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199 的產品感覺比 $200 便宜得多?為什麼看到特價牌時,我們會瞬間失去理性?
事實上,價格並不是一個客觀的數字,而是一個心理錨點。人類大腦在判斷「貴唔貴」時,並非進行精確的數學運算,而是利用各種認知捷徑(Cognitive Shortcuts)來省力。
成功的企業深諳此道,他們不只銷售產品,更是在銷售一種價值感知(Perceived Value)。這篇文章將帶你走進神經經濟學的世界,了解如何利用腦科學來設計你的定價策略。一、數字的魔術:魅力定價與左數偏差 (The Left Digit Effect)
這是最常見但同時也最有效的定價策略之一。
核心原理:大腦對數字的「快速掃描」
當大腦看到一個價格時,它會從左到右快速掃描。看到 $19.99 時,大腦的第一反應是「1」開頭,而非「2」開頭。在潛意識中,$19.99 和 $20.00 之間的差距,在心理上比 $19.99 和 $19.98 之間的差距要大得多。
這種現象稱為左數偏差(Left Digit Effect)。它讓大腦在不知不覺中將價格自動向下取整。
定價設計:九字尾結尾 ($9.99, $199)
- 心理效果:感覺價格顯著降低了一個位數,適用於需要營造「平價或優惠」感的商品。
- 應用場景:零售產品、限時折扣、電子書、入門級訂閱服務。
定價設計:整數結尾 ($20.00, $500)
- 心理效果:感覺產品更高級、質量更高,給人一種簡潔、不花巧的專業感。
- 應用場景:奢侈品、高端顧問服務、B2B 企業級軟件。
二、選擇的引導:誘餌效應 (The Decoy Effect)
有時候,一個產品的存在,僅僅是為了讓另一個產品看起來更好。這就是「誘餌效應」的精髓。
核心原理:非理性偏好
誘餌效應是指,當在選項 A 和選項 B 之間難以抉擇時,引入一個明顯不如其中一個選項(B)的選項(誘餌 C),會使選項 B 突然變得極具吸引力,甚至成為「不需思考的最佳選擇 (No-Brainer)」。
經典案例: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
著名經濟學人曾提供三種訂閱方式:
網絡版: $59 (A)
印刷版: $125 (B)
網絡版 + 印刷版: $125 (C)
在沒有選項 (B) 時,大多數人會選擇 $59 的網絡版 (A)。但加入了多餘且定價過高的「印刷版 $125 (B)」作為誘餌後,訂閱「網絡版 + 印刷版 $125 (C)」的選擇率大幅飆升,因為客戶會想:「既然印刷版都要 $125,那麼多送一個網絡版,不就是大賺了嗎?」
應用:設計你的階梯定價
當你設計多個價格方案(Basic、Pro、Premium)時,確保最貴的方案看起來只比中間的方案貴一點點,但提供的功能卻多得多。這個策略會引導客戶從入門級跳到利潤最高的中間方案。
三、支付的痛苦:延遲疼痛與金錢的去物質化
核心原理:支付即痛苦 (The Pain of Paying)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當我們掏錢付帳時,大腦中負責處理疼痛的區域(如腦島,Insula)會被激活。銷售的目標之一,就是想辦法減輕或延遲這種「支付的痛苦」。
定價設計:分期付款
- 心理效果:將一次性高額的支付「痛苦」分散到未來,降低單次支付的壓力感。
- 實戰技巧:將年費 ($1200) 轉換為「每月 $99」。最好將數字進一步拆解為「每天不到 $4」,讓消費感覺微不足道。
定價設計:綁定和預付
- 心理效果:使用禮品卡、會員積分或預付訂金,將未來的支付去物質化。客戶花費時,花的是「積分」而不是「真金白銀」。
- 實戰技巧:星巴克的儲值卡、賭場的籌碼——客戶在消費時,感覺是在花費一個抽象的單位,而非真實的金錢。
定價設計:產品組合定價 (Bundling)
- 心理效果:將多個單品組合在一起,以一個總價出售。這讓客戶難以計算每個單品的真實價格。
- 實戰技巧:客戶只會判斷組合包是否划算,而不會仔細比較每個單品。這樣可以輕鬆地將一些高利潤、低需求的產品捆綁出售。
總結:價格背後的說服力
頂尖的定價策略從來都不僅僅關於成本或利潤率,而是關於大腦如何感知價值。
通過巧妙運用魅力定價來操縱感知、利用誘餌效應來引導選擇,以及透過分期策略來緩解支付的痛苦,企業可以有效地將客戶的注意力從「價格有多貴」轉移到「我能得到多大價值」上。
記住,成功的銷售不是說服客戶產品值得高價,而是設計一個定價框架,讓客戶自己相信這個價格是值得的。
—
準備好嘅話,歡迎 join 埋我哋一齊玩!我係 Kevin,連續創業者,呢個係我嘅創業修行筆記📝。每日我會分享我嘅創業心得同埋挑戰,希望可以同大家一齊行,一齊玩,一齊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