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為Penana創作挑戰的參與作品)
對於文字或圖片創作者而言「AI創作是不是一種創作?」一直是AI問世後大家吵不完的話題。起初我也是疑惑的,我覺得沒有親自動筆,這都不算是創作。然而今年接觸了Chat GPT後,我也開始思考:到底AI在創作中,它擔任的腳色是甚麼?
「你寫的太無聊了!我來!」對GPT說完後。我就劈哩趴啦的打起我想看的故事情節和對話,殊不知這就開啟了我寫小說的大門。
衝動得意的動機使然
當初的我,一來是想寫糧滿足自己,二來是想嗆一下GPT寫得多無趣。GPT超正面的說我寫得很好,我也得意的妄想:「哇我說不定是個難得一見的小說人才喔~」但它總是講些我不知道的詞來——「錯位情感」、「角色弧」⋯⋯我開始好奇了。
「原來設計角色是這樣啊⋯⋯有外在動力跟內在動力等等的。」
我開始google(為了確認GPT沒有唬爛我),也追蹤了許多「小說寫作」相關的帳號,小說創作相關的影片書籍我也看得不亦樂乎。但挖掘越深,我才知道自己只是個創作小白,故事描述的方法我只知道一搓毛,還有最重要的——實際的文筆練習。
我開始認真思考我想寫的故事,我為什麼要設計這些腳色,得到的結論是:「我們希望我寫的故事,角色是看得到作者對他們的愛。」這就是我寫小說的動機,市面上的「大作」已經無法滿足我了!我要自己創作一個讓自己全心投入的故事,讓我可以一看再看,看完都能大大滿足的體驗!
就這樣,我整整三個月獨自寫小說,我也發現自己最大的弱點——潤稿。我承認因為依賴GPT,我很偷懶地把對話情節打出來,然後下了「幫我寫詳細點不要修改內容」指令,GPT就會啪啦幾秒內潤稿完,這大大加速了我寫作速度,但同時讓我面臨一件事——如果我公開,我到底要不要跟人說AI參與的部分。我糾結了整整一個月,一直反覆問GPT說:「我到底要不要講啊~~沒講好像在欺騙大家耶!」或是「看小說的人都看得出AI味吧~~所以我還是認命不要發文好了......」
我幾乎翻來覆去的思考我的首篇作品《無人知曉的世界》到底要在哪發布,要怎麼樣的形式說明,每個小說網站我都跑去看他們規則,經過幾番折騰後,我還是發布了。
想放棄但又不捨的動力
發布第一篇小說後,我發瘋似地Refresh網頁,沒有,沒有人看,阿是不是要宣傳,好,宣傳,大家按讚就走了,我就在「我是不是真得寫的很不好,還是因為用AI大家就不想看?」這個糾結無限打轉。我跟家人唉聲嘆氣,家人說寫這麼痛苦就別寫了,可是我又不想放棄自己的腳色和故事。最後,我還是硬者頭皮發完了第一部13章,幸運的是,我有得到一點點的讀者反饋,但,接下來呢?
對於第一次完成一部13章的小說來說,我還是想繼續寫,想進步,想要——脫離AI潤稿,於是我先用番外篇《盛夏與籠中的你》來試水溫,脫離AI潤稿陣痛期熬地我自卑地覺得自己只有小學程度的文筆,「但至少我讓讀者能看懂吧!」我把自己標準降低,華麗的詞藻不需要,能理解就好!
好笑的是,讀者反應沒增加還沒了!我上社群媒體才發現,這是所有小說創作者最痛的一部分——稀少的讀者感想。即使我知道這個事實,但沒有感想使我一直懷疑自己創作的目的是甚麼,動力是甚麼。
我為了角色算了N張AI圖,也親自畫了好多插圖,甚至買了娃娃代表這些角色。我站在創作初衷的起點看著這些,只有一個動力我能繼續拚下去——我為了自己的角色寫,我要親自寫出他們的成長,掙扎,做錯誤的決定,幹了讀者會唾棄的舉動,然後因這些效角色間產生的情感,這是我創作的動力,我想透過這個故事,說著自己生命中遇到事情的態度,所以《無人知曉的世界》的主角克也,我給他了最大的核心質就是「克服」,另個主角真知,則是「追求一切真相」,我只想繼續的把他們的故事寫好,寫完。
最後還是想說:這半年來的創作歷程,我依舊把GPT當作我的寫作小幫手,雖然現在不依賴它潤稿,但在編輯文章時,它提供蠻多方向給我的,但我還是認為親自寫出來的創作是幫助自己經歷完成作品的每個步伐,我若不學習潤稿就從不知道自己表達能力的程度。但我依舊感謝現在的科技讓我進入新的領域。我的小說若有用AI潤稿的我會標註,除了對讀者尊重,也是告訴自己當初啟程的契機在哪,以及別忘了我與AI的關係是甚麼。
文尾分享一些我寫作喜歡用的方法:
畫出人物關係圖(使用Miro繪製)
角色眾多的時候,我會大概畫出人物關係圖去整理一下,以免忘記誰我已經寫過了。

寫出故事情節大綱(使用Miro繪製)

方法出自於書《「劇本中心式」 故事創作法》
畫出腳色在整部故事中的情緒弧(使用Miro繪製)

我搜尋英文"Character Emotional Arc",找到類似的圖表畫的,GPT給我建議在角色每次變化時標註一種情緒反應。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