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自媒體這條路上,你是否曾經感到迷茫?
看著別人的貼文爆紅,自己卻不知道該寫什麼、怎麼寫?
或者明明很用心創作,但總是得不到預期的回響?
問題往往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
今天想跟你聊聊我這幾年觀察下來,整理出的一套「自媒體四象限」思考法。
這四個象限,基本上涵蓋了所有內容創作者會面臨的狀況。
找到你現在的位置,你就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努力。
第一象限:沒專業,沒文案
「你來這邊幹嘛……」
老實說,大部分人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剛開始做自媒體時,既沒有特別的專業知識,文案技巧也還在摸索階段。寫出來的內容可能平平淡淡,沒什麼特色,連自己都覺得「好像沒什麼好說的」。
但請記住一件事:你已經比那些「光說不練」的人早跨出一步了。
我見過太多人整天抱怨現況,卻從來不開始行動。而你,至少願意嘗試、願意開始行動。這本身就是一種勇氣。
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持續創作和觀察學習。去看那些你欣賞的創作者,研究他們的邏輯與節奏。不是要你抄襲,而是學習他們如何組織想法、如何與讀者對話。
慢慢走,也會找到屬於你的觀眾。
第二象限:有專業,沒文案
「行話太重、難吸收、字好多好擠…看了跟沒看一樣,下面一位!」
如果你是專業人士——工程師、醫師、會計師、設計師,你可能很常遇到這種情況。你明明有很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但寫出來的內容就是乏人問津。
原因很簡單:你用了太多專業術語。
專業術語對你來說習以為常,但對一般讀者來說,就像在看外語。他們能感覺到你很專業,但就是看不懂、吸收不了。
你只差一個「翻譯」的能力。
把你會的東西,用別人也能聽懂的方式說出來。這不是要你講得很幼稚,而是學會深入淺出。真正的專業,是能把複雜的事情講得簡單明白,讓外行人也能有收穫。
記住:會寫得讓人懂,不等於假掰。反而,這才是真正的專業表現。
第三象限:有文案,沒專業
「哇嗚!文筆好好喔~這字的呼吸感…😍」
你很會寫,文字有溫度、有節奏感,讀者看了會有情緒反應。按讚、追蹤、分享,數據看起來都不錯。
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有情緒,沒價值,很難留住長期的信任。讀者可能會因為你的文字而感動一時,但如果沒有實質內容支撐,熱度很快就會消散。
不過,你其實很有優勢。因為你已經掌握了整理語言和傳遞情緒的技能,這是很多專業人士想學都學不來的天賦。
現在你需要做的,是把這個技能拿去學習新東西。好消息是,有文案底子的你學新東西會超快。
下一步就是:多讀、多學、多寫。不求華麗的文筆,而是寫出有深度的內容。當你的感性文字遇上扎實的知識底蘊,那就是威力無窮的組合。
第四象限:有文案,有專業
恭喜你,已經準備好可以穩定變現了!
你有專業知識當底蘊,也有文案技巧做包裝,理論上應該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很多人到了這個階段,反而會卡住。
問題出在哪?只顧著講自己,忽略了讀者感受。
有了專業和文案技能後,很容易陷入「專家模式」,總想展示自己懂多少、有多厲害。但讀者真正在意的,是你能為他們解決什麼問題、帶來什麼改變。
你現在缺的是同理心。去聽聽讀者在想什麼,問問他們需要什麼,跟他們建立真正的連結。
觀眾不會一開始就變成顧客,而是透過你持續提供價值和情感連結,慢慢培養出來的。這需要耐心,需要真誠,需要持續地站在對方角度思考。
你現在在哪個象限?
看完這四個象限,你應該能大概定位自己現在的位置了。
每個象限都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不同階段會遇到的狀況。每個位置都有自己的挑戰和機會,重點是認清現狀,然後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努力。
最後想提醒你的是: 做自媒體不是短跑,而是長跑。找到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持續優化、持續成長。今天的你比昨天進步一點點,就是最好的狀態。
你覺得自己現在在哪個象限?在下面留言,說說你的狀況。讓我們互相鼓勵,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