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我差點離開德國
老實說,2024年那一年我真的差點打包行李,直接回台灣。站在街頭的我,氣得很想大吼一句:「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工作找不到、社會氛圍趨向不友善,一度讓我覺得——也許我真的不屬於這裡了。
但現在,我還在這裡。留下來的理由,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我想跟你們分享這段過程,也許你也在一樣的十字路口,也或許你還在觀望著是不是要來德國試試看。
吸力與拉力的矛盾: 高等教育要你來,產業界要你走
當時的環境在上一篇也提過了,這幾年的德國社會整體風氣改變了不少。其實,整個歐洲的風氣都趨向於保守,保護所謂的"自己人"。站在一個對人類學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小小有接觸的我的角度來講,可理解,而且我覺得這是一個社會整體反思的機會,至於反思之後的德國會走上哪一條路,我還在觀望,但我是持著樂觀的態度的。先從我自己的角度說起,我受著德國的高等教育,雖然我也有繳學期費用(再次強調蛤,這不是學費),但我明白我之所以能夠享受德國高等教育的資源也是來自德國的納稅人繳稅給與的福利。既然是這樣,學校與研究機構這麼優惠的讀書方案,認真的培養人才,不就是希望我們畢業後能夠留在德國(當社畜來)成為納稅人嗎?
但德國的高等教育一方面吸引許多外國學生,但另一方面業界卻出現了趨於保守的風氣,甚至有「不說德文就不能工作」的條件。因為這個語言的隔閡,讓德國人覺得我們外國人不願意融入社會。這樣的矛盾,讓我覺得德國人真是田僑仔,花祖先建造的基業,讓我們外國人享受,最後還要把我們趕離開。當時,覺得自己一身武功,毫無用武之地,心裡的憤慨覺得那就我走啊!反正你們不需要我!
高等教育的美好,仍值得被看見
在德國讀過碩士跟博士的我,我可以很大力的推薦學生來這裡求學。因為上課的型態跟台灣的高教體系是不一樣的。我很喜歡參加seminar,因為不是只有老師教,學生也要把自己所學給丟出來討論。我也非常喜歡評量的方式不是只有考試一途,學生可以自己設定有興趣的project來做研究。我在德國學到最有用的學習方式就是"get your hands dirty"。在這裡所學,不再只是紙上談兵,理論優先,而是一種學習-應證的loop。不論是自己拿出所學教人也好,設定project做研究也好,對於我這種讀書型態的人來說,算是高效率的學習方式。
一個正在轉型的國家
我能體會到學校與研究機構對於人才的培養的認真。德國納稅人繳交的錢,給予這些高等教育機構培養研究人材以外,也鼓勵研究人員將研究成果應用在業界。台灣也有所謂的產學結合,德國在這方面的推廣也是非常努力的。
學校與研究機構會邀請校友回來做知識分享。我這個讀完博士不走研究路線的"特立獨行" case,就被邀請演講。在這些演講當中,我讓學生們很清晰的認知到,高等教育的滿員情況,讀完書之後勢必是要往產業界發展的,而他們所具備的soft skills正是被業界所看重的技能。
許多研究機構與大學紛紛設立輔導的program,目的就是希望德國能從是"工業大國"的思維轉向"創新"與"永續"。因為各州的支持與funding逐漸增多,在這樣的氣氛之下,很多人勇於嘗試新創,勇於構想不一樣的business idea,所以我感受到的是一個努力轉型的氛圍。
轉型是痛苦的。失業率上升、保守主義抬頭、語言成為排外工具……我們這些外國人,尤其明顯感受到那種「社會正在過濾我們」的感覺。但這樣的時刻,也往往是「機會」的開端。而我生活在這裡,也因此調整我的思考方向,走上創業的道路。
留下來吧!為著那些美好的小事情
一開始,我覺得自己是被迫留下來的。孩子受德國的教育很不錯,為了他,我想辦法留下來吧!但其實,生活上的美好小事,也很值得我留下!
我記得當時來到德國報到大學,我拖著一個大行李,身上東掛西掛了不少東西,一路沒吃什麼東西,只喝了一些水,很疲憊又很緊張的搭區間車時,有一個老太太跟我交談,問我要去哪裡。發現我也是要到圖賓根時,她也很親切的說了她是在同一個地方下車。下車後,甚至帶我找到要去學校的公車,然後一個大力,啪的一聲把我的超大行李箱提到公車上去。這是我第一個感受到的善意。
當時要搬離圖賓根時,我忘記要提前三個月跟房東說不續租,房東也很親切的告訴我沒關係。甚至跟我說,我讀完博士班之後回圖賓根,因為他覺得我是一個很棒的房客,幫我寫的租房推薦信也是滿滿的好評。
在德國,我認識了很多很棒的朋友,大家都充滿理想與抱負。有需要幫忙時也很熱心,甚至在我找工作時,不停的發消息給我,推薦我去應徵。
在耶拿的博士班工作期間,我能夠接觸到學識淵博的研究者。那些早晨的咖啡與討論,下午的短暫休息,都是我們做研究時的心靈養料。讀博士班勢必一定會遇到一些傷心傷肝傷腎的鳥事,但有了這些研究夥伴的支持,我還是撐過了。
低潮,一直持續到2025年的pop up store。在這個兩星期裡,我收到了很多溫暖的回應,我的business idea收到了很棒的回響,也很多人認真地提供我建議。路人不介意我破爛的德文,非常有耐心的聽我說話。
在後來的創業的路上,我收到的回饋都是"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你",這個問句,對我這個在異地打拼的外國人來說,真的很感動。謝謝你們問我這個問句,雖然我自己還在摸索當中,要怎麼呈現這個產品,要怎麼讓它實體化,所以多數的時候我都只能回謝謝,讓我再想想。這些創業者可能不懂他們的這些問句,都是很珍貴的支持,我默默的在心裡收藏起來了,感謝你們的溫暖。
我沒辦法書寫下來太多,因為很小很瑣碎,但是對我而言都是很珍貴的資產。我得到了很多的善意,經歷了很多美好的事情,因為這些不識貨的公司而離開實在非常的不值得。
總之,我之所以留下,不只是因為理性盤算,而是因為這裡有太多讓我感動的小事。我來的時候是幾個行李箱,現在我有家庭、有支持我夢想的伴侶、認識願意給予支持與回饋的創業家們。這樣的人生,很美。
如果你也在思考是否該來德國、該不該留下,不妨看看這些美好的小事,也看看這個轉型中的國家是否也有你的角色。
我所看到的機會
我爸媽一直告訴我,危機就是轉機,我的人生走到現在也算是一再的映證這句話。回顧我的過去,低潮都是引導我走往不同的道路。我抱持著同樣的態度,看著現在的德國。我不否認德國目前有很多問題,甚至有人直接說「德國已經完了」。但我選擇相信:正因為它破碎,所以它有機會變得不一樣,大破大立何嘗不是個解方?如果你是想帶來改變的人,這裡或許就是你該來的地方。
轉型中的區塊,就代表著更多的機會。它正在開啟新的可能性。德國需要的不再只是技術工人(當然現在還很需要啦,拜託多來幾個水電師傅好不好!),還需要有想法、有創意、有不同文化視角的參與者。
如果你準備好了,這裡或許不再只是「留不留得下來」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幫它變得更好。所以我還在這裡,希望透過我的分享,邀請你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