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木下諄一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01
木下諄一
曾任職於日本商社、出版社,現從事寫作及翻譯。中文小說《蒲公英之絮》(印刻文學,二○一一年)獲得第十一屆台北文學獎,為首位榮獲此獎的外籍作家。著有《記憶中的影子》(允晨文化,二○二○年)、《阿里阿多.謝謝》(時報文化,二○二二年)、日文小說《アリガト謝謝》(講談社,二○一七年)等書。FB粉絲頁 & YOU TUBE頻道「超級爺爺 Super G 」。
一陣子沒寫心得了,看了些書也有幾本心動想提筆寫下心得,近日最讓我想寫的莫過這本很有溫度跟味道的書。
先題外話一下,雖然大家的觀看習慣改變,多數人選擇短影音、影片、文章不再是吸睛之所在,然而,好的文章,還是具有那深深的魅力,讓你忘了手機、忘了影片,就只是在筆者的世界裡一起散步。
先推薦幾本沒寫成心得但很好看的書
1.我當傭兵的日子與戰爭實況(上):真正要命的工作,為什麼我想做?怎麼活著領到薪水、回家?
我當傭兵的日子與戰爭實況(下):真正要命的工作,為什麼我想做?怎麼活著領到薪水、回家?/作者: 高部正樹, 西川拓
這兩本都是漫畫也是真實人生,由漫畫家向前日本自衛隊退役爾後於世界各地擔任傭兵的高部正樹做採訪及田野再會製成漫畫。
真實人生總是比戲劇精彩,傭兵沒什麼錢,吃住全包的人生如同劇組員工,然而危險性卻是加倍,他當傭兵不是為了當英雄、強者,只是覺得這是他有興趣的職業,傭兵相較正規軍種擁有的條件相差極大,卻也讓五湖四海的人在此相聚。
在書中,會提到在作戰中的各類兵種、槍枝以及奇妙的戰爭記者(來亂的居多)、也會提到娃娃兵、瘧疾、來亂的軍事迷、國際情勢、對戰中間地帶的雜貨鋪、還有對戰中如何大小便...等。
2.我的印度歲月:從陌生到熟悉的故事/作者: 方志凌
曾經朋友推薦我看【孟買春秋】,然而看完【項塔蘭】期待值已被拉高的我,在孟買春秋的世界,深深感受到隔閡與不接地。
我的印度歲月作者是從商管背景進入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從頭學起、互相尊重,一步步的將公司目標達標,也拉拔協助其他不論是印度人還是台灣到印度去尋找商機的新手們。
文字平舖直述,從他的故事歷程中。
你不會只有得到表淺的「這裡就是騙子多、髒亂、不能信任」,而是客觀的文化觀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讀著他的書會有種謙謙君子帶點貴氣感,然而當他穿梭鄉村、火車、紅包場時,又無任何違和感。看完這本書,如果你是商業背景的人,除了他對印度的分析外,書中他與同事、下屬、客戶、顧問的互動,彼此尊重的那個空間,是很適合學習的管理風格,特別是在跨國企業的管理。
最後,放上他對印度的評語【印度永遠不可能取代中國,印度只能走自己的路。】
回歸正題
在台灣最常被問到的一句話便是「甲霸沒?」
「你吃飽了嗎?」
台灣人對於人的關懷與食物的連結息息相關,不管是繞境、進香、普渡
除夕團圓飯、端午肉粽、中秋烤肉、冬至湯圓
會拿起這本書,是因為隨意一翻,看見【辦桌】
作者到竹南鄉間去吃了婚禮的【辦桌】
這件事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因而讀完了整本書
作者的人生很奇妙,很早就決定出外闖蕩,
一窮二白還年輕的20初時,就支身到香港的龍蛇雜處之地闖蕩
爾後輾轉來到台灣,一次是在戒嚴前,一次是在解嚴後,
戒嚴前的省籍分明、階級分明,解嚴後的熱鬧西門町,好吃的胡椒餅
他筆下的美食,混著回憶以及時代的遺跡,
更曾在北投還是個大片廠的時代,一人擔任六人角色的日文口譯,
通宵熬夜後,最後配一份蛋餅、豆漿醒腦。
他的文字有種奇妙的溫度與火侯,文辭不華麗,卻能煎出那溫度,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食物的溫度。
辦桌的章節裡交替寫著婚禮在日本的進行多數是很私密的,新郎新娘邀請熟識的家人朋友
在飯店裡正裝、宴客,賓客們也都是禮服及西裝。
然而在台灣,他很訝異的學生(日語成人班)在課堂上邀請大家有空可以參加自己的婚禮,
於是他盛裝(穿西裝打領帶)來到竹南的鄉間,搭上了40分鐘一班的公車,在走過了一段農村路來到了三合院,看見那大紅色的桌子、滿滿隨興熱鬧的賓客、舞台主持的嗨還有堂上高唱的歌、辦桌菜色的豐富和幕後的大媽大廚們,以及尾端賓客們搶著包剩菜。
【飯店、餐廳舉行的婚宴是一種儀式,而辦桌形式的婚宴是一種慶典。】/P128
吃辦桌也是我兒時的回憶之一,父母會帶著你去吃,台上歌手唱著【瀟灑走一回】當天地悠悠高唱起,桌上一道又一道的料理,有螃蟹、有豬腳、有油飯、有水果跟冰淇淋等,有時會去扮演花童,有時純粹入場吃。結束前夕舞台後方放起了大大的煙火。
長大以後,辦桌漸漸少了,偶爾會在廟前看見,有次與加拿大的友人介紹起辦桌文化和婚宴,他不經意說:「這未免太隨便了吧!以婚禮來說。」然而在我心中,最道地台灣味的婚禮,就是辦桌。(不過相較本書作者的如魚得水,這位加拿大朋友在融入台灣工作生活的過程中是文化衝擊超大的狂碰壁)
書中其中一篇是作者與來台灣探望的父母一起用餐的畫面,他的學生(作者有在台灣教授成人日文)與友人,一起炒熱氣氛,大夥進入早期的蒙古烤肉餐廳,在中文與日文交雜中,最後,當作者詢問家人哪頓飯記憶最深,父母回說:「在那蒙古烤肉的餐廳裡,開心熱鬧的氛圍最讓人印象深刻。」
而本篇心得的標題,吃得剛剛好,是作者來到台灣的切身之痛。
當時的他接手了多家飯店、酒店的翻譯,公關們在工作完成時,也會請他一起吃吃飯店自助餐。
有日胃痛起來,到醫院檢查發現是胃炎,猛然回想作者才發現他不自覺在自助餐中 的大吃大喝,助長了此事。自此以後,他禮貌謝絕,好好養胃。
茶,在台灣人的生活中不可缺,不論是談事泡茶、聊天泡茶,遊覽車上喝茶,還是天熱來杯冰茶。
作者在南下火車途中,在久遠的年代裡,喝上了一杯火車上的奉茶(是在今日已沒有的體驗啊!)香濃的烏龍茶熱茶,裝在大大的鐵壺裡,鄰座的阿嬤對他說,有空來我家喝茶。
於是作者就這樣,有日去了彰化二水,先是搭上火車、再轉乘公車,撥通了阿罵的電話,來到了她家,喝上了熱呼呼的一泡二泡三泡,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阿罵送上了大罐茶葉,對他說:「有空再來泡茶。」
烏龍茶這一篇開頭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說到茶,我有次在南投茶博會與參展店家聊天,阿姨開心的說著有空來我家喝茶,我看著場內她所布置的花藝,阿姨的美感讓我敬佩,於是相約有天聚聚。
她家的小葉紅茶有種淡淡的蜜香,帶點典雅。
有日,騎著車飆到南投竹山,拜訪了阿姨家開的茶舖子,新一代接手將茶點與茶、室內空間與花藝做了優雅的結合。
問問阿姨近況,聊聊她的插花巧思(作品都放在店內),問問農忙。
另一個跟茶有關的故事,在泰國,一起學習泰式按摩的英國朋友,聊天中忽然拿起一組壺與杯子,接著將熱水倒入看起來已泡過一次的茶葉後。
驕傲遞上了他所泡的茶,我禮貌喝完一杯,露出淡淡微笑。
回到這本書中,每個章節在人與食物的描寫我都很愛,
那我所去不了的時空背景描述,也很愛。
畫面來到作者對永和豆漿的描述,他提到朋友從日本來台灣拜訪,他會帶去的特殊景點
正是永和豆漿,
深夜熱呼呼的豆漿、小籠包、燒餅、油條,
讓不曾喝過豆漿的妹妹朋友讚不絕口。
而永和豆漿的故事還有翻外,某日他搭乘計程車時,司機有一搭沒一搭聊著天,
聊到了他曾經載到一名女客,西門町上車說要去碧潭,眼神恍惚
她拿出一萬五,說再也用不到了交給司機。
司機大哥想想乘客應該是想去尋短,
於是問她說:「你餓不餓?」
「有個地方東西很好吃,我帶你去吃。」/P105
吃完燒餅、豆漿、小籠包,女乘客的氣色回來了,也沒想尋短了。
而司機大哥車資也沒收,還請了這一頓。
或許永和豆漿就如同日本深夜的居酒屋,溫暖了胃、也溫暖了心。
備註:
南投茶農阿姨的店 一茶一伴 A Tea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