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介紹作品的時間,今天要介紹的,是來自Adlous Huxley 的作品《美麗新世界》。

總算有機會拜讀這本三大反烏托邦巨作之一,繼很久以前讀過的《1984》後,終於再次接觸到反烏托邦作品。
故事講述26世紀左右,人類的科技大幅度的被提升,而在這個世界中有個機構叫「繁育中心」,在這裡人們的出生以前就已經被劃分了階級,出生前後也會依照階級分配不同的人生,透過催眠、試管培育、睡眠治療以及其他科學方法,將這些胚胎邁向早就決定好的人生,故事就在這個繁育中心展開。整本書是非常經典的反烏托邦世界觀,裡面的人由於科技跟知識有了高度的發展,整個世界變得太過理性,導致過去的道德以及人性種種逐漸受到拋棄。
人們也開始只喜歡一些膚淺的娛樂而不接受更高的智慧,裡面的人們只會看一些感覺電影(沒有藝術價值但膚淺簡單的劇情),而在這個經典文學已經是禁書的時代,人們只能透過這些膚淺的娛樂度過人生,不會去思考更宏大的問題(哲學),這點跟現在的社會非常相似,許多人只喜歡看reels,雖然當下的確會有快樂與興奮,但看完後卻什麼都不留下;有些人只喜歡聽一些NightCore的電音,卻沒辦法去理解音樂背後的優雅與深度。
讀這本書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整本書的藝術價值完全不輸給《1984》,也完全不輸給上篇介紹的Adlous Huxley短篇集,文學最大的價值就在思考,我們究竟為何而活,我們為了什麼而奮鬥,如果最後這個現實世界將會邁向《美麗新世界》,所有人們終將糊里糊塗的度過一生就死去,那我們現在的努力又是為了什麼?
在這裡我想探討另一個故事,這本書是我當兵時跟鄰兵借的,他當時剛讀完,他說:「這本書應該不算是反烏托邦主義,應該是烏托邦主義。」我當時很好奇為何會有這樣地說詞,我讀完整本書後還是認定這是非常經典的反烏托邦世界觀,於是開始跟他討論為何會有這樣的認知落差。
他說到他是先從烏托邦文學開始閱讀,意識到烏托邦即是人們具有共同的理念與想法而組合成的美好世界,人們犧牲自己的先天慾望來滿足整個群體,所以在他眼中,反烏托邦應該要是人們為了自己的慾望而拋棄群體利益,利用催眠跟藥物來使工人提高效率,這種看似不人道的做法,在他眼中卻是烏托邦的表現。
我則是先從反烏托邦作品去認識這個世界,我第一部讀到的反烏托邦作品不是書,而是遊戲《Beholder(樓下的房客)》跟Locus Pope的《Paper,please(請出示文件)》,整個故事體現出在政府與權力的操縱下,底下的人民生活艱辛與道德選擇,所以我一直認知到反烏托邦應該是人們在追求極致的烏托邦下,人們開始拋棄人性與道德的恐怖世界。

當時我就丟個Suggestion(循循善誘)判定,跟他說如果按照他的說詞,軍營裡面所有人犧牲了自己的個人主義與慾望,來完成更崇高的理想,所以軍營內也可以算是一種烏托邦,他聽到我這麼一說,才意識到也許自己對反烏托邦的定義或許需要修正。
我想Dystopia(反烏托邦)這個字,原本在英文中並沒有任何與烏托邦相反的意思,但在中文翻譯的過程中加入了「反」,讓大家誤以為反烏托邦就是烏托邦的相反世界,我認為反烏托邦就是人們過度的追求烏托邦,開始扼殺人性的世界觀。
「真正的烏托邦之所以無法誕生,是因為如果不改變人性本身,就無法創造出烏托邦,但一旦改變的人性本身,原本看似完美的烏托邦好像就不那麼完美了。」
~改寫自 芥川龍之介《侏儒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