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我會覺得很矛盾。
我們總說,那些深夜還在賣菜的老奶奶、老伯伯「很可憐」。
網路上的熱議會迅速發酵,隨後大家便蜂擁而至,並在原PO的貼文下留言:「我也去了!」
彷彿參與了一場溫暖的行動,像是完成了一個小小的善意任務。
但是——明天呢?後天呢?大後天呢?
老奶奶或老伯伯,依然還是得坐在那裡,等待著你或下次被感動的人來購買她的菜。
我知道,大家都不是壞人。
只是,我們選擇了短暫的感動、選擇了快閃的善良、選擇了一場短期的補償感。 因為那樣,比起長期的反思、改變和承擔,實在是更容易。
而那位老奶奶呢?
她還是坐在那裡。 而我們,也依然停留在原地。
🛒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消費。
只是我們習慣了走進超市、打開電商平台,點完就走。快速、方便、沒有感覺。
但如果你願意,當你準備採買今晚的食材時,
或許可以稍微轉身——看看那些依然在為生活奮鬥的攤販(不一定是老人),他們也許正賣著你原本會買的東西。
這不是要你多花錢,也不是要你「去幫助誰」。
而是:你原本就會花的錢,其實可以更有價值地使用。
不是施捨,是選擇;不是勉強,是改變。
- 「不是減少消費,而是選擇不同的消費場所。」
- 「不必刻意『幫助』誰,只要改變習慣,就可能讓某些人的生活變得不那麼艱難。」
- 「溫柔的改變,不是施捨,而是讓日常變得更有力量。」
👣 善良,不該只是一場短暫的快閃。
如果感動只發生一次,那只是浪花; 但如果它成為一種持續的選擇,就能慢慢改變潮流。
我們能不能,讓那些「曾經被感動」的時刻,
變真正可以持續的選擇?
讓愛,不只是短暫的快閃。
讓愛,可以持續延續下去。
📌 本篇並不是要譴責任何一次「感動的參與」,而是希望邀請大家一起思考:
善良的餘韻,能否不僅止於當下,而是延續在每一個小小的日常選擇中?
本文的靈感源自於對社群時代「表演式善意」的觀察,並呼應了不少觀察者提出的提醒:
「當善良變成一場展示,真誠可能會被削弱。」
這篇文章希望將焦點回到日常經濟行為與情感的連結,
以「消費轉移」作為一種溫柔實踐的可能,邀請你一起思考並參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