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專輯-2 反戰歌曲
2025-07-31
下面以人道主義(重視生命尊嚴、保護平民、促進和解)的角度,推介 8 首反戰經典。(前3首歌曲已於「Life is a long song」介紹了,在「Echo & Reverb」會介紹後5首)
1)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 Pete Seeger(普及於 1960s)
- 核心人道觀: 以「花—少女—青年—士兵—墳墓—花」的循環,揭示戰爭如何一再奪走生命與未來,將抽象的戰事轉化為可感的社群失落。
- 音樂與意象: 民謠接龍結構、人人可唱的旋律,使哀悼喚起群眾思考。
- 代表句: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1962#95 -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 Kingston Trio
2) Blowin’ in the Wind – Bob Dylan(1963)
- 核心人道觀: 透過一連串提問召喚良知與普世人權:種族、戰爭與暴力的問題,答案其實「就在風中」,端看我們是否願意行動。
- 音樂與意象: 和弦民謠,副歌留白像社會合議的邀請。
- 代表句: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1963#13 -〈Blowin' in the Wind〉- Peter, Paul and Mary
3) Imagine – John Lennon(1971)
- 核心人道觀: 一場去除國界、財產與宗教衝突的烏托邦想像;以人類安全(免於恐懼與匱乏)為最高原則。
- 音樂與意象: 鋼琴主導、溫和而堅定;以非對抗式勸說促進共識。
- 代表句: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in peace.”
約翰·藍儂(John Lennon)1971年歌曲〈Imagine〉
4) Peace Train – Cat Stevens(1971)
- 核心人道觀: 和平被視為人人可搭乘的大眾捷運;以邀請而非指責,擴大跨宗教、跨文化的同行。
- 音樂與意象: 大調、穩定節拍、口號式合唱;從個體盼望變群體動員。
- 代表句: “Come on, peace train.”
5) Billy, Don’t Be a Hero – Paper Lace(1974)
- 核心人道觀: 解構「英雄敘事」:前線的「英勇」換成後方親人的長期創傷;把榮耀轉為守護生命的價值。
- 音樂與意象: 輕快旋律對照悲劇文本,提醒戰爭被美化的危險。
- 代表句: “Billy, don’t be a hero.”
6) Child of the Universe – Barclay James Harvest(1974)
- 核心人道觀: 「我是全球的孩子」——將身分、國界與陣營打破,強調不可剝奪生命價值。
- 音樂與意象: 抒情搖滾與合唱層次,將戰禍、飢饉與流離的畫面,上升為普世共同體的訴求。
- 代表句: “I am a child of the universe.”
7) Wind of Change – Scorpions(1990)
- 核心人道觀: 冷戰終結的非暴力轉型帶來和平紅利:從軍備轉向民生,讓人民共享轉型成果。
- 音樂與意象: 口哨主題+抒情搖滾,把宏大歷史落在日常景象與友誼。
- 代表句: “The future’s in the air.”
8) Zombie – The Cranberries(1994)
- 核心人道觀: 因政治暴力而喪生的兒童成為集體哀悼的核心;「殭屍」意象指向麻木與去人性化的危險。
- 音樂與意象: 厚重失真吉他與哀鳴式旋律同在,像一場公共喪禮;要求停止互害。
- 代表句: “With their tanks and their bom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