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我在炒股?Low 掉了啦;若說我在作「風險管理」,不就好像就比叫高尚一點!這就是語言工具的限制。總是要看事物的本質,雖然包裝有其必要性,但包裝能吃嗎?本質的探討是無止境的。比如說有某種食品,你可以說包裝很漂亮很吸引人,但不若好吃重要;而好吃美味也不是全部,營養與食安呢?更重要,不是嗎。甚至好吃,營養,安全,也不見得適合每個人,還有個人喜好,品味,情感價值,體質,等等,甚至牽扯信仰也是常有的事。你看有人吃素有人吃肉,而同樣的食物若被擺在特定地方,有人因此就不吃了。這背後的道理不深奧嗎?
當我說交易,請不要認為俗氣;當我說信仰,請不要認為我八股,所有事情總是要往內深挖一點。我也曾經自我矛盾,現在也不完全通透,到底我是誰?後來歸納出一套知識體系,可以讓自己比較安心自在的悠遊探索,就是這一篇「超越思想體系的架構」,可用此圖來總結:

早期就建置的陽春「官網」,事隔多年來看,依然感受到當初充滿熱情的心跳,初衷全都還在,更是具體加深。看那東台灣廣闊的山海,與女兒用親密原始的人力車親吻大地,享受藍天白雲陽光的恩惠,那是極為享受的片刻。

其構圖,顏色,多層次,說不出的和諧,在此享受了造物主的美麗與智慧。同時引人反思,平靜的海平面之下是否波濤洶湧?看似緩慢的海浪,若高那麼幾公尺,卻可能成為無堅不摧的海嘯。但風力雖大,卻比不上隱藏在物質內部精密結構裡的核能;物理學家定義的「強作用力」存在於質子和中子的基本粒子間,將其緊密的約束在原子核裡面,那力量是何等的強大!表現出來卻只是「穩定的存在」,絲毫不費力的存在,卻必須有強作用力的支持,大自然真是太奧秘了。當我進入金融市場,這個深深烙印的印象,就成為我參照的基礎。
若有人追求波段策略,意味著想要預測何時浪起,何時退去。真的可以嗎?也許可以,但那難度極高。想起在海水浴場玩耍之時,浪來的方向,時間,高低,稍有規則但是變化還是很大,也許玩衝浪的人體驗比較深刻。以我的經驗,什麼波段策略,或更短線的預測行為,多少人假汝之名而招搖撞騙,曾經「花費重金和歲月」努力過,現在知難而退了。
若是把交易週期拉長,用心從整體經濟和產業發展中,尋求脈絡,那就類似潮汐的漲潮或退潮,其週期相對是比較有規律的,以現在的科學去精準預測,是沒問題的。就如現在 ETF 的投資方式,尤其是長期持有市值型篩選機制的 ETF,的確很適合社會大眾。最底層的驅動力,是全球央行的一致努力基準,就是 2% 的通膨,溫和穩定的驅動經濟活動。在穩定加薪的環境中,會比較努力工作;另一方面,預期商品價格將持續溫和上漲,也會促進合理的消費行為,讓國家社會這個大經濟體運作起來 (若考慮到全球匯率,變數增加,則需進一步討論分析)。這種算是最保守的方式,優先確保資產價值能夠趕上通膨。
以上先解決了最底層的通膨問題,潮起潮落其實比較像景氣的榮枯週期。經濟體因為參與的個體眾多,供給需求的每個環節存在著眾多「緩衝區」,企業財報和政府的統計部門就可以從其中各種數據,窺見經濟週期變化軌跡。最重要的如庫存,訂單/出貨,生產物價,消費物價,貨幣供給量,等等,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關係,呈現兩三年一次的變化週期。若有耐心慢慢調節進出,搭配 ETF 加減碼為工具,可以追求至少與大盤同步或高一點的超額報酬。這樣其實滿好的。
鋪陳至此,讀者也許猜到,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然是更高的報酬率囉,需要繼續抽絲剝繭,搾取細微的能量波動啊。大部分的朋友其實不需要這樣,我是不得已的,之前在「創業緣起」中分享過,我沒有各位所擁有的本業,只好在交易中下功夫了。如果波段不行,週期投資太慢,就要朝更短線邁進;而越短線,隨機性越高,更難擇時選價了,這時一個更寬闊的領域向我開啟了,就是 Portfolio。如果個人武功修為難以練到最高境界,那就揪團擺陣吧!武俠小說中的場景浮現眼前:少林派有十八羅漢陣,武當派的真武七截陣,全真派的天罡北斗陣,光看這名字就覺得帥!這些都不是強調個體的武功高強,而是整體的結構,方位,走位,佈局等,我想 Portfolio 應該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後我又發現,在陣勢裡的個體,也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施展,不僅無礙還更讓短線技法可以精進。團隊對個體的關係,是保護為主,而不是限制。在整體績效的保護之下,個體的容錯空間變大,更好施展拳腳。這張圖很清楚的表達出整體和個體的表現:

這是一張兩年前的舊圖,中間那根粗線,是眾多密密麻麻的個體,用一定的比例組成的,累積報酬率曲線。那時還在研究最佳配置比例的理論,最大化 sharpe 或最小化 std,但理論歸理論,難以實行。現在我對 Portfolio 的管理能力又進步了,發現最大化 sharpe 沒必要,最小化 Std 很不錯但不夠,還要最小化 Beta。然後,若用複雜的演算法求出最佳比例,也沒用,但時時更新 Std and Beta,卻非常必要。風險透明,買賣決策就有底了,就能容許每天多次的劇烈調倉。反正不管買進賣出多頻繁,只要維持整體風險在可接受的低水準,完全可以放手去爭取 2% 以上的價差,勤勞終於得到可靠的施力點了。記住了,微小的波動蘊藏巨大的潛力,微觀世界的力量不容小覷。
有時我頻繁交易,有時我不交易;有的標的抱數年,有的幾分鐘都有可能,又如何呢?根本都可以隨心所欲,架構就是我最穩的靠山。追突破或盯跌破,都需要緊張的即時反應,在架構面前就有恃無恐了,更重要的是可擴大。不管個人擅長的策略如何,我想都逃不開 Portfolio 管理的課題,因為無人不想擴大資產規模。輕資產時靈活的橫衝直撞也就罷了,慢慢擴大後還這樣,就很奇怪了,應該把關心焦點移到「風險管理」上,而Portfolio 就是讓風險對沖而抵銷的最佳工具。這一次我終於找到與世界溝通的主題了,這個主題千古不墜,無人不需啊。
人們擁有金錢和儲蓄,無非就是為了一個安全感,讓下一餐飯無虞,明天的生活,明年或未來數十年都無缺欠,甚至為了下一代生活建立基業,都是為了這個安全感,而與安全相對的,就是風險。風險管理是沒有極限的,因為未來永遠存在著不確定性,認知的極限就是管理的範圍;富豪所認知的風險可能超過一般人水準,地緣政治,核戰爭,海平面上升,甚至地球的毀滅,他們都做了些事去管理。還有一種叫做黑天鵝,就是去管理所沒想到的風險,有預期的都不叫黑天鵝,「2025/4 的台指期連兩天跌停」應該可以算是!再度挑戰我認知的極限。自從那次之後,我認為不應該在任何時候,同時處於高 Beta 和單邊曝險高槓桿的狀態。對於自己的金融資產,是風險管理中,最基本需要做好的。
個人在追求 Beta 中立的過程,經歷跌跌撞撞,一開始甚至計算邏輯有點問題,沒有考慮到 0050 分割的狀況,沒有用到還原日線導致除權息影響失真,沒有在空方池的標的,再做風格分散等等,容許 Beta 處於 -0.2 以上,被嘎空嘎的很痛,甚至多空雙巴!但當狀況解除,思緒和情緒沉澱下來之後,依然認定這是我目前的最佳策略。今天 (2025/8/20) 我的狀態創了個人紀錄,Std and Beta 都超低。

「精明管家-風險部位管理系統」的推出,是想要向世界宣告,風險管理是所有交易者的剛性需求,量化且實時更新,透明呈現,是基本的要求,無論是擅長或習慣哪種策略,都是免不了的功課。目前還在尋求使用者,若本文所闡述的理念,有得到你的認同,歡迎來試試看,產品會因你的加入,而持續有機發展。
Newman 2025/8/20
導覽頁:精明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