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光盤中一度飆8%,收漲4.42%** 今天記憶體龍頭之一美光(MU)再度衝上版面:花旗把目標價從150上調到175美元,點名資料中心需求強、產能受限推升DRAM/NAND價格,股價盤中一度飆約8%,終場收在157.23美元,上漲4.42%。距離9/23財報只剩不到兩週,市場已先押注「Q1指引大超預期」的反轉劇本;加上通膨與失業申請數據降低利率壓力、聯準會下週降息機率走高,這波科技股的時間差與情緒差,正在快速放大。 **從風險到期待,利率轉折與記憶體週期連動關係** 我第一時間看兩件事:需求是否真強、供給是否真緊。因為記憶體是最典型的景氣循環產業,「漲價」與「估值」常常同時拉扯。這兩天整體美股情緒轉暖,標普與那指續創高點,對我們投資人來說,利率轉折+AI需求共鳴,容易形成追價衝動;但你真正需要的是一把可落地的框架:這波漲勢的底座在哪?回檔要看哪三個訊號?財報前該不該先卡位? **需求供給雙驅,DRAM/NAND漲價與財測變數** - 需求面:AI伺服器拉動記憶體位元需求,美光的高頻寬記憶體(HBM)與資料中心DRAM成為主軸,企業級SSD(eSSD)市占也在提升。花旗直言記憶體上行週期持續,核心來自「資料中心需求優於預期」。摩根士丹利補充,AI將推升NAND在總市場中的占比,預估到2029年AI相關NAND可達全球NAND的34%,為市場多開出約290億美元的TAM,這直接利多美光的eSSD產品組合與價格結構。 - 供給面:同業資本支出在上一輪衰退後更有紀律,先進節點良率爬坡+減產延續,使現貨與合約價同向上修。當供給受限、終端庫存去化完成後,價格彈性提升,毛利率具槓桿。 - 財測與催化:美光已先上修2025財年Q4(9/23將公布)的展望,市場共識約營收112億美元、非GAAP毛利率逾44%、EPS約2.6~2.8美元。花旗的觀點是「Q4差不多到位,但Q1指引有望大超」,主因是DRAM與NAND銷量、定價雙升。若Q1展望拉高,等同將2026財年的EPS路徑往上抬,花旗甚至比共識高出約26%。 - 估值位置:以收盤157.23美元、年初至今漲近80%計,市場已在price-in一段記憶體上行,但記憶體股的關鍵不在單季值,而在「毛利率曲線斜率」。只要價格/位元與產品組合繼續改善,EPS外溢性很強。反之,一旦看到同業加快擴產、價格動能鈍化,估值會先行反應。 - 風險清單:同業擴產與價格競爭(特別是三星、SK海力士)、AI伺服器短線消化不及、地緣政治與出口管制變數、以及美元走勢(影響國際營運與需求)。 策略提示(僅供參考):短線交易者可把9/23財報與Q1指引視為主要催化,量能放大且不破5日線可偏多;中長線投資者可採「分批」與「訊號確認」並行——價格回測季線附近或利空不跌時加碼,把「DRAM/NAND合約價連三月走揚+毛利率續升+庫存天數健康」作為續抱條件。 **歷史對照與數據,AI儲存TAM與毛利曲線** 把這次上行與2016–2018年相比:當年是手機換機與雲端擴張帶動,本輪則多了AI訓練/推論的結構性需求,單機記憶體用量成長更陡,且企業SSD滲透更深。供給端,歷經2023年寒冬後,產業資本紀律提升,導致本輪毛利率回升速度更快,美光先前指引非GAAP毛利率上看44.5%就是明證。政策面,CHIPS補助爭議已釐清,不需股權讓渡,降低了股本稀釋與治理風險,對美光在美擴產與技術升級是實質加分。我的經驗是:當毛利率>40%、價格動能未見拐點、同業資本支出仍保守時,股價往往還有「時間差紅利」。但一旦同業開出明確擴產計畫、價格曲線走平,應主動把部位降風險。 **觀察名單與行動,財報前風險界線與布局策略** 接下來兩週,觀察三個指標:1) DRAM/NAND合約價與現貨價差是否持續收斂;2) 同業資本支出與產能動態(特別是HBM/先進節點);3) 美光Q1指引中的位元增長與均價展望。如果三者同向正面,我傾向「拉回偏多」;若價格動能放緩或同業明確擴產,則採「逢高調節、等待再確認」。
問題丟給你:若9/23美光給出強勢指引、聯準會同時降息,你打算如何在「利多出盡」與「趨勢延續」之間分配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