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過30了,做事還要顧媽媽開不開心?你也許不知的3大心理機制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明明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生活、責任與角色,卻還是會因為一句「你這樣你媽會難過」而動搖了原本堅定的決定,彷彿只要讓父母不開心,就代表自己哪裡做錯了、很不孝。

你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嗎?這一篇文章告訴你,你不是唯一會這樣的人。這種情緒拉扯、把父母的情緒放在自己的選擇之前,其實是長年累積下來的「情緒責任感」,一種內化的壓力。

現在就跟各位分享三個觀點,也許能幫你釐清那些說不出口的矛盾。




觀點一:你不是不想和父母溝通,而是你曾經嘗試過太多次了

很多人會很不負責任地說:「你可以跟爸媽好好講啊,他們會理解的。」

但只有你知道,那些「好好講」的次數早已數不清。

你確實曾經坦白表達自己的想法,卻被打斷、被否定;

你也曾經努力解釋,但換來的只有批評或沉默,然後下一次又回到原點。

日子久了,你開始選擇沉默、報喜不報憂、甚至故意讓自己看起來沒那麼辛苦,不是因為你在刻意疏遠父母,而是你太清楚他們不會真正把你說的話聽進去。 你不是不願意溝通,而是你累了。你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教訓、被教育怎麼做人。




觀點二:我們這一代,正學著從「被孝順的勒索」中找回界線

「你怎麼可以這樣跟你爸媽講話?」

「你這樣做,你媽一定很傷心。」

「再怎樣他們也是你爸媽,你不該這麼不孝。」

這些話在很多家庭裡都不陌生。

孝順,本該是一種出於自願、一種愛的行為,但在許多情境中,孝順卻變成讓孩子壓抑自己的理由

當我們只是表達不同的想法、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就被貼上「不孝順」的標籤,那已不再是「愛的提醒」,更多是情緒的操控、行為的勒索。

作為這一代的成年子女,我們正面對一個艱難的功課:

在尊重與坦誠之間,學會如何畫出界線。這不只是對父母的態度調整,更是對自己的身心負責。
raw-image


觀點三:那個怕爸媽不開心的你,其實不是現在的你

很多人其實沒察覺到,那些下意識的順從,往往來自過去的記憶,而不是現在的自己。

小時候的你,也許只要看見爸媽臉色一沉、語氣一變,就會立刻收斂情緒、乖乖聽話。因為那時的你知道,唯一能讓自己不被遺棄的方式,就是配合父母

即便我們現在已經長大成人,那個「小小的你」仍然住在心裡,也住進了身體肌肉裡。

你害怕衝突,害怕自己說了不對的話,就會被父母討厭;

你害怕讓他們傷心,就像當年害怕失去家的安全感一樣。

但現在的你,已經不需要用壓抑自我來換取愛。真正的成熟,不是完全對立或反抗父母,也不是一味地討好、委屈自己。而是能夠帶著理解的心態,看見那個害怕衝突的小孩,然後選擇站在自己這一邊




成年後的孝順不該是單向的承擔,而是彼此尊重下的照顧與體諒。當你願意承認自己的疲憊、看見內心的掙扎,你也正在為自己開出一條健康的道路,在愛與責任之間,找回屬於你自己的位置。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感受到一些共鳴,歡迎追蹤我的主頁,我會持續分享關於情緒的自我照顧、家庭關係與內在轉化的文章,陪你一起練習,把心裡的話,慢慢說出來。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ernice的沙龍
1會員
40內容數
探索情緒背後的渴望,修復關係中的傷痕。 這裡分享個人成長觀點、心理練習與關係修復的方法,給正在尋找內在力量的你。
Berni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4
你以為自己早就釋懷的事,為什麼在某些時候情緒還是會突然湧上來? 這篇文章帶你看見那些「過了就好」的情緒,其實從沒真的過去,也給出3️⃣個具體步驟,幫助你重新理解、照顧自己內在的真實需要。
Thumbnail
2025/10/24
你以為自己早就釋懷的事,為什麼在某些時候情緒還是會突然湧上來? 這篇文章帶你看見那些「過了就好」的情緒,其實從沒真的過去,也給出3️⃣個具體步驟,幫助你重新理解、照顧自己內在的真實需要。
Thumbnail
2025/10/22
「做自己」不是任性而為,也不是一股傻勁地堅強撐著,而是能誠實面對自己的真實處境與內在聲音。 這篇文章分享3️⃣個關鍵行動:放下過度完美的理想角色、停止無止盡的自責與比較、勇敢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是中年後真正活出自己的開始。
Thumbnail
2025/10/22
「做自己」不是任性而為,也不是一股傻勁地堅強撐著,而是能誠實面對自己的真實處境與內在聲音。 這篇文章分享3️⃣個關鍵行動:放下過度完美的理想角色、停止無止盡的自責與比較、勇敢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是中年後真正活出自己的開始。
Thumbnail
2025/10/20
當孩子總是唱反調,不代表他叛逆或你教不好,而是正在努力長出「自己的樣子」。 本篇從3️⃣個角度解讀孩子背後的心理訊號,帶你走進他的內在世界,放下控制,打開溝通。適合正面對親子拉扯與青春期難題的你閱讀。
Thumbnail
2025/10/20
當孩子總是唱反調,不代表他叛逆或你教不好,而是正在努力長出「自己的樣子」。 本篇從3️⃣個角度解讀孩子背後的心理訊號,帶你走進他的內在世界,放下控制,打開溝通。適合正面對親子拉扯與青春期難題的你閱讀。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