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衰老時的身邊人???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極光」現內含超200+感情專文,有吸引力養成、分手療傷、性覺察、感情詐騙、迴避型人格、女權探討、高端反殺術、我想和你談的十場戀愛,文章連結點我)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訂閱收藏分享留言,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激大家,我會繼續負重前行。
本篇為婚姻裡面的五件大事最後一篇, 延伸閱讀如下:
- 婚姻裡最殘酷的真相(基因)
- 婚姻裡最累的那個人(情緒)
- 婚姻裡最難說出口的那件事(性慾)
- 婚姻裡最現實的那筆帳:我們不是合夥人,只是共同還債者(財務)均建議合併閱讀。
📖 本集重點
讀者投稿-她每晚11點關上現實世界的門,打開匿名帳號的視窗。在那裡,她不叫太太、不叫誰媽、不需要說「對不起我今天太情緒化」。她只要說真話,不用顧誰的臉色。有時候,那是她一天裡,唯一喘得過氣的時候。
💌 獻給
- 獻給所有在網路上才敢說真話的已婚女性,你們白天扮演完美妻子,晚上卻在陌生人面前哭泣嗎?
- 也獻給那些發現伴侶有「網路密友」卻不知道該生氣還是理解的人。
如果你覺得這種分拆很可悲,但又無法否認自己也曾渴望過那種自由—— 這個故事想告訴你:完整的人,從來不只存在於一種關係裡。
「我們什麼時候變成演員的?」
晚上11點,她習慣性地檢查:老公睡了,小孩房間的燈暗了,連貓都蜷在沙發上不再動。
然後她打開筆電,登入那個沒有人知道的帳號。
在那裡,她有另一個名字、另一種語調、另一種人生。她會寫今天在公司被同事排擠的委屈,會說老公最近越來越不碰她讓她覺得自己很醜,會抱怨婆婆又在暗示她太瘦生不出兒子。
這些話,她從來不敢在現實中說出口。
因為完美的妻子不會有這些情緒,負責任的媽媽不該有這些煩惱,孝順的媳婦更不能有這些抱怨。
但在網路上,她可以。
「今天老公說要去聚餐,我問跟誰,他說『朋友』。我再問,他開始不耐煩:『為什麼要問這麼清楚?』我當場愣住,因為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已經很久沒有真正談話了。」
她打下這段文字,很快就有陌生人回覆:「我懂那種感覺,像室友多過像夫妻
。」
那一瞬間,她差點哭了。不是因為委屈,是因為被理解。
當愛情變成責任清單
我一個朋友最近跟我抱怨,她發現老公在某個論壇很活躍,每天晚上都會上去回答別人的感情問題,語氣溫柔、耐心十足。
「他對陌生人比對我還體貼,」她說,「我看他回覆別人的訊息,用的都是我很久沒聽過的溫暖語調。」
她忍不住點進去看老公的發文紀錄,發現他在網路上是個截然不同的人:幽默、貼心、會安慰人、會分享心情,會說「辛苦了」、會說「要照顧好自己」。
「我們在一起八年,但我覺得網路上那個陌生人比我更了解我老公。」
這不是個案。根據調查,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夫妻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隱私[1]。但這種「隱私」的背後,其實是另一種需求:在親密關係中保持完整自我的渴望。
我認識一對夫妻,結婚十五年,有兩個小孩。太太最近發現先生有個交友軟體的帳號,但不是用來約會,是用來「聊天」。
「他跟那些女生聊工作壓力、聊人生困惑、聊對未來的不安。這些話題,他從來沒跟我聊過。」
先生被發現後,沒有道歉,是問了一個問題:「我們上次好好聊天是什麼時候?不是討論小孩的功課、不是安排家事分工、不是計畫下個月的開銷,就只是聊天。」
太太想了很久,想不出來。
因為他們的對話,早就變成了任務分配:「小孩的補習班要繳費了」、「下禮拜我媽要來住」、「冰箱沒有牛奶了」、「你記得明天要開家長會」。
他們像兩個高效率的合作夥伴,把家庭經營得很好,但早就忘記怎麼當兩個有趣的人[2]。
匿名世界裡的真實自己
近年來,中國大陸社會悄然興起一股名為「乾婚」的現象[3],指的便是形同虛設的掛名夫妻。法律上,他們仍是伴侶;現實中,卻各過各的生活。但我發現,還有一種更微妙的現象:精神上的分居。
人們不是離婚,是把生活和靈魂分開放置。
生活交給婚姻:柴米油鹽、小孩教育、房貸車貸、孝親責任。 靈魂交給網路:真實感受、深層需求、被理解的渴望、完整的自己。
她是一個三十五歲的全職媽媽,每天的行程就是接送小孩、買菜做飯、處理家務。老公工作忙,回家就躺在沙發上滑手機,他們之間的對話不超過十句,內容不外乎「晚餐吃什麼」、「小孩有沒有寫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