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生活、責任與角色,卻還是會因為一句「你這樣你媽會難過」而動搖了原本堅定的決定,彷彿只要讓父母不開心,就代表自己哪裡做錯了、很不孝。
你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嗎?這一篇文章告訴你,你不是唯一會這樣的人。這種情緒拉扯、把父母的情緒放在自己的選擇之前,其實是長年累積下來的「情緒責任感」,一種內化的壓力。現在就跟各位分享三個觀點,也許能幫你釐清那些說不出口的矛盾。
觀點一:你不是不想和父母溝通,而是你曾經嘗試過太多次了
很多人會很不負責任地說:「你可以跟爸媽好好講啊,他們會理解的。」
但只有你知道,那些「好好講」的次數早已數不清。
你確實曾經坦白表達自己的想法,卻被打斷、被否定;
你也曾經努力解釋,但換來的只有批評或沉默,然後下一次又回到原點。
日子久了,你開始選擇沉默、報喜不報憂、甚至故意讓自己看起來沒那麼辛苦,不是因為你在刻意疏遠父母,而是你太清楚他們不會真正把你說的話聽進去。 你不是不願意溝通,而是你累了。你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教訓、被教育怎麼做人。
觀點二:我們這一代,正學著從「被孝順的勒索」中找回界線
「你怎麼可以這樣跟你爸媽講話?」
「你這樣做,你媽一定很傷心。」
「再怎樣他們也是你爸媽,你不該這麼不孝。」
這些話在很多家庭裡都不陌生。
孝順,本該是一種出於自願、一種愛的行為,但在許多情境中,孝順卻變成讓孩子壓抑自己的理由。
當我們只是表達不同的想法、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就被貼上「不孝順」的標籤,那已不再是「愛的提醒」,更多是情緒的操控、行為的勒索。
作為這一代的成年子女,我們正面對一個艱難的功課:
在尊重與坦誠之間,學會如何畫出界線。這不只是對父母的態度調整,更是對自己的身心負責。

觀點三:那個怕爸媽不開心的你,其實不是現在的你
很多人其實沒察覺到,那些下意識的順從,往往來自過去的記憶,而不是現在的自己。
小時候的你,也許只要看見爸媽臉色一沉、語氣一變,就會立刻收斂情緒、乖乖聽話。因為那時的你知道,唯一能讓自己不被遺棄的方式,就是配合父母。
即便我們現在已經長大成人,那個「小小的你」仍然住在心裡,也住進了身體肌肉裡。
你害怕衝突,害怕自己說了不對的話,就會被父母討厭;
你害怕讓他們傷心,就像當年害怕失去家的安全感一樣。
但現在的你,已經不需要用壓抑自我來換取愛。真正的成熟,不是完全對立或反抗父母,也不是一味地討好、委屈自己。而是能夠帶著理解的心態,看見那個害怕衝突的小孩,然後選擇站在自己這一邊。
成年後的孝順不該是單向的承擔,而是彼此尊重下的照顧與體諒。當你願意承認自己的疲憊、看見內心的掙扎,你也正在為自己開出一條健康的道路,在愛與責任之間,找回屬於你自己的位置。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感受到一些共鳴,歡迎追蹤我的主頁,我會持續分享關於情緒的自我照顧、家庭關係與內在轉化的文章,陪你一起練習,把心裡的話,慢慢說出來。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