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慧眼鏡:2025年元年,市場爆發與未來展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5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aw-image


臺北清晨,捷運進站時帶來一陣像汽水泡的涼意。柏瑞擠在人群裡,右鏡腳貼著太陽穴,微微發熱 ,就像把手心靠在一杯溫牛奶旁。沒有科幻電影的光影,也沒有閃到鄰座的螢光藍;他只是瞄到地面上一條淡淡的箭頭,像老朋友招手:「往左,換線比較快。」他不必掏手機、不必停下腳步,只在心裡回:「收到。」

洛杉磯的太陽一向大方到近乎囂張。Abby 扣好跑鞋,牽著狗,沿著海邊人行道慢跑。海風把她的頭髮吹到鬢角,麥克風陣列把嘶嘶的風噪剪出了輪廓,播客主持人的笑點穿過耳朵,落在她嘴角。跑到第三個路口時,左前方的咖啡車拉下簾子準備營業。她停下來,用英語點了美式,又補了一句西班牙語說要無糖。眼鏡沒有搶戲,只把一句小字幕粘在視線邊上,像貼在玻璃上的便利貼,提醒她:你剛剛講的是西班牙語的「sin azúcar」確保她沒把「無糖」講成「無奶」。十年前她也戴過智慧眼鏡:厚、熱、很會引人側目。現在,她只是戴了一副好看的墨鏡;路過的人只知道她愛跑步,誰也不知道她剛剛做了同時代人最需要的事,在不尷尬的情況下跨過語言的柵欄。

名古屋的地下街裡,綾把行李停在拉麵店門口。菜單是手寫體,字像跳舞。她不想拿出手機拍照再用翻譯 App,因為那樣總像是在打斷別人的節奏。眼鏡很懂事:把小小的翻譯貼在視線旁邊,字體像鉛筆註記;她抬頭微笑,店員也微笑。這場面看起來什麼都沒發生,其實發生了一件對人類很友善的事, 科技學會了禮貌。

可視的未來 - AI 眼鏡,強在不是因為它把你變成超人,而是因為它讓你少忙兩步,而且旁人不會覺得突兀。以上三段場景也不是在「炫技」,而是看到AI眼鏡的深層智慧「不打擾的幫忙」。近期AI眼鏡市場也非常的火熱, 這篇研究筆記,我們來試著來探討目前整個AI 智慧眼鏡的發展和推測未來可能發展的發向。

產業現況

AI智慧眼鏡(AI Smart Glasses)正快速崛起為下一代熱門的智慧終端裝置,融合了人工智慧(AI)與穿戴式眼鏡形態。相較過去的智慧眼鏡僅提供簡單通知或單一功能,AI智慧眼鏡結合語音助理、視覺AI辨識及擴增實境(AR)等技術,在傳統眼鏡外觀下實現多樣化智慧體驗。近年來,全球各大科技公司與新創企業競相投入研發,2025年更被譽為「AI眼鏡元年」,產品從研發實驗階段走向商業化,市場進入爆發式成長。根據多方預估資料,全球AI智慧眼鏡出貨量在2023–2024年間大幅提升,2024年出貨量同比激增約210%,2025年可望持續高速成長,全年出貨量上看約1,000萬副。長期來看,隨著技術成熟,預計2030年全球出貨量將達到8,000萬副以上,年複合增長率高達約134%。

被生活說服的產品,才有資格談市場

投資的世界總是先問 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有沒有 Killer App、毛利跑不跑得動;消費者的內心世界卻更為樸實:「我戴AI眼鏡了,有沒有更舒服?」

raw-image


舒服有很多種:身體的、心理的、社交的、時間的。

身體的舒服,來自重量、配重、鼻托、散熱;心理的舒服,來自「我看起來還是我」;社交的舒服,是別人不會誤會你在偷拍;時間的舒服,則是少拿一次手機、多留一個瞬間。把這四種舒服做齊,任何新的電子品類都值得我們給它一個耐心的嘗試期。做不到,所有漂亮的 PPT 都像夏天的雲,唬人而短命。

這樣的產品哲學,讓我們可以把市場節奏理解成:先把「舒服」做出感覺,再把「生態」做出規模。

2024–2026 年,AI眼鏡的各家廠商正在想辦法把「舒服」打磨到你願意每天戴上 20~40 分鐘;2027–2029 年,讓兩三個場景變成非戴不可-> 即時翻譯的可靠度、第一視角拍攝的自然度、會議速記的省心度、通勤導航的克制度。到那時,出貨數字的上揚就不再只是行銷檔期的陡峰,而是日均活躍的時間長短。

產品類型與應用場景

目前AI智慧眼鏡產品大致可分為三類:(1) AI音頻眼鏡 – 強調音訊功能,如播放音樂、接聽電話,內建骨傳導喇叭但無視覺顯示;(2) AI攝影眼鏡 – 內建攝影機與麥克風,可語音控制拍照攝影,部分具AI助手但無投影顯示;(3) AI+AR眼鏡 – 除攝錄與音訊外,還搭載微型顯示器與光學模組,可將數位資訊投影至視野中。外觀上有傳統眼鏡式、太陽眼鏡式和頭戴式(如微軟HoloLens頭盔)等形態。

應用場景涵蓋消費與商用兩大領域:在消費市場,智慧眼鏡可用於免持影音紀錄、AR即時翻譯、娛樂觀影(將視野化作大螢幕)等;在企業市場,常見應用包括遠端協作維修、智慧倉儲物流、醫療手術輔助、安防與巡檢等。例如,部分AI眼鏡可將對話自動轉錄並翻譯投影於鏡片上,方便跨語言交流;亦有廠商針對視障人士開發裝有AI導盲功能的智慧眼鏡,以語音與影像協助其避開障礙。總體而言,AI智慧眼鏡結合AI助理與AR技術,有潛力成為繼智慧手機之後「隨身24小時的AI助理」終端產品。

市場格局與發展趨勢

raw-image

全球AI智慧眼鏡市場目前由美國Meta公司領先 – 其與雷朋合作的Ray-Ban Meta智慧眼鏡銷量強勁,2023年上市以來不到一年已售出超過200萬副;2024年上半更拿下全球約73–79%的市佔率。這款眼鏡整合了攝錄功能與AI語音助理,在時尚外觀下實現實用體驗,帶動市場需求暴增。其製造合作夥伴、全球最大眼鏡集團EssilorLuxottica之營收也因此大增,2025年上半年該集團智慧眼鏡相關業績同比成長超過200%。

raw-image

除了Meta之外,各國主要科技廠皆積極布局:美國的Google、Apple、Microsoft等均在研發各自的智慧眼鏡或相關AR設備(如Google Glass新原型、Apple Vision Pro頭顯等);中國的小米、華為、阿里巴巴等也相繼發布新品,形成「百鏡大戰」的競爭局面。例如,小米於2025年6月推出售價人民幣1999元的「小米AI眼鏡」,開賣三天銷量突破5萬副,被視為平價黑馬。阿里巴巴則宣布將於2025年底上市首款AI智慧眼鏡「Quark玻璃」(夸克Vision),號稱24小時隨身AI助理,具備導航、實時翻譯、會議記錄等功能,起價約人民幣1999元。未來幾年,大模型AI的演進預期將進一步提升眼鏡的智慧體驗,而產品價格隨規模化將逐步下降,使智慧眼鏡更易普及。同時也要看到,目前產業仍面臨技術瓶頸、隱私合規、用戶心智接受度等挑戰,需要產業鏈各環節協同攻克。

AI智慧眼鏡完整產業鏈解析

AI智慧眼鏡的產業鏈廣泛而複雜,可概括為「上游核心元件 – 中游系統整合製造 – 下游品牌與應用生態」三大環節。與傳統消費電子相比,智慧眼鏡在重量、功耗、體積上有嚴苛限制,需要跨領域創新合作。以下我們按主要細分環節進行解析:

  • 晶片與運算平台(核心元件):晶片是智慧眼鏡的「大腦」,直接決定裝置的AI運算性能與功耗表現。目前高端智慧眼鏡多採用Qualcomm(高通)專為AR/VR設計的處理器(如Snapdragon XR2/AR2平台),具備異構分佈式計算架構來平衡效能與能耗。高通在此領域居於主導地位,許多旗艦AR裝置(如Meta Quest系列、微軟HoloLens 2等)採用其方案。然而各國IC廠也積極卡位:臺灣的聯發科(MediaTek)與Meta合作開發AR眼鏡客製晶片,2024年Meta即展示了搭載聯發科協同設計晶片的AR原型。中國廠商則在中低端市場發力,研發平價AI眼鏡晶片以降低成本。目前挑戰在於高效能與低功耗難以兩全,現有晶片難以長時間支撐高強度AI計算,導致眼鏡電量續航短、連續使用會過熱。業者正研發新一代低功耗AI加速晶片,並嘗試將部分運算卸載至手機或雲端,以縮小眼鏡端硬體負荷。例如高通最新AR2平台即採用「分散處理」策略:將處理器拆分為眼鏡端SoC、手機端協處理及無線模組,透過手機協助運算來降低眼鏡重量和發熱。未來Apple也規劃自研客製化晶片用於其AR眼鏡(暫定2026–27年推出),以完全優化軟硬體效能。
  • 光學顯示模組(核心元件):光學系統是智慧眼鏡的「眼睛」,負責將數位影像投射到人眼。這包含微型顯示器和光學投影鏡片兩部分。顯示方面,目前採用的技術有:Micro OLED微型螢幕(如Sony、臺灣光磊等供應)、Micro LED微顯示(像JBD、錼創等研發)以及LCoS矽基液晶(如Himax奇景光電供應)等。趨勢上,業界看好Micro LED因亮度高、體積小,有望成為AR眼鏡主流顯示。投影技術則以光波導(Waveguide)為發展方向,可將光線耦合進薄片鏡片中實現透明顯示。以色列Lumus、英國WaveOptics(已被Snap收購)等皆推出光波導方案。現今不少AR眼鏡如HoloLens 2、Magic Leap 2即採用波導鏡片,厚度僅毫米級。但波導製造成本極高,一片微投影鏡片成本甚至超過¥1000元人民幣。中國廠商也在研發低成本替代,例如雷鳥創新(Thunderbird RayNeo)推出的光學方案。總體來說,光學模組是AI眼鏡成本最高的部分之一且技術難度大,需要極高的製造精度和透光率控制。隨着規模化生產和技術突破,未來光學模組成本有望逐步下降,助力產品價格親民化。
  • 感測器與配件(核心元件):為實現環境感知與人機互動,智慧眼鏡通常搭載多種感測器,包括攝影鏡頭、麥克風、陀螺儀/加速計(追蹤頭部與手勢動作)、GPS(定位)等。其中,攝影頭模組提供機器視覺輸入,是AI功能的關鍵;它由鏡頭(lens)與感光晶片(如CMOS)組成。目前高階產品多使用手機相機等級的感測器。例如HTC Vive Eagle配備一顆1200萬畫素超廣角攝影機。鏡頭供應商如臺灣大立光、玉晶光等正投入此新市場。音訊方面,智慧眼鏡通常以多組麥克風陣列收音並結合降噪演算法,提供清晰的語音助手體驗與通話功能。實際使用反饋顯示,Ray-Ban Meta眼鏡的麥克風通話效果極佳,即使在嘈雜環境對方也能清楚聽見。此外,一些產品內建骨傳導喇叭於鏡腳,讓用戶無需耳機即可透過顱骨聆聽音頻,同時保留對環境聲音的感知,提升戶外安全性。其他配件如電池與觸控介面也是重要環節:為不增加太多重量,眼鏡電池容量有限(一般可用2~4小時),許多廠商採用快充技術,如Vive Eagle宣稱10分鐘充電可恢復50%電量。部分眼鏡具備觸控側邊板或鏡框手勢感應,輔助進行拍照、音量調節等操作。
  • 工業設計與機構整合(中游製造):AI智慧眼鏡的研發製造需要將上述眾多精密元件整合在不到50克的鏡框中,對機構設計與組裝工藝是巨大挑戰。上游供應的電子元件大多來自手機產業,但眼鏡空間更侷限,散熱、防水、平衡配重等都需特殊設計。眼鏡框架材料多採用輕質耐用的塑膠或碳纖材質,內部嵌入FPC軟板連接各模組。富士康、廣達、和碩等臺灣代工大廠擁有豐富的消費電子製造經驗,已投入智慧眼鏡代工。例如市場盛傳Google新一代智慧眼鏡代工訂單由廣達與和碩競爭,對決中國組裝廠歌爾。Pegatron和碩也曾是微軟HoloLens隱形的生產夥伴之一。這顯示臺廠在硬體製造和供應鏈管理上具備優勢。然而,智慧眼鏡製造的複雜度比智慧手機高出60–80%,需要更多供應商協同。組裝過程中稍有偏差就可能導致光學不準或結構變形。因此代工廠也投入研發專用檢測與校正設備,並與品牌商協同開發,以確保產品良率。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積極培養本土EMS代工力量,例如歌爾、立訊等廠商近年來轉向承接AR/穿戴裝置訂單,以彌補伺服器熱潮下訂單不足的空窗。未來全球智慧眼鏡的生產供應鏈可能呈現「美國研發+臺灣/中國製造」的合作格局:美國品牌掌控設計與晶片/軟體,臺灣和中國供應鏈提供關鍵零組件與大規模代工生產。
  • 品牌與作業系統平台(下游終端):在終端市場,目前既有科技巨頭也有新創品牌投入智慧眼鏡產品線。美國方面,Meta(臉書)透過與雷朋母公司EssilorLuxottica合作,成功打造Ray-Ban系列智能眼鏡,並已宣佈進一步攜手Prada等時尚品牌開發高階款式。Google早期的Google Glass曾因隱私爭議折戟,但2023年以後消息稱Google正重啟新計畫,傳出與三星、歌爾等合作研發AR眼鏡。Apple蘋果則在2023年發表Vision Pro混合實境頭戴裝置,並持續研發更輕巧的AR眼鏡,預期未來若推出將以自有visionOS平台生態吸引開發者。
raw-image

Microsoft微軟目前聚焦軍工與企業市場,其HoloLens雖然遇到美軍專案延期,但在工業培訓領域仍有一定客群。亞洲方面,中國廠牌眾多:小米、華為、OPPO等手機廠都有智慧眼鏡產品,Thunderbird雷鳥創新(TCL)、Nreal(睿幻,現更名XREAL)等新創則專攻AR眼鏡顯示體驗。臺灣HTC宏達電在2025年推出首款AI眼鏡VIVE Eagle,強調100%臺灣製造、支援繁體中文語音助理和即時翻譯。該產品採用Android XR OS系統,規格與Meta Ray-Ban相仿(如4GB RAM、32GB儲存、1200萬畫素相機),售價新臺幣15,600元,首發在臺灣市場由台灣大哥大獨家代理販售。HTC的加入為臺灣本土品牌在智慧眼鏡市場取得突破,未來並計劃進軍東南亞、歐美市場。

  • 應用生態與軟體開發(下游終端):智慧眼鏡的價值最終取決於軟體應用能提供的體驗。為此,各大廠積極打造開發者生態,提供軟體開發套件(SDK)和應用商城。Meta眼鏡背靠Facebook社群平台,已推出Meta View App 供用戶管理與分享眼鏡拍攝內容;未來可能整合Instagram、WhatsApp等社群服務。蘋果則預期透過visionOS 延伸iOS生態,讓廣大iPhone開發者創作AR眼鏡App。開發公司與創業團隊方面,既有AR/VR領域老兵如Niantic(擅長戶外AR遊戲)開始針對智慧眼鏡優化其Lightship平台,也有專注遠程協作的TeamViewer推出眼鏡版解決方案,用於現場維修支援。各類垂直應用不勝枚舉:如日本初創公司提供語音即時字幕眼鏡給聽障人士使用;美國一新創開發RizzGPT眼鏡,能在對話時即時將AI產生的回答投影於鏡片,宛如「現實版提詞器」輔助溝通。在企業場景,軟體商如PTC的Vuforia、微軟Dynamics 365 Guides等也相容於智慧眼鏡,提供製造業的AR工作指導。應用商業模式方面,消費型產品多以硬體銷售+內容服務為主,例如Meta眼鏡硬體利潤微薄,但透過綁定其社群生態達成戰略目的;HTC則與電信商合作綁定5G月租計畫,降低消費者入手門檻。企業型方案則常採訂閱制或專案制(軟硬體一體出租),以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援與更新服務。

美國與臺灣的技術研發與合作態勢

美國和臺灣在AI智慧眼鏡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美國擁有許多核心技術和品牌市場影響力,臺灣則以完整電子供應鏈和製造能力著稱,雙方在近年形成研發+供應的密切合作。

  • 美國:繼Google Glass之後,美國科企重新燃起對智慧眼鏡的信心,主要驅動力來自Meta Ray-Ban的成功。Meta投入巨資佈局,甚至傳出出資約35億美元入股雷朋母公司EssilorLuxottica,以深化合作。2023年起Meta更開發自有AI助理(基於大型語言模型)融入眼鏡,提供語音問答、看見景物辨識等創新功能。Google方面,雖然先前AR眼鏡計畫一度中止,但據報2023–2024年Google整合資源重啟專案,並與三星等夥伴研製增強現實裝置。Apple儘管尚未推出眼鏡,但持續投入研發小型化光學與晶片,一旦問世勢將引發市場關注。Microsoft則主攻軍用與企業,目前與美軍合作的IVAS頭戴專案進展放緩,但同時開放HoloLens平臺給合作夥伴如朝陽科技等,用於教育培訓。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廠商也積極尋求與臺灣供應鏈合作:如Meta與臺灣聯發科共同開發定制AR晶片、Google眼鏡傳出由廣達/和碩競標代工。連新創Magic Leap早期也獲得臺灣鴻海的投資與製造支持(鴻海曾投資以色列AR光學Lumus)。可以說,美國在創新技術和應用上引領風騷,同時依賴臺灣等地生產優勢快速推動產品落地。
  • 臺灣:如果要把臺灣的角色用一句話說完,大概是:「把看不見的工程,變成看得見的日常。」臺灣憑藉半導體、光電與代工實力,積極參與全球智慧眼鏡供應鏈並發展自有技術。IC設計方面,聯發科、奇景等廠投入AR/AI晶片研發,試圖在新市場「揚名立萬」。聯發科的AR晶片已獲Meta採用於原型裝置。光學領域,臺灣有多家隱形冠軍:如Himax奇景光電提供LCoS微顯示方案、友達光電研發Micro LED微投影技術、玉晶光(GSEO)和亞光則是攝像頭鏡頭供應商,可望受惠智慧眼鏡風潮。製造組裝上,廣達、和碩等在AR設備代工上累積實績,鴻海集團更宣示穿戴式裝置是第二波成長動能,旗下次集團可能爭取AR眼鏡產線。
    raw-image
    特別的是,HTC宏達電作為臺灣本土品牌卷土重來,在2025年推出Vive Eagle眼鏡並強調全臺供應鏈打造。HTC還與臺灣大哥大電信業者合作銷售與內容服務,建立「硬體+通訊+內容」的本地生態。臺灣政府與研究單位也支持相關發展:工研院近年研發微投影光學、國家級5G計畫中將AR眼鏡列為重要應用場景,並於智慧城市計畫中示範警消戴AR眼鏡執勤等。臺灣創投圈也看好AR/AI眼鏡,新創團隊如AR眼鏡軟體開發商酷嘟嘟(KOOLOOK)等獲得資金挹注。綜上,臺灣以「技術研發+供應鏈配套」雙管齊下,一方面深度參與國際大廠合作,另一方面培育自有品牌與團隊,期望在AI眼鏡這條萬億新賽道上卡位關鍵位置。

使用者回饋與消費者採納阻力

要評估AI智慧眼鏡的前景,必須關注早期使用者的實際回饋和市場反應。目前從社群媒體與論壇反映出來的經驗,既有對創新功能的驚喜,也有對現實問題的吐槽。

Twitter、Reddit等國際社群上,不少用戶分享了對Ray-Ban Meta智慧眼鏡的看法。一篇熱門討論中,使用者大多肯定該產品的麥克風收音和音質:「麥克風音質比我的AirPods Pro好10倍,在吵鬧的巴士上對方也能清楚聽到我說話」[討論連結];骨傳導耳機讓他們「在瀑布旁邊也能聽播客,同時聽見環境聲而不受嬰兒哭聲困擾,非常神奇」。許多人表示戴上這眼鏡拍照錄影很自然,能即時捕捉生活瞬間並分享到社群,對愛好創作的人很有吸引力。然而,也有使用者提出改進建議:重量仍偏重,長時間配戴在鼻樑有壓迫感;AI助理回應有時不夠智能,「現在有點呆板,對話講一半常中斷,希望未來軟體升級改進」;在吵雜環境下,由於是開放式音響,「對方聽得到我,但我聽不清對方」,用戶希望未來加入環境降噪或簡易的耳塞模式。另外,一些人反映變色(光致變色)鏡片效果不佳,在陽光下不夠暗,在室內又嫌太深,導致戶外室內佩戴需要換眼鏡。可見在舒適度與細節體驗上,智慧眼鏡還有提升空間。

在臺灣PTT論壇上,討論焦點則包含產品實用性與定價。例如HTC Vive Eagle推出時,有網友直言看完介紹影片感到失望,認為「所謂AI眼鏡很智障,影片3分50秒還是要掏出手機問手機裡的AI,眼鏡本身沒有離線AI算力...看完整個就是能播放音樂、拍照錄影的眼鏡而已」[討論連結]。他還對比了小米與HTC的規格價位,發現小米眼鏡僅人民幣1999元、待機11天,HTC賣台幣15600元待機卻僅40小時,質疑稱「要說這是智慧眼鏡可以,但叫AI眼鏡就不太對了」。其他鄉民跟帖也調侃:「以為眼鏡上會有即時翻譯字幕功能,結果並沒有」(缺乏真正AR顯示);「還不是跟Google Glass一樣」(暗示創新不足)。但也有人正向看待,認為名牌太陽眼鏡本來就上萬塊,「這副多了這麼多功能,其實划算」。可見,消費者期待值是雙刃劍:一方面,大家期望AI眼鏡有科幻般的強大功能,一旦達不到就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如果用戶真正體驗到實用價值(如錄音轉文字、翻譯導航等的便利),也願意為此買單。當前大量普通用戶仍處於觀望態度,價格、隱私顧慮和尚未出現非用不可的剽悍應用是主要採納阻力。如何通過口碑積累打消大眾疑慮,是廠商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般消費者對AI智慧眼鏡的深層需求是什麼?

外觀吸引力與設計

raw-image

一般消費者對AI智慧眼鏡的外觀造型相當在意。許多人希望智慧眼鏡能像普通眼鏡一樣時尚、不引人側目。例如,採用經典雷朋墨鏡外型的Ray-Ban Meta智慧眼鏡就獲得不少好評,使用者普遍認為其「外形時尚」,戴起來與一般墨鏡無異。在小米近期推出的AI眼鏡上,也有多數用戶反映佩戴感受「輕便、舒服,沒有負重感」,跟戴普通眼鏡差異不大。然而,設計缺陷或累贅的外觀則會降低消費者意願。有用戶抱怨某款智慧眼鏡的鼻墊設計不佳,導致眼鏡框架「凸出臉部,看起來很滑稽」,讓他絕不願意戴出門。也有網友直言不考慮目前的智慧眼鏡,因為不想戴了之後讓自己看起來像「半機械人」或像臉上架了台偷拍攝影機的怪人。可見,外觀是否低調美觀是消費者決定買不買單的關鍵因素之一;一旦產品給人「宅臭」或突兀的觀感,許多人會立即卻步。同時,鏡架粗細、鏡片是否會隨環境變色等細節也影響評價,有買家指出清透鏡片版本在室內看來略顯滑稽,相比之下墨鏡款式更能被大眾接受。總體而言,好看的設計能滿足消費者追求時尚、自我風格的心理,而笨重怪異的造型則可能成為銷量的絆腳石。

操作直覺與易用性

在操控體驗方面,消費者期望智慧眼鏡使用簡單、直觀,不需要繁瑣學習。很多用戶青睞語音助理與觸控結合的操作模式:透過聲控即可拍照錄影或查詢資訊,真正解放雙手。例如,Ray-Ban Meta眼鏡的語音交互廣受好評,用戶稱其「語音操作方便實用」,能隨時透過口令操控功能。一位使用者分享自己的經驗時提到,戴上智慧眼鏡後拍照非常順手直觀,只要按一下按鈕或說聲指令就能抓拍瞬間,比起掏出手機對準拍攝要自然迅速許多。他甚至會在開車時用眼鏡充當行車記錄器,幾乎無需分心操作,整體使用「非常直覺」。又有使用者指出,透過眼鏡語音收發簡訊或接聽電話,體驗比拿手機來得輕鬆愉快。這些回饋顯示,良好的操作體驗帶給用戶便利和驚喜。然而,也有一些易用性問題被真實反饋出來。比如,部分智慧眼鏡的續航有限,必須頻繁充電或隨身攜帶充電盒,影響連續使用的便利性。又如眼鏡的音訊設計在嘈雜環境下效果不佳,有人反映在吵雜場所戴眼鏡時「聽不清楚,需要用手摀住耳朵才能聽見」,缺少降噪功能。還有用戶建議增加更多實體按鍵,因為目前某些操作(如暫停音樂、結束通話)只能靠觸控或語音,偶爾會感到不便。另外,部份地區的語音助理功能尚不支援,或者AI辨識不夠靈敏,這也讓人感到沮喪。總的來說,消費者期待智慧眼鏡上手零門檻、反應靈敏,同時希望廠商持續改進那些影響體驗的細節,以真正實現“智慧”且“好用”。

生活實用性與功能價值

實用性是消費者購買智慧眼鏡時考量的核心:這產品到底能為日常生活帶來多少價值?針對這點,用戶反饋呈現出兩極化。許多擁護者認為智慧眼鏡開啟了新的便利體驗。他們熱衷於利用眼鏡隨時隨地記錄生活:旅遊時不用老拿著手機,也能輕鬆捕捉美景和瞬間,真正做到「一邊享受當下,一邊紀錄回憶」。有位父親就分享,因為常需要兩手抱著孩子,自從有了智慧眼鏡,他可以同步錄下孩子的可愛畫面而不錯過當下陪伴的體驗,對他而言這功能非常值得投資。不少人將智慧眼鏡視為隨身的第三只眼或生活攝影師:在戶外運動、聚會、遛狗等情境下,只需點擊眼鏡就能拍照或錄影,省去了掏手機、對焦的麻煩。同時,它還能充當耳機和語音助理,例如走路通勤時,用眼鏡聽音樂、導航或接聽電話,一切融入日常而不干擾雙手。這些正向案例顯示,當智慧眼鏡的功能契合用戶需求時,它確實提升了生活效率與趣味。

然而,持懷疑態度的消費者則認為目前智慧眼鏡的功能性有限,性價比存疑。在他們看來,多數智慧眼鏡能做的事,智能手機和無線耳機也都能做到,而且往往後者體驗更佳。例如,有人指出自己購買透明鏡片款的AI眼鏡後,「總共也就用過兩三次」,因為拍照畫質不如手機、錄像還有限制時長,而語音AI功能在所在地區又無法使用。對這些用戶而言,除了少數場景下能空出雙手拍照之外,眼鏡並沒有帶來革命性的剛需功能,反而增加了攜帶充電的負擔,因此日常使用率極低。還有人質疑:「智慧眼鏡看起來很未來,但它提供的東西無非是手機已有的。我身邊幾乎沒看到人戴,它真的有用嗎?」。這些聲音反映出,相當一部分大眾尚未被目前的功能說服,覺得智慧眼鏡有點華而不實。價格也是因素之一:早期產品動輒數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讓許多普通年輕消費者難以親身體驗,自然無法形成流行。綜合來看,只有當智慧眼鏡在實用性上呈現出明顯優勢(例如提供手機無法給予的獨特功能,或大幅提升使用便利),並且價格門檻降低後,它才能真正吸引主流消費者。否則,很多人寧可選擇觀望,不急於投入。

社交觀感與人際壓力

raw-image

社交場合中的觀感是智慧眼鏡推廣路上的一大挑戰。由於這類裝置內建攝影、錄音等功能,旁人往往會擔心自己是否正在被偷拍,從而對佩戴者產生戒心甚至反感。事實上,早在Google Glass問世時,就有許多負面經驗:一些佩戴者在公共場所遭到異樣眼光,甚至被冠上「Glasshole」(意指帶著眼鏡到處偷拍的混蛋)這樣的蔑稱。在隱私社群討論中,不少人直言應該排斥並當面指出戴智慧眼鏡的人,認為他們的行為很可能侵犯他人隱私。這種社會壓力導致很多潛在用戶擔心被貼標籤:沒人希望自己因為一副眼鏡而被當成怪人或不受歡迎的人。臺灣也出現類似的現象。有網友指出,現實生活中幾乎看不到有人戴智慧眼鏡在路上,「畢竟頭上掛著個攝影機趴趴走,彷彿高舉手機讓每個路人都知道有人在拍他們一樣」。上個曾經喜歡戴著智慧眼鏡四處行俠的知名網紅,最後眼鏡也被惡意路人損毀,成為茶餘飯後話題。這些案例讓大眾覺得,在一般社交環境下使用智慧眼鏡很不自然也不禮貌,進而產生心理壓力。許多消費者表示,除非裝置變得更隱蔽安全且獲得社會普遍接受,否則他們寧願不冒著被側目的風險把智慧眼鏡戴出門。也有上班族關心,在辦公室戴攝影眼鏡是否適當,這反映出人們憂慮此產品可能破壞他人對自己的信任感。總之,社交觀感不佳會形成強大的負向動機,讓即使對產品有興趣的人也因顧忌他人眼光而選擇放棄購買。如何降低智慧眼鏡的「違和感」,使其像手機、耳機那樣融入社交日常,是廠商需要面對的課題。

隱私安全疑慮

隱私問題是不少消費者對AI智慧眼鏡的首要顧慮。眼鏡上的微型攝影機和麥克風,引發了雙重隱私擔憂:一是旁觀者的隱私,二是使用者自身的數據安全。對旁人而言,他們無從得知眼鏡是否正在錄影錄音,這種不確定性令人不安。正如一位網友所言,Meta宣傳智慧眼鏡可以「捕捉我們特別的時刻」,但換個角度想,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能在不知情下被錄下並上傳伺服器,聽起來毛骨悚然。許多人擔心戴上智慧眼鏡走進公共場所,等同於默許自己成了隨時在取景的攝影師,這對他人顯失禮貌。甚至有人主張對佩戴者採取強硬態度,「遠離他們、公開譴責他們」,以捍衛隱私權。儘管部分廠商嘗試以技術手段來減輕這種憂慮(例如錄影時亮指示燈警示他人),但效果有限,一般路人往往不了解指示燈的含義或根本沒注意到,隱私焦慮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裝置本身的數據安全也讓使用者心存疑慮。特別是由於大廠生態系與雲端服務的介入,一些用戶擔心自己的對話、影像等會被上傳並存儲,可能遭廠商分析甚至濫用。有位視障者從事輔助科技工作的網友就坦言,儘管智慧眼鏡對他大有幫助(可讀出文字等),但他拒絕佩戴由Meta推出的款式,因為「我不信任Meta這家公司(對其產品的資料處理)」。他寧可等待其他公司推出更讓人放心的替代品。同時,他也指出目前智慧眼鏡高畫質影片會迅速耗電、佔用大量網絡資源,一般消費者並不具備軍情單位那樣無限制地蒐集他人隱私的能力。換言之,多數人購買智慧眼鏡的初衷並非為了窺探,但大眾對科技監控的恐懼確實存在。一些討論也提到,由於現行法律對公開場合的拍攝行為規範有限,普通人能做的只是提高警覺或尋求立法保護。總的來說,隱私疑慮深植在人們對智慧眼鏡的第一印象中。如果廠商和社會無法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例如更明顯的錄影指示、嚴格的數據本地存儲策略等),這道心理門檻將持續阻擋相當比例的消費者踏入智慧眼鏡的世界。

安全性與身體風險

除了隱私之外,使用安全也是消費者考量AI眼鏡時的重點。這裡包含兩方面:人身安全(使用過程中是否有意外風險),以及生理健康(長期佩戴是否影響身體)。首先,在人身安全方面,分心風險讓許多人對智慧眼鏡心存疑懼。專家與用戶都提醒,戴著具顯示或攝錄功能的眼鏡走路甚至開車,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引發意外。有經驗者分享,目前不少AR眼鏡因顯示區遮擋部分視野,「戴著走路都容易撞到東西」,更別說高速行駛的開車了。在一則討論「能否戴Xreal Air眼鏡當車用抬頭顯示器」的帖子中,網友們幾乎一面倒地反對,強烈警告「千萬別戴著任何AR眼鏡開車,你的命不值得為了一個小小螢幕拿去冒險」。有人補充解釋道,一來某些地區法律已禁止駕駛時佩戴此類裝置;二來只要軟體出點小錯,例如突然在你眼前彈出個全螢幕通知或導航畫面,你整個前方視野就可能被擋住,後果不堪設想。而一旦發生車禍,若被發現駕駛在使用智慧眼鏡,幾乎肯定會被認定為分心駕駛而負全責。由此可見,在某些情境下使用智慧眼鏡確實埋藏潛在危險。不僅是開車,日常走動時佩戴也有類似顧慮:有使用者就表示,由於眼鏡鏡片框架較厚影響了部分視野,他「絕不會戴著這眼鏡到處走動,實在太危險」。另有買家反映某款眼鏡右側鏡腿內的處理器發熱明顯,貼在太陽穴上使人擔心長時間使用對健康不利,因此他傾向每隔一段時間就摘下休息。這些真實經驗讓消費者意識到:智慧眼鏡雖酷,但若在錯誤場合使用,可能帶來身體傷害或意外風險。廠商未來需要通過改進硬件設計(如更大視野、更好散熱)和制定使用指導(例如禁止駕駛時佩戴等)來降低這些安全隱患。否則,許多人會選擇站在安全一側,暫不嘗試此類產品。

在生理健康方面,當前討論較少明確證據,但也有人提出疑問:長期佩戴智慧眼鏡是否會影響視力或造成眼睛疲勞?畢竟許多裝置採用近眼顯示或投影技術,需要眼睛對焦在近距離螢幕上。一些沒有近視的消費者擔心若為了使用AI功能而長時間配戴無度數的智慧眼鏡,長久下來會不會損害視力或讓眼睛疲勞。雖然目前缺乏權威研究答覆,但這種擔憂可能在產品普及後逐漸浮現。總之,確保使用安全是智慧眼鏡需要跨越的另一道門檻:當消費者相信戴上它「不會害我出意外、也不會損我健康」,才能真正安心接受。

自我表達與心理動機

除了上述理性的考量,消費者對AI智慧眼鏡的內心需求與動機往往更為複雜微妙。購買者和抗拒者背後都有各自深層的心理原因,涉及自我形象、價值觀以及對科技的態度等。

首先,不少擁抱智慧眼鏡的用戶帶有一種科技烏托邦式的動機。他們渴望體驗未來,讓自己成為趕上潮流的早期採用者。有人在討論中暢想未來:「世界上每個人都戴著智慧眼鏡,搭配AI就等於隨身帶了一個超實用助手;不用學外語也能即時翻譯,路上任何疑問都有答案…甚至以後根本不需要上學,因為隨身助理會幫你解決所有問題」。這番展望透露出對智慧眼鏡的期許:它被視為能大幅增強個人能力的工具,一種實現自我超越的路徑。對這類人而言,購買智慧眼鏡不僅是為了功能,更是一種自我提升和宣示,宣示自己走在科技前沿、擁抱未來。正如有位Reddit用戶所言,他原本以為智慧眼鏡只是「耍酷的小玩意」,沒想到入手之後發現自己幾乎離不開它,因為這產品實在「很酷」,讓生活宛如科幻電影般便利。這種發自內心的興奮說明,新奇感與酷炫度本身就是強大動機:戴上智慧眼鏡,彷彿讓人過上一把當鋼鐵人的癮,滿足好奇心和虛榮心。對年輕世代來說,在朋友圈裡成為第一個嘗鮮的人也是一種樂趣,他們樂於分享使用體驗,以此表達自己的品味和前衛態度。

智慧眼鏡還提供了一種自我表達的新媒介。佩戴者可以用第一人稱視角記錄生活,向朋友家人展示「我眼中的世界」,這對某些人具有情感價值。一位遠離家鄉的使用者表示,透過智慧眼鏡錄下日常並分享給家人,讓他有了和親友「身歷其境一起生活」的連結感。對他而言,眼鏡不僅是科技產品,更是情感交流的橋樑。還有些創作者型用戶,把智慧眼鏡視作展現自我的工具,隨時捕捉靈感、紀錄創作過程,讓追隨者透過他的雙眼看世界,這是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這種內在驅力源於人們分享自我和被認同的需求,智慧眼鏡恰好提供了一個酷炫的途徑來滿足它。

反之,對許多持觀望甚至排斥態度的消費者而言,心理層面的阻礙同樣真實而深刻。形象認同是主要原因之一,他們不願讓智慧眼鏡破壞自己的公眾形象。舉例來說,有些年輕人坦言自己「還沒準備好在公共場合對著墨鏡自言自語」操作智慧眼鏡,因為感覺那樣非常怪異、難堪。他們擔心戴上眼鏡後會被視為極客怪咖,與平日塑造的親和或專業形象不符。還有人明確表示,如果智慧眼鏡讓他看起來像科幻電影裡的半人半機械或者像戴著偷拍裝置的變態,那他寧可不要。可見,一部分消費者抗拒的深層原因在於「這不是我想呈現的自己」。追求時尚者可能嫌棄現有智慧眼鏡過於笨重前衛,不符合自己的審美定位;低調內斂者則害怕佩戴後過度引人注意,給自己帶來心理壓力。對他們而言,選擇不戴,其實是選擇維護一種心理舒適區和自我認同。

此外,對科技的信任度與依賴感也是決定動機的因素。有的人天生對新技術充滿熱情,願意包容初期的不完美,因為他們相信科技終將改善生活;也有人天生謹慎,害怕過度依賴科技會削弱自己的能力甚至威脅隱私安全。他們抗拒智慧眼鏡,很大程度上源於一種信條:「不要讓科技支配了我」。例如,在PTT上就有理性的聲音提醒:AI再強也可能出錯,人不能因此放棄學習和思考。這代表一部分人內心的矛盾:渴望便利,但又擔心自己變成科技的附庸。因此,他們對智慧眼鏡這種高度融合AI的設備格外警惕,擔心使用後會養成惰性或被迫暴露更多個人資料。

綜上所述,一般消費者對AI智慧眼鏡的內心需求與動機是多維且多元的。他們既期待這項新科技帶來酷炫、方便、提升自我的體驗,同時又掙扎於隱私、安全、社交形象等種種顧慮。真正決定他們購買或拒絕的,往往不是某一單一功能,而是這產品能否吻合他們心理深處的渴望,同時不踩雷他們在意的禁區。只有當智慧眼鏡在外觀設計、易用性、隱私安全、社會接受度等方面取得平衡,讓消費者感到「戴上它,我依然是我,甚至成為更好的我」,這股穿戴設備的新浪潮才能真正在大眾中站穩腳跟。

量化消費者需求指標

接著我們試著把上述提到的「好看/好用/隱私/社交/舒適/價格等」整理成兩組可量化指標,並用公開調查+社群回饋做「模型化加權估計」來瞭解消費者對AI眼鏡的底層需求和阻礙。

購買需求的正向動機

raw-image

消費者為什麼會為一副眼鏡掏腰包?這個圖表把他拆解開來,動機分六類,每類有份額和不確定性(±pp)。便利/實用性領先佔30%±5%,這群人視眼鏡為生活助手:邊走邊導航、POV錄影捕捉瞬間,或語音控制音樂,免得掏手機分心。想像你騎車時,眼鏡報路況,像有個隱形嚮導。科技/功能次之,23%±5%,AI翻譯、物件辨識是賣點,Ray-Ban Meta的用戶常讚其辨識周遭,回答問題如購物比價。風格/設計22%±6%,強調低調美學(discreet, aesthetic),沒人想戴個像頭盔的東西,消費者希望它融入日常,像普通眼鏡般時尚。

新奇/酷炫因素15%±6%,這是早期玩家的天堂,純粹為“酷”而買,像炫耀新玩具。品牌/生態整合6%±3%,忠實粉絲因Meta或Apple的系統而入坑。其他如健康、安全、處方鏡片4%±2%,適合醫療需求者。這圖像一面鏡子,反射消費者心理:不是盲從科技,而是追求平衡。報告中,Wellsenn調研顯示,用戶對Ray-Ban Meta的影像(43%提及,97%滿意)和音頻(34%提及,94%滿意)讚不絕口,但也抱怨錄影時長短或價格高。36Kr歐洲版提到,小米眼鏡的輕便感,讓用戶覺得跟普通眼鏡無異。這動機三角戀 "實用牽手酷炫,美學當媒人" 解釋了為何市場爆發在即。

擴充來說,便利性不只表面 Reddit用戶分享,Viture Pro XR的鼻墊設計雖有瑕,但POV功能在旅行時如神助。科技功能則是AI的魔法:Meta AI能從照片挖資訊,翻譯成一體框架。風格設計更關鍵,Reddit網友直言,若眼鏡像“半機械人”或掛偷拍機,就絕不考慮。品牌整合如Apple生態,讓眼鏡無縫接手機。新奇因素在早期市場放大,報告預測2025年將吸引更多年輕族群。其他類別如處方鏡,解決視力問題,讓眼鏡從玩具變必需。這些動機交織,推動市場從 niche 到 mainstream。

採購AI眼鏡的採納阻力

raw-image


再美好的事物,也有陰暗面。報告的水平條形圖(Horizontal bar)顯示採用障礙,隱私/監視焦慮佔頭籌35%±8%,因為眼鏡內建相機,能隨時錄影,讓人聯想老大哥盯梢。哈佛學生用Ray-Ban Meta從人群識別陌生人、挖地址電話,這新聞如野火,引發隱私恐慌。價格/性價比22%±6%,高端款動輒上萬,讓人覺得“不值當”。舒適/重量/電池/發熱18%±5%,戴一整天若頭痛或脖子酸,誰還願意?有限實用/無必備App 15%±5%,功能雖多但不黏人,抱怨“沒殺手應用”。社會觀感/尷尬7%±3%,怕戴了像怪人,或被誤會偷錄。法規/情境限制3%±2%,如開車禁戴或某些場所禁止。

這圖像警鐘,敲醒產業:隱私不解,其他再好也白搭。The Verge詳細描述哈佛實驗,如何用眼鏡+公開資料庫doxxing(暴露隱私),強調大語言模型從海量資料抽取資訊,讓隱私成永恆痛點。CIO Taiwan指出,在商務應用,隱私違規可能導致法務糾紛。Reddit討論Xreal眼鏡的駕駛HUD,贊成導航但反對分心,擔心安全。Transpoco博客質疑Google Glass開車是否危險,英國已禁。Fox Rothschild的就業法文章提醒,職場用眼鏡需考量隱私,避免違規。

價格障礙不只數字:報告預測,隨製造優化,2026年價格將降,但目前高端定位讓中低階消費者卻步。舒適問題如電池續航短(平均4-6小時),發熱讓鏡架燙手,用戶在Reddit抱怨Viture Pro的眨眼干擾。有限實用反映App生態不成熟,無如TikTok般的必殺技。社會尷尬源自Google Glass的“Glasshole”汙名,今雖低調,但PTT用戶笑稱戴眼鏡像NPC被踩爛,在台灣普及還遙遠。法規雖少,但如Observer報導,Google Glass開車禁令雖難執行,卻影響採用。這些障礙交織,像隱形枷鎖,產業需逐一解開。

各國政策與隱私法規影響

AI智慧眼鏡在不同國家地區的推廣,也受到法律法規與政策環境的影響。核心議題在於隱私保護與使用規範。由於智慧眼鏡可輕易錄影攝影並進行人臉辨識等AI分析,各國監管機構都密切關注其對公共隱私的衝擊。

歐美地區:歐盟對智慧眼鏡的隱私問題尤為審慎。早在2021年,義大利數據保護機構Garante就針對Ray-Ban Stories(無AI版)向Meta提出詢問,擔憂眼鏡上的錄影提示燈不足以提醒他人。2023年Meta推出內建AI助理的新款眼鏡後,因需符合GDPR等規範,延遲了在歐洲的完整功能上線:例如影像辨識問答功能(“Hey Meta,告訴我我在看什麼”)在美國等地可用,但在EU需等待監管批准後才推出。Meta表示自2023年底以來,一直「努力確保智慧眼鏡符合歐洲複雜的監管要求」,直到2024年第四季起才陸續在法國、義大利等國開放Meta AI語音助理功能。甚至有用戶揶揄歐洲版眼鏡變成殘廢硬體,因為AI功能被暫時閹割。這顯示在嚴格隱私法下,新產品進入市場需要與監管者充分溝通調適。此外,一些歐洲國家已針對駕駛時禁戴智慧眼鏡立法,如英國早在2013年便表態將視Google Glass為潛在干擾駕駛的裝置禁止使用。美國雖無聯邦層級禁令,但多州考慮立法禁止開車配戴會顯示螢幕的眼鏡。這類法律在未來有可能普及,以防止駕駛分心。同時,企業在工作場所推廣智慧眼鏡也須顧及員工隱私,美國已有律師提醒公司不得強制員工佩戴具錄音功能的眼鏡,以免違反職場隱私權。總的來說,歐美政府傾向允許創新但強調配套約束:要求廠商採取隱私機制(如錄影指示燈、數據不上雲等),使用場合有限制(駕駛、機密場所禁用),同時對未經授權的人臉辨識等嚴格禁止。

亞洲地區:亞洲各國對智慧眼鏡的態度不一。中國官方近年大力支持AR/AI產業發展,在2025年「人工智慧+」戰略中明確將AR眼鏡列為關鍵終端。但隨著產品逐漸商用,中國也開始關注隱私議題。例如2021年某地鐵出現員工戴AR眼鏡抓逃票,引發爭論後有關部門強調需保障公民隱私。中國的個人資訊保護法(PIPL)規範嚴格,一般而言企業在中國推出帶攝錄和AI分析功能的眼鏡,需符合數據本地存儲、用途限定等要求。阿里巴巴的Quark眼鏡就承諾所有用戶數據本地處理、不上傳雲端。日本對隱私較為敏感,早年就有餐廳拒絕Google Glass訪客。日本未有專門法律禁止但屬於行業自律階段,例如有健身房貼出告示請會員不要戴攝錄眼鏡入內。同時日本警視廳也關注偷拍問題,要求智慧眼鏡必須有明顯拍攝指示。韓國方面則傾向與美國同步技術浪潮,韓國科技部門支持本土企業研發AI眼鏡(如Nreal在韓上市等),法律上目前參考現有攝影相關法管理,未有針對性禁令,但若未來普及可能跟進立法。臺灣政府對此領域持鼓勵態度,近年推動5G垂直應用時曾邀電信商試驗AR眼鏡在警政、醫療的應用,同時在個資法框架下要求佩戴者遵守錄影告知義務。臺灣警政單位目前未採購配備智慧眼鏡,以免侵犯隱私疑慮,但未來不排除制定執法使用準則後導入。

整體而言,各國政策在推動創新與維護隱私間尋求平衡。對企業來說,需要提前研判各市場的法律環境並做好合規設計。例如在歐洲市場銷售須內建嚴格的隱私保護模式;在公共場所的使用應加強明顯提示;在推廣時也應加強公眾教育,透明說明產品如何保障路人隱私。唯有獲得監管與公眾的信任,AI智慧眼鏡才能真正在全球市場落地生根,掀起新一波科技革命。正如業界人士所言:「AI智慧眼鏡從夢想到現實,技術進步與製造成本降低是前提,但社會接受度的突破同樣關鍵」。

未來展望

從產業鏈角度看,AI智慧眼鏡集合了半導體、光學、AI軟體、製造工藝等多領域尖端科技,是一條高度跨領域融合的全球價值鏈。美國等西方國家在AI算法和創新應用上領先,亞洲(特別是臺灣、中國、日本、韓國)則在製造供應和部分技術環節居關鍵位置,形成了國際分工協作的產業態勢。2025年作為AI眼鏡商用元年,各環節玩家正加速進場:上游晶片、光學廠商擴大投資研發,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中游代工廠迎來穿戴裝置新商機,陸廠臺廠交織競合;下游巨頭與時尚品牌跨界聯手,生態平台之爭漸趨白熱化。未來幾年,我們預期將看到更多新品百花齊放:也許Apple眼鏡一出,再次改變遊戲規則;也許平價中國品牌崛起,讓AI眼鏡像智慧手錶一樣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然,挑戰依舊存在。但正如產業報告所指出的,儘管目前AI智慧眼鏡在技術、隱私、使用者認知上尚有許多障礙待克服,它依然是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通用智慧終端,發展空間廣闊。隨著人工智慧持續進步、供應鏈協同成熟以及社會對新科技的逐步適應,AI智慧眼鏡有望在未來5-10年內完成從「概念驗證」到「日常普及」的蛻變。一旦那一天到來,人們將像使用手機一樣習慣戴上智慧眼鏡,享受隨時隨地的AI輔助與虛實融合體驗。可以預見,「百鏡齊鳴」的時代正加速向我們走來 – 那將是AI與人類生活更加緊密相連的新篇章。讓我們拭目以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凱因斯的投資筆記
14會員
73內容數
Finance log
2025/08/29
核心PCE數據符合預期,市場預期9月降息;美國取消800美元免稅額,衝擊跨境電商;阿里巴巴開發AI晶片,地緣政治影響半導體產業。本文分析這三大事件對投資策略的影響,並以Marvell Technology為例,說明如何利用事件型回檔,提高投資勝率。
Thumbnail
2025/08/29
核心PCE數據符合預期,市場預期9月降息;美國取消800美元免稅額,衝擊跨境電商;阿里巴巴開發AI晶片,地緣政治影響半導體產業。本文分析這三大事件對投資策略的影響,並以Marvell Technology為例,說明如何利用事件型回檔,提高投資勝率。
Thumbnail
2025/08/28
國際油價自兩週高點回落,反映美國夏季需求尾聲與印度俄油議價等供應不確定性。日銀理事中川純子強調將依通膨軌跡緩步升息,展現「可預期政策路徑」思路。同時,中朝俄領袖北京會晤推升地緣風險溢價。三事件共同凸顯市場面臨數據、政策與地緣的多重拉扯,投資應聚焦效率提升、現金流韌性及供應鏈不可替代性。
2025/08/28
國際油價自兩週高點回落,反映美國夏季需求尾聲與印度俄油議價等供應不確定性。日銀理事中川純子強調將依通膨軌跡緩步升息,展現「可預期政策路徑」思路。同時,中朝俄領袖北京會晤推升地緣風險溢價。三事件共同凸顯市場面臨數據、政策與地緣的多重拉扯,投資應聚焦效率提升、現金流韌性及供應鏈不可替代性。
2025/08/27
近期市場因美國總統對聯準會施壓,美元轉弱、收益率曲線轉陡,反映政策不確定增加長端風險溢價,投資重點轉向現金流穩定且效率高的企業。同時美國加徵印度輸美商品高達50%關稅,促使印度供應鏈重構,跨國企業加速多節點布局,供應鏈彈性成關鍵。加薩醫院遭襲激化地緣政治緊張,雖未立即推升油價,但增加運輸風險與成本。
2025/08/27
近期市場因美國總統對聯準會施壓,美元轉弱、收益率曲線轉陡,反映政策不確定增加長端風險溢價,投資重點轉向現金流穩定且效率高的企業。同時美國加徵印度輸美商品高達50%關稅,促使印度供應鏈重構,跨國企業加速多節點布局,供應鏈彈性成關鍵。加薩醫院遭襲激化地緣政治緊張,雖未立即推升油價,但增加運輸風險與成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除現有已知的 AI 硬體建構廠商外,本篇並列出作者對於下一波 AI 應用興起時之潛力企業觀察清單,包含網路服務、網路安全、行業運用方案解決業者、與 AI 軟體開發商等。
Thumbnail
除現有已知的 AI 硬體建構廠商外,本篇並列出作者對於下一波 AI 應用興起時之潛力企業觀察清單,包含網路服務、網路安全、行業運用方案解決業者、與 AI 軟體開發商等。
Thumbnail
當世界歷經生成式AI (人工智慧)引爆帶來的驚喜,讓科技與人類關係發生質變,同時也替行銷與媒體產業揭開了新篇章。科技革新驅使媒體和內容更加實用與個人化,消費者沉浸在更多開創性內容和獨特體驗中;品牌在快速變化的局勢下,積極活用AI技術進展帶來的機會,讓資訊環境朝著更精準、透明的方向前進,以利持續提升品
Thumbnail
當世界歷經生成式AI (人工智慧)引爆帶來的驚喜,讓科技與人類關係發生質變,同時也替行銷與媒體產業揭開了新篇章。科技革新驅使媒體和內容更加實用與個人化,消費者沉浸在更多開創性內容和獨特體驗中;品牌在快速變化的局勢下,積極活用AI技術進展帶來的機會,讓資訊環境朝著更精準、透明的方向前進,以利持續提升品
Thumbnail
2024年第一季這波台股與美股的強勢上漲,其實都能歸功於AI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在AI一片看好之下,也有非常多人對這個產業趨勢感到憂心。
Thumbnail
2024年第一季這波台股與美股的強勢上漲,其實都能歸功於AI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在AI一片看好之下,也有非常多人對這個產業趨勢感到憂心。
Thumbnail
在數位化的世界中,用戶介面和信息圖表等視覺元素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ScreenAI的開發為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的融合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Thumbnail
在數位化的世界中,用戶介面和信息圖表等視覺元素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ScreenAI的開發為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的融合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AI 成為了顯學,無論是投資市場、工作習慣、生活環境,強 AI 已然成為無法分割的一環,我們不難預見,這樣的存在必然會如智慧型手機那般,普及全球,甚至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Thumbnail
2024年的科技趨勢有多個報告指出,包括MIT Technology Review、Gartner 和Accenture,強調了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入、超高效太陽能電池、戰略科技趨勢和科技遠景。這些報告展示了科技在未來將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
Thumbnail
2024年的科技趨勢有多個報告指出,包括MIT Technology Review、Gartner 和Accenture,強調了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入、超高效太陽能電池、戰略科技趨勢和科技遠景。這些報告展示了科技在未來將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的未來展望 在當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工智慧(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從自動駕駛汽車到精準醫療,AI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其潛力無限。然而,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也必須關注其對社會、經濟和倫理的影響。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的未來展望 在當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工智慧(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從自動駕駛汽車到精準醫療,AI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其潛力無限。然而,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也必須關注其對社會、經濟和倫理的影響。
Thumbnail
2023年被世人稱做生成式AI世代的元年,各式各樣的AI工具不斷湧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本文將詳細介紹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相關知識,以及各種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實現方法。
Thumbnail
2023年被世人稱做生成式AI世代的元年,各式各樣的AI工具不斷湧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本文將詳細介紹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相關知識,以及各種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實現方法。
Thumbnail
2024年將是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的一年,從演算法突破到應用場景擴大,以及企業角力加劇和法律監管建立等多個方面,都有望實現突破。本文對人工智能在2024年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預測和分析。
Thumbnail
2024年將是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的一年,從演算法突破到應用場景擴大,以及企業角力加劇和法律監管建立等多個方面,都有望實現突破。本文對人工智能在2024年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預測和分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