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能源轉型成為經濟機會,美國是否錯過了下一波經濟成長引擎?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新聞來源:New York Times,2025/07/22

新聞摘要:

  • 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認為美國正錯失21世紀最大的經濟機會:他指出從化石燃料轉向再生能源的轉型已勢不可擋,但美國及其追隨者卻因其傾向化石燃料的政策而錯失了21世紀最大的經濟機會。
  • 全球再生能源投資成長迅速:去年全球對再生能源的投資是化石燃料的兩倍以上,且幾乎所有新增發電設施皆來自再生能源;太陽能成本也大幅下降,目前比化石燃料便宜41%。
  • 美國政策阻礙全球進程: 川普政府及其國會試圖削弱美國風能和太陽能產業、電動車發展和氣候科學研究,並以九比一的比例補貼化石燃料,造成「明顯的市場扭曲」,這危及了全球氣候進程。
  • 中國在再生能源的主導地位: 中國在過去十年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部署國,並主導著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的生產,儘管存在關稅,其產品仍具有成本效益和耐用性,推動了全球能源轉型。
  • 全球氣候挑戰與分歧: 儘管再生能源發展迅速,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仍在上升,氣溫已超過巴黎協定目標。即將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談判預計仍將面臨開發中國家對富裕國家在能源轉型和援助方面不足的指責,預計難以達成終止煤炭和石油使用的協議。

這篇碰觸了幾個小題目決定自己來延伸跟複習。

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重點:

聯合國共195國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1)通過的氣候協議,其最核心的目標是努力讓全球的平均溫度,不要比工業革命前高出超過攝氏2度,而且最好能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2°C是底線,而之所以強調1.5°C,是因為科學家研究指出,將升溫限制在這個範圍內能更大幅減少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和影響(例如可避免如更頻繁的熱浪、更強的風暴、更嚴重的乾旱和洪水等)。

巴黎協定特殊的地方在於它採用一種「下而上」(bottom-up)的架構,協定讓各國自己決定要提出什麼樣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也就是各國自己的減碳目標和氣候行動計畫,這跟過去「由上而下」(top-down)直接強制規定目標的方式很不一樣。

雖然對抗氣候變遷成為眾多國家的目標,全球氣溫持續上升的趨勢仍不變,2024年更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時代開始時高出攝氏1.5度(或華氏2.7度)的年份,超過了巴黎協定設定的理想範圍。

儘管如此,今年再度入主白宮的川普已簽署行政命令,再次退出巴黎協定,作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碳排國,美國在川普的第一個任期下就已經退出過,由於一些程序因素,2020年美國才正式退出,而拜登在隔年第一天入主白宮便簽署行政命令重新加入,2025年川普不屈不撓再退一次(聯合國問號)。

從數字看全球再生能源的崛起

針對文中提及的「全球再生能源快速發展」,這可以從很多面向來看,以下我整理了幾個data points:

發電量角度

投資角度

成本角度

*均化發電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lectricity,LCOE):這是一個用來比較不同發電技術總成本的重要指標,在能源經濟上被廣泛使用。簡單來說,LCOE 回答的問題是:「一座發電廠(或任何能源生產設施),在其整個運營壽命期間,每發一度電(例如每度電或每千瓦時 kWh,或每百萬瓦時 MWh)的平均成本是多少」。

回歸原題,從上述可以更看懂之所以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認為美國正錯失本世紀最大經濟機會,是因為發展再生能源已經不僅僅是(川普不在乎的)氣候行動,更是「能源安全」與「經濟主權」的問題。而中國的再生能源產業正超高速發展中(需要另花一整篇講),美國目前的方向不僅會在全球氣候領導力上失去影響力,更可能將重大經濟效益拱手讓給中國。

寫這篇時有種既視感,就像是自從川普上任後美國企業的Sustinability/Climate Communication策略整個大轉彎,從談各種「氣候/永續績效」改成「談經濟效益」aka $$及就業機會,以局外人的角色來看的話其實還滿有趣的,總之美國之後在這個產業的發展會怎麼樣,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蘿拉の永續雜想筆記
0會員
9內容數
會在這裡放各種永續雜想
2025/08/13
時事系列 - 美國通過OBBBA法案大幅縮短太陽能案場稅賦優惠時程,衝擊產業發展。法案取消住宅太陽能補助。製造太陽能模組的企業仍可獲得45X製造稅收抵免,但不得使用中資零組件。產業協會批評法案將導致數千個案場受阻、數十萬工作機會流失。
Thumbnail
2025/08/13
時事系列 - 美國通過OBBBA法案大幅縮短太陽能案場稅賦優惠時程,衝擊產業發展。法案取消住宅太陽能補助。製造太陽能模組的企業仍可獲得45X製造稅收抵免,但不得使用中資零組件。產業協會批評法案將導致數千個案場受阻、數十萬工作機會流失。
Thumbnail
2025/08/13
時事Reaction系列 - 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將取消多項支持電動車的補助,可能重創美國電動車產業發展及氣候行動,並影響經濟及就業。法案也限制使用含中國技術的電池,可能阻礙美國電動車產業創新與與中國競爭。參議院可能調整法案內容。
Thumbnail
2025/08/13
時事Reaction系列 - 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將取消多項支持電動車的補助,可能重創美國電動車產業發展及氣候行動,並影響經濟及就業。法案也限制使用含中國技術的電池,可能阻礙美國電動車產業創新與與中國競爭。參議院可能調整法案內容。
Thumbnail
2025/08/13
永續新聞Reaction - 蘋果公司因其Apple Watch系列產品的「碳中和」宣稱而面臨集體訴訟,引發對於企業永續行銷和碳抵銷的討論。本文探討此事件的爭議點,並分析企業在永續發展目標的溝通與行銷策略上,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環境責任。
Thumbnail
2025/08/13
永續新聞Reaction - 蘋果公司因其Apple Watch系列產品的「碳中和」宣稱而面臨集體訴訟,引發對於企業永續行銷和碳抵銷的討論。本文探討此事件的爭議點,並分析企業在永續發展目標的溝通與行銷策略上,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環境責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內附有聲文音擋】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過好奇心,為什麼中國好像隔三差五的就會出現甚麼鋼鐵產能過剩、太陽能板產能過剩乃至於到今天的電動車出口傾銷受到歐美各國的關稅壁壘抵制? 好像只要哪個產業被中國給盯上了,那麼那個產業就注定走入紅海市場,價格殺的深不見底?
Thumbnail
【內附有聲文音擋】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過好奇心,為什麼中國好像隔三差五的就會出現甚麼鋼鐵產能過剩、太陽能板產能過剩乃至於到今天的電動車出口傾銷受到歐美各國的關稅壁壘抵制? 好像只要哪個產業被中國給盯上了,那麼那個產業就注定走入紅海市場,價格殺的深不見底?
Thumbnail
臺灣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計劃擴大投入綠能投資。本文探討能源轉型的議題與挑戰,並分析企業在綠能領域的發展。討論了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的前景,以及綠色金融機制的重要性。同時介紹了雲豹能源作為在能源轉型軌道上的優質企業案例。
Thumbnail
臺灣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計劃擴大投入綠能投資。本文探討能源轉型的議題與挑戰,並分析企業在綠能領域的發展。討論了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的前景,以及綠色金融機制的重要性。同時介紹了雲豹能源作為在能源轉型軌道上的優質企業案例。
Thumbnail
產業新聞: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另外,全球減碳的目標下,臺灣鋼鐵企業中鋼剛持續研發節能減碳技術,並積極協助下游客戶進行碳管理的輔導。然而,中鋼也面臨著減碳帶來的成本挑戰。最後,分心有分好壞,觀念好物分享如何利用適度的分心來專注工作。
Thumbnail
產業新聞: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另外,全球減碳的目標下,臺灣鋼鐵企業中鋼剛持續研發節能減碳技術,並積極協助下游客戶進行碳管理的輔導。然而,中鋼也面臨著減碳帶來的成本挑戰。最後,分心有分好壞,觀念好物分享如何利用適度的分心來專注工作。
Thumbnail
在ESG 的理念大行其道、綠能/電動車是市場追捧的產業明星之際,Larry MacDonald 很冷靜的點出綠能產業一樣消耗可觀的資源,也提出數據強調無法應付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需求,那麽哪種能源才是符合各項標準的理想選擇?
Thumbnail
在ESG 的理念大行其道、綠能/電動車是市場追捧的產業明星之際,Larry MacDonald 很冷靜的點出綠能產業一樣消耗可觀的資源,也提出數據強調無法應付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需求,那麽哪種能源才是符合各項標準的理想選擇?
Thumbnail
根據新聞,美國新增了大量再生能源,但電網限制導致只有少部分電力可吸收。建議應更有彈性的法規、短期間儲能及住宅搭配儲能可能是解決方案。
Thumbnail
根據新聞,美國新增了大量再生能源,但電網限制導致只有少部分電力可吸收。建議應更有彈性的法規、短期間儲能及住宅搭配儲能可能是解決方案。
Thumbnail
產業新聞摘要:美國預計對中國鋼鐵加徵關稅,同時取消中國雙面太陽能板的關稅豁免。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中國的比亞迪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車廠,對特斯拉等全球汽車產業造成威脅。另一方面,加州發展再生能源迅速,但可能帶來消費者負擔。資策會MIC表示,AI算力需求急增,將導致雲端資料中心部署架構變化。
Thumbnail
產業新聞摘要:美國預計對中國鋼鐵加徵關稅,同時取消中國雙面太陽能板的關稅豁免。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中國的比亞迪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車廠,對特斯拉等全球汽車產業造成威脅。另一方面,加州發展再生能源迅速,但可能帶來消費者負擔。資策會MIC表示,AI算力需求急增,將導致雲端資料中心部署架構變化。
Thumbnail
筆記-阿信老師-重電與生技產業-24.04.05 *重電類股,華城、士電,股價強勢, 美國的變壓器進口需求,預期在美國2027年達到高鋒,看起來還有3年的好光景, 然而必須考慮基期問題,2025的美國變壓器進口需求相較於2024有高成長, 但2026比起2025的成長幅度將放緩。 --變壓
Thumbnail
筆記-阿信老師-重電與生技產業-24.04.05 *重電類股,華城、士電,股價強勢, 美國的變壓器進口需求,預期在美國2027年達到高鋒,看起來還有3年的好光景, 然而必須考慮基期問題,2025的美國變壓器進口需求相較於2024有高成長, 但2026比起2025的成長幅度將放緩。 --變壓
Thumbnail
美國電動車充電站部屬進程緩慢、特斯拉因中國假期與德國縱火短暫停工預期拖累第一季交車數據,現代汽車可能平衡發展混電與純電車投資,投資資金預料仍將逢低布局電動車行業,建築、製造與基礎設施支持,化工、材料、原物料仍是可關注的長線類股。
Thumbnail
美國電動車充電站部屬進程緩慢、特斯拉因中國假期與德國縱火短暫停工預期拖累第一季交車數據,現代汽車可能平衡發展混電與純電車投資,投資資金預料仍將逢低布局電動車行業,建築、製造與基礎設施支持,化工、材料、原物料仍是可關注的長線類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