建了美感與記憶並存的空間。
之後我們又步行參觀了金華府、風神廟、西羅殿等地,但因大雨小雨不停,得閃人、閃車又閃傘,有時聽不到導覽,就只能自己觀察和想像,也別有一番樂趣。(如果鞋子裡不要積水就更好了)據說很多人出門旅行前會來風神廟祈求一路順風,旅途平安,各位旅行者千萬別錯過!
後來走到看西街教會時,已經快要九點,大家可能都有點累了,但漂亮的教堂建築和可愛的小天使還是讓我們眼前為之一亮,導覽員介紹教會的由來和台南人熟悉的新樓醫院有密切的關係。
西元1865年的時候,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從高雄登陸臺灣,來到府城,就在五條港看西街(原仁愛街43號)展開西方醫療與傳教工作,但遭到許多不熟悉西方醫療的勢力反對,被激憤的群眾包圍,馬雅各醫生只得轉而走避到旗後行醫傳教。三年後,馬雅各醫生再度回到府城行醫,但因求診病患眾多,空間不敷使用,就在新樓醫院現址設立『新樓』,而原本的醫館被稱為『舊樓』。之後,太平境馬雅各紀念禮拜堂創設,分會「永樂教會」在1951年時在現址興建了這座仿英國聖保羅大教堂的白色圓頂教會,成為馬雅各醫生為台南帶來長遠影響的見證。
聽完這段介紹後,導覽員忽然問我們為什麼這裡叫做看西街?
我們猜測是因為面向西邊,導覽員說這是其中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這裡以前能看到水仙宮前的石獅子,所以人們稱為看獅(台語音同西)街。
出奇不意的由來讓我們忍不住笑出來,無論什麼時代台灣人的生活裡都少不了諧音。(笑)
最後我們繞了一圈回到了神農街,整趟旅程共兩個小時,雖說天候不佳有些辛苦,但導覽員還是全程熱情帶路,讓我對日常經過的街區有了新的認識。這條導覽路線有日間版和夜間版,如果你也想重新認識台南,真的可以來走一回~
導覽預約看這裡>五條港舊城漫遊星光線
你有參加過什麼印象深刻的導覽活動嗎?或是想體驗看看夜遊嗎?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喔!
你好,我是斜槓創作者自在生。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按 ❤️留言讓我知道,我會繼續創作更多相關內容喔~
追蹤自在生新文發布有通知!
現在就加入沙龍自在生的創作者基地,讓我們一起自在生活、自由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