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son Chung
接連一個禮拜高強度寫作,好久沒有這麼勞累的感覺。寫軍事期刊,想要能端得上檯面,需要更大量的戰場數據、智庫報告做佐證。早上完成了第3篇之後,也顧不著腰痛,攤在床上呼呼大睡。

每天清晨,我都會搭上公車,和同學們一起晃到海邊的一座奇異的建築,外觀像大型的日式寺廟,卻被改造成我們的學校。
一樓空氣裡混著墨水味與烤鯛魚燒的甜香,文具與點心並排陳列,好像提醒我們:求學不只是為了知識,還需要小小的慰藉。可是一旦走上通往二樓的木梯,空氣便凝重起來,書本的聲音壓過一切,像是進入另一種修行。

奇怪的是,在這樣的日子裡,我總是不停地在丟失東西。時而是文具袋,時而是鞋子。它們像有意識般,總在下課鐘聲響後消失不見。我只能慌亂奔走,在濕滑的廊道與人群間尋找。
雖然每次,我都還是能把東西找回來,但等到坐下時,早已滿身濕氣,心跳急促,好像整堂課都耗盡了氣力。
寺廟旁的大馬路,雨水順著柏油斜坡流進大排水溝,嘩啦嘩啦地響,像是一首不斷重複的白噪音。那旋律提醒我:這場追尋,也許並不在於「東西是否找得到」,而在於「為何我總是丟失」。
我開始懷疑,這是不是一種課題。
學校是寺廟,課堂是修行,而那些文具與鞋子,不過是象徵著「準備」與「方向」。或許人生就是這樣:永遠在奔命尋找,卻也因此被迫停下,重新檢視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雨仍然下著,寺廟依舊莊嚴。
我忽然明白,真正的課程不在課堂上,而在一次次的失落與找回裡。因為人若從未遺失,就不會知道什麼是值得珍惜;而唯有懂得珍惜,才真正踏出了屬於自己的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