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語錄
雜草的背後,常常藏著自然的心意。當我們撥開遮蔽,才看見生命真正的驚喜。
原以為眼前是一片芒草的荒原。那草浪高過兩公尺,把整個圍牆外的土地壓得密不透風。我站在那裡,幾乎看不見前方,心想這一定是台灣常見的芒草。但在 iNaturalist 的紀錄與 ChatGPT 的輔助下,才發現這片海洋並不是芒草,而是外來牧草——象草。
象草生長快速、量大,常被用來當飼料或綠肥,卻也因為姿態近似芒草而容易誤認。它霸道地鋪滿整片土地,像是一道綠色屏障,封住了這片土地的呼吸。幾個月前因為整理紅溝,我曾稍微動過這裡,如今回來已是一片荒草叢生。
今天我利用下午三點後,山區雲層較厚,我把握時間把整片象草割下,鋪成厚厚一層覆蓋物。清理過後,土地重見天日,也讓我突然感受到圍牆的意義。牆內,是正在復育的森林與香草園;牆外,則可以開啟一片新的農耕區。圍牆不再只是隔閡,而是一條自然的分工線,讓不同的生命系統各安其位。我的想法是:這裡適合種一些果樹,間隙間再種蔬菜,形成「果樹—香草—菜園」的立體層次。靠近排洪溝的地方,甚至還能讓耐濕植物安家,既能固土,也能讓水道更穩定。這樣的規劃,不僅能與 576 森林復育工程互補,也能為日常生活提供新鮮的蔬果。如此正好圓滿「576森植所」的名稱與意涵。
然而,今天最讓我驚喜的,是那些隱藏在象草之後的野生植物。草叢間,一顆橘黃色的小果實垂掛著,那是山苦瓜。熟成後,它自動裂開,露出鮮紅的種子,像一盞荒野裡的小燈籠。不遠處,還有圓滾滾的綠果,那是木鱉子。原來,在象草的霸道生長背後,還有這些葫蘆科的藤蔓默默攀附、結果。


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一片看似單調的雜草,也可能隱藏著生態的多樣與驚喜。農耕與復育,本來被我視為不同的場域,但今天看到這些野生藤果,我突然覺得兩者或許能彼此呼應。牆內的森林種下的是未來的林相;牆外的菜果混合區,則是生活的延伸。而那些不請自來的山苦瓜與木鱉子,就像土地送來的小禮物,提醒我——自然的創意,往往超乎我們的規劃。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
「果樹—香草—菜園」的立體層次規劃雛形:
計畫高層(果樹帶,長期骨架及區域邊界):芭樂(耐修剪,結果快)、檸檬或柑橘(果用兼防蟲,適合靠近排水溝)、龍眼/荔枝(長期大樹,間距需大,可當遮蔭樹)⋯,中層(食用香草伴植帶,防蟲與修飾):羅勒、九層塔(驅蟲,適合果樹間隙),可提升土壤健康、抑制病蟲害、形成視覺層次。低層(菜園區,短期高收成):依季節調整(茄子、空心菜、地瓜葉、高麗菜、菠菜、芥菜、紅鳳菜⋯⋯;枸杞,取枸杞葉;野菜-地瓜葉、龍葵、山茼蒿⋯);邊緣與水溝利用:野薑花⋯等耐濕植物,能固土、保持水道穩定;牆邊:適合攀爬植物(百香果、山苦瓜、木鱉子),既利用立體空間,也能遮蔭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