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不僅在產品和服務上競爭,更在消費者心理的理解與應用上較量。行為設計(Behavioral Design)已成為現代企業不可或缺的策略工具,透過深入理解人類決策過程中的認知偏差和心理模式,企業能夠設計出更有吸引力、更能促進行動的產品和服務體驗。
以下是一些經典商業案例,分別運用了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宜家效應(IKEA Effect)和遊戲化(Gamification)等原則:
1. 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的應用
損失規避指的是人們對損失的感受比對等價收益的感受更為強烈。研究表明,損失帶來的痛苦大約是獲得同等價值快樂的兩倍。- 案例:免費試用與訂閱服務
- 應用方式: 許多訂閱服務,特別是SaaS(軟體即服務)公司,提供「免費試用」或「首月免費」的服務,通常要求用戶預先綁定信用卡。
- 行為設計原理: 試用期結束後,用戶對已使用的功能、儲存的數據或建立的習慣產生所有權感(Endowment Effect),而取消訂閱則被視為失去這些已擁有的價值。這種「避免失去」的動機比「為了獲得」而付費的動機更強烈,大幅提高了試用期後的付費轉換率。
 
- 案例:限時優惠與庫存提醒
- 應用方式: 電子商務網站常見的「限時搶購」、「僅剩少量庫存」或「優惠即將結束」的提示。
- 行為設計原理: 這些提示創造了稀缺性(Scarcity)和錯失機會的恐懼(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客戶並非為了「獲得折扣」而購買,而是為了「避免失去」以優惠價購買商品的機會。
 
2. 宜家效應(IKEA Effect)的應用
宜家效應是指消費者對自己投入勞力或精力去創造或組裝的產品,會給予更高的評價和價值。這個名稱源於宜家(IKEA)的自助組裝傢俱模式。
- 案例:宜家(IKEA)的自助組裝模式
- 應用方式: 自助組裝不僅降低了IKEA的製造和運輸成本,還讓顧客在組裝過程中投入時間和精力。
- 行為設計原理: 顧客完成組裝後,對這件傢俱產生更強烈的情感連結和所有權感。即使成品可能不完美,他們也傾向於高估其價值,從而對品牌和產品產生更高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 案例:客製化產品和DIY服務
- 應用方式: 允許顧客參與產品設計,例如客製化運動鞋(Nike By You)、自選配料的沙拉或披薩、或自行設定參數的軟體。
- 行為設計原理: 顧客參與「創造」的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勝任感(Sense of Competence)和成就感,強化了對最終產品的認可和喜愛。
 
3. 遊戲化(Gamification)的應用
遊戲化是將遊戲元素(如積分、徽章、進度條、挑戰、等級)應用到非遊戲情境中,以驅動特定行為。
- 案例:星巴克獎勵計劃(Starbucks Rewards)
- 應用方式: 顧客透過購買累積星星(Stars),達到不同等級(Tiers)以解鎖免費飲品和其他優惠。應用程式中還會不定期推出「Star Dash」等限時挑戰。
- 行為設計原理:
- 積分與進度條: 累積星星利用了進度(Progression)和獎勵(Rewards)的機制,鼓勵顧客重複消費。
- 挑戰與稀缺性: 限時挑戰(例如:「本週內消費三次可獲得額外150顆星」)結合了稀缺性和成就感,有效地在短期內增加顧客光顧頻率。
 
 
- 案例:LinkedIn 個人資料完善度
- 應用方式: 在用戶的個人資料頁面顯示「個人資料完整度」進度條,並提示下一步應填寫的資訊。
- 行為設計原理: 這個進度條利用了人們完成任務(Goal-Completion Effect)的渴望和避免看到「未完成」狀態的心理。這種視覺上的進度顯示是一個強大的推力(Nudge),鼓勵用戶投入更多時間完善個人資料。
 
這些案例展示了企業如何運用對人類心理的深刻理解,設計出更有效的產品、服務和營銷策略。你對哪一種行為設計原理或哪一個產業的案例特別感興趣呢?
—
準備好嘅話,歡迎 join 埋我哋一齊玩!我係 Kevin,連續創業者,呢個係我嘅創業修行筆記📝。每日我會分享我嘅創業心得同埋挑戰,希望可以同大家一齊行,一齊玩,一齊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