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金子良太郎。住在仙台,一個中日混合的小市民,家裡有三個孩子,每天都在「雞飛狗跳+熊孩子演唱會」的狀態中度日。
前幾天有朋友跟我聊到一個挺沉重的話題——中國人的「奴性思維」到底是怎麼來的?我邊給小兒子擦鼻涕邊想,其實這事不用翻《資治通鑑》,光看看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孝道」教育就能明白七八成。
孝道,從「愛」到「怕」
在中國傳統裡,孝道是天大的事。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孩子就得「嗯嗯嗯」連連點頭,還不能多問一個「為什麼」。小時候,挨打是教育,磕頭是禮節,下跪是孝順。父母哪怕是錯的,孩子也得認成對的。這一套下來,很多人習慣了服從,不敢冒頭,更別提質疑權威。久而久之,獨立思考像野草一樣被拔掉,剩下的就是「聽話」。這不是很像奴隸的心理狀態嗎?
我常常想,如果一個社會裡,每個家庭都是這樣教育孩子,那麼這個民族大概率會變成「服從型人格」。而且還不覺得委屈,甚至覺得「我聽話=我光榮」。這就很尷尬了。
日本的孝道,有點不一樣
不過呢,搬到日本後,我也觀察到這邊的孝道文化。日本人也很重視「孝」,但方式跟中國不一樣。他們更多是「彼此尊重、保持距離」。有些日本父母甚至會跟孩子說:「你有你的人生,不要太管我。」
這話放在中國家庭裡,估計會被當成「不孝」。可在日本,這反倒是一種愛。因為父母認為,孩子需要長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永遠在父母的陰影下。
當然,日本也有另一種「社會奴性」:比如公司裡上司說什麼,你也只能「哈依~」,哪怕心裡百般不願。中國是家庭壓下去,日本是公司壓下去,說到底,一樣的「被打壓」,只是換了場地。
父母宮+,其實很現實
最近網路上流行「父母宮+」這個詞。大意就是很多人的人生,根本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父母宮裡的延伸」。父母希望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父母認為你該去哪,你就得去哪。
我看著自己的三個孩子,心裡也犯嘀咕:我會不會哪天也變成「父母宮+」的製造者?畢竟,當爹的嘴巴太容易碎念了。比如每天我都在喊:「快點寫作業!」、「先洗澡!」、「不許打架!」……這樣的場景,如果錄下來,剪個合集,妥妥就是「父母宮+」真人秀。
所以我時常提醒自己,不能把孩子當成「複製版的我」,得給他們留點空間。孩子如果有獨立的意志,將來才不會變成只會低頭聽話的人。
奴性思維,真能改掉嗎?
這個問題其實挺難回答的。畢竟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是一天兩天能改變的。
不過我覺得有兩個方法挺重要:
- 教育裡多一點提問:別只讓孩子背標準答案,也要讓他們敢於質疑,敢於說「為什麼」。
- 家庭裡少一點絕對服從:父母不是神,也會犯錯。孩子能指出來,這才是正常的親子互動。
我老婆有時候就比我厲害,她能接受孩子對她說「媽媽你錯了」。我在旁邊聽著,心裡還會冒火,但冷靜想想,這其實挺健康的。
寫到最後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並不是要否定孝道。孝順父母、尊重長輩,這是應該的。但「孝」不能變成「奴」,否則人就會失去自我。
我在仙台養著三個孩子,經常被他們折磨到懷疑人生。可是我還是希望,他們長大後能成為獨立的人,而不是「一輩子只會點頭的好孩子」。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如果你覺得有意思,記得點個讚、留個言、再關注一下。這樣我就能有動力繼續在仙台的廚房裡,一邊炒菜一邊給大家碼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