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久違地打開了某個社群平台帳號。
對現在的我來說,這早已經不是日常習慣,自從開始寫文章後,我把時間和專注力留給創作,以及好好地享受當下的生活。久而久之,社群上的喧嘩,以及隨時都會更新的消息,對我來說,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吸引人。
但那天,不知怎麼回事,我突然想把電子報裡的一小段文字,貼到限時動態上分享。內容很簡單:當我只專注在眼前的日子,心裡的喧囂就少了許多。那是我最近的體悟,也很想和朋友們分享這份平靜。這本來只是個隨手的分享,然而,幾秒鐘後,我收到一則回覆,語氣帶著戲謔:
「你幹麻都要寫這種雞湯文啊?」接著,還有一些讓人不太舒服的話。
當下,我愣住,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一句話,兩個世界
我反覆確認了幾次——關於文字的本身,以及對方的回覆——不確定是不是自己太敏感,還把這件事傳給伴侶分享,因為那幾句話,讓我有種被「考say」(台語:揶揄)的感覺。
奇怪的是,同樣的文字,在電子報裡,讀者常給我正向回饋。他們會留言或寫信,說這段文字陪伴了他們的某個時刻,或在低潮時給他們一點力量。我也會仔細回覆,好像真的透過這個平台,結交了朋友。然而,在那個社群平台上,卻換來一句句戲謔的評論。
為什麼?
我想了好久。
後來才明白,這或許不是文字的問題,而是「場域」的不同。
社群平台像是一條公開的街道,你把文字貼上去,就像在路邊立了一個告示牌,任何人經過,都能丟下一句話。那句話可能來自善意,也可能只是對方隨意的情緒投射,他們不一定理解你,也不一定想理解你。
而這裡不一樣。
它像是一間小小的客廳,進來的人,大多是自願的,是因為願意閱讀、願意咀嚼裡頭的文字才走進來。這裡的氛圍,自然就帶著更多善意和尊重。而且,我想多數會閱讀長文的人,本身也自帶文字底蘊。
我很喜歡在這個平台尋找有趣的文字,那種沉浸感,讓人願意停下腳步。所以,同一句話,種在不同的地方,就會長出完全不同的芽。
當下的掙扎
老實說,那一瞬間,我確實有點在意,也有一點生氣。原來平靜的生活,居然因為這顆石頭起了漣漪。(看來我還是太嫩了)
當時腦中閃過幾個選項:要不要回覆,解釋文字背景?要不要反駁,捍衛書寫?還是自嘲一下,化解尷尬?其實我不是會主動與人衝突的人,也通常潛意識讓著對方,先思考是不是自己有錯。
但最後,我什麼也沒做。
伴侶告訴我:「你最近不是很愛活在自己的小宇宙嗎?你有權利不讓這個人進到你的宇宙,不把能量放在這裡。」
只贏宇宙發揮了
很奇怪,當我開始把「宇宙」想像成一個保護罩,回到這個安全的空間時,我發現外界的聲音幾乎被靜音了。對啊,為什麼我要讓那些讓我不舒服的人闖進我的宇宙呢?我完全有權利挑選,只讓「只贏宇宙」的人進來!(請原諒我當時就是如此中二的思考)
雖然我不是什麼明星,但我想到酸民的回應。
舉個例子,如果你盯著一個批評不放,腦袋就會不停重播那句話,像迴音一樣擴散,最後甚至蓋過其他更多正向的聲音。這就是心理學裡的「聚光燈效應」,我們常誇大別人的眼光,以為所有人都在注意自己,結果反而被那個眼光綁住。
然而,現實是,大部分的人根本沒那麼關注我們。
他們只是在路過時隨口丟下一句話、留下一些垃圾,就繼續過他們的生活。所以,問題不是「怎麼讓所有人理解我」,而是「我要把注意力投放在哪裡」。
我開始看見更大的自由
「我有權利不把能量放在這裡。」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帶來一種深刻的自由。
我發現,我不必在每個場合都迎合或討好,我可以挑選哪些聲音值得回應,哪些可以放下;我可以把心力,留給那些真正願意交流的人。
這樣的自由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對自己深層的善待,懂得節省能量,才能把有限的資源,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然後,我又回到了自己的宇宙。
能量,就像一池清澈的水,有人往裡面丟石頭,水面會起漣漪,但我可以選擇要不要去撿起那些石頭。若執著於撿石頭,水池只會越來越混濁。但如果把注意力轉向另一端,去澆灌池邊的花草,水池依舊清澈,花園也會因此綻放。
未來仍會有人丟下評論就走,但這一次,我更篤定了:我有權利選擇把能量放在哪裡,因為我的選擇,會讓宇宙長出截然不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