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改編至知名小說《小婦人》,描述在美國內戰時期四姊妹和媽媽一家人的生活,藉由四名女孩的童年至成年的生活點滴,傳達女性在成長過程的挫折與堅強。
無法活在「女人」框架下的二姐喬
家中排行老二的喬瑟芬,總是叫自己喬,一種偏男性的名字,說話方式習慣跟男性一樣,個性大喇喇不拘小節,小時候夢想自己可以成為像莎士比亞一樣的劇作家,常常拉著姐妹們演自己所寫的劇本,每年聖誕節便會精心排練演出給鄰里家的孩子們看,一家人總是很期待聖誕節到來。
但現實卻總是不遂人意,從女孩變成女人後,喬發現自己因為女人的身分,成為當代劇作家的機會比登天還難,甚至在電影一開頭,當喬侷促將自己寫作手稿給出版商時,出版商立馬提出建議。「主角如果是個女生,結局一定要嫁人或去世。」
喬聽完當下微微一愣,還是勉為其難地點頭答應,因為他的家人需要這筆稿費。 當出版商問要用哪個名字出版時,喬更是不敢使用真名,傳達角色的矛盾。
童年時天真的喬,曾經對摯友(友情以上愛情未滿)羅禮坦言好想跟著父親去打仗:「他自願入伍,我好想跟他並肩作戰,生為女孩讓我失望到不行。」
雖然喬在外總是展現自己陽剛的一面,但當她自願剪去一頭柔順的長髮,換取金錢給家人用後,當下心平氣和,但到了夜晚還是忍不住為了自己的秀髮痛哭了起來,還剛好被四妹艾咪發現🤣
喬熱愛閱讀,也因此姑姑常常讓喬到自己住宅朗讀書籍給自己聽,有一段爭執可以看出喬的姑姑是個極其現實主義的人,跟天真浪漫的喬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喬:「我想走我自己的路。」
姑姑:「沒人能走自己的路,不盡然,特別是女人,女人要嫁得好。」
喬:「但您就沒結婚。」
姑姑:「因為我有錢。」
成長後被現實所打擊的喬,漸漸收起筆墨,不再創作了,畢竟女人怎麼可能成為莎士比亞呢?直到三妹因病去世後,喬才嘗試為了妹妹重拾筆墨,也就成為《小婦人》的作者,也如夢想般成為當代優秀的作家。
認清現實努力活成「女人」的四妹艾咪
艾咪是家裡排行最小的孩子,但卻比家中任何人都還要清醒,生在19世紀,艾咪似乎老早就當理解到自己的身分想要獨立自主幾乎不可能,思維跟價值觀跟姑姑非常相似,因此獲得和姑姑欣賞,邀請自己到歐洲結伴旅遊,趁此機會希望可以和有錢的紳士結婚,過上富貴的好日子,過程中二姐的摯友羅禮曾經對她這種行為多加嘲諷,艾咪則是義正嚴辭的反駁。
艾咪:「我一直知道我會嫁入豪門,為什麼該以此無恥?」
羅禮:「只要你愛他就不羞恥。」
艾咪:「我認為我們有權利決定自己所愛,愛不會從天而降。」 羅禮:「我想詩人不會同意這番話。」
艾咪:「我不是詩人,只是女人。身為女人,我無法自己賺錢,無法賺錢維生或養家餬口,要是我有自己的錢,其實並沒有,那些錢在婚後就歸我丈夫的,有小孩也是他的,不是我的,小孩會屬於丈夫,不要空口白話地說結婚不是為了錢,因為明明就是,也許對你不是,但對我就是如此。」
道出當代女性的掙扎與痛苦。與二姐喬相比,艾咪更加實際,不會堅持要實現自己成為畫家的夢想,而是轉為更現實的辦法,找個男人結婚。
勇敢做夢的童年,到處受限的成年
從四姊妹的人生故事中,可以四姊妹如何面對當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與偏見,大姐追求愛情,和愛自己的人結婚,婚後卻過得貧苦的生活;二姐嘗試靠著自己的力量對抗社會對女性的限制,用自己的是雙手寫下《小婦人》出版;三姐溫柔婉約但卻身體不佳,電影結尾不幸病逝;四妹艾咪則是在迎合社會期待,和追求愛情間完美取得平衡。
結語
電影開頭出版商的台詞,正好呼應大姐瑪格、三妹貝斯和四妹艾咪的結局,唯有二姐喬選擇不走老路,決心走出自己的路,成為小說家,但或許也是自己的倔強,導致自己錯過與羅禮的愛情,從電影中我們能很明顯看出彼此都有好感,喬性格不同一般女性婉約,而是倔強直率,一般淑女喜歡的,她通通不喜歡,只喜歡獨自在夜裡的閣樓中挑燈寫文章,羅禮被喬的與眾不同深深吸引,鼓起勇氣在瑪格結婚當天向喬表白,但喬卻拒絕了。
事後喬在與媽媽的閣樓對話那場戲中的台詞我們能猜出一二,喬跟媽媽分享自己的孤獨以及後悔當初沒答應羅禮的表白:
喬:「我只是…我只是認為女人,有自主思考能力,有靈魂也有感情,女人有野心、有天賦,也有美貌,我好厭煩聽大家一直說愛情就是女人的全部,我聽了好煩,但我好孤單。」
喬似乎害怕自己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女人,因此拒絕羅禮,但心中終究放不下他,當喬得知羅禮將和自己的妹妹艾咪結婚時,錯愕與懊惱展露無遺。
但如同喬的媽媽所說,愛人與想要被愛是不同的,或許只有遠觀者最清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