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一件讓你難過的事已經過去了,表面上你不再提、不再想,也不想再翻出來講。甚至你可能會對別人說:
「我沒事了,早就放下了。」但只要有人在不經意間重提這段經歷,或者你在生活中再次遇到類似的場景時,那股情緒仍然會突然湧上來,有時甚至強烈到連你自己都嚇了一跳。
其實,那些我們以為「過了就好」的感受,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我們。它們只是暫時沉到意識的底層,靜靜等待著,等我們有力氣、有空間,願意再回過頭來看看它們。
今天想跟你談談:為什麼那些我們以為已經過去的情緒,會在不經意間,一次又一次地悄悄回來找我們。
「過了就好」很多時候其實是一種逃避
很多人對自己說:「算了,不想再想了。」以為這就是釋懷。其實更多時候,那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也可以說,是一種情緒的壓抑。
我們不是真的放下了,而是覺得現在沒空傷心、沒餘力面對,或是身邊沒有人可以理解與支持自己去處理這些情緒。於是,我們選擇把它們先擱在一邊。
但情緒不像垃圾,丟了就沒了。它們會變成一根藏在身體或記憶深處的刺。每當遇到類似的場景或語氣,這根刺就會再次被碰觸,讓你以為是自己太敏感、反應太大。這正正就是那份還沒被照顧過的情緒,又痛了一次。
現在的情緒反應,常常是過去傷口的回聲
有時你以為的他人惹怒你,或讓你感到委屈。但如果你願意停下來往內在探索,便有機會發現:
這其實不是第一次了。你早就有過類似的經驗與感受,而這些經驗與感受往往源自成年之前。
這些被壓抑的過往經驗,不會因為我們不去提起就自動消失。反而會在日後一次又一次的相似情境中,以強烈的情緒反應提醒我們:「我還在這裡,你什麼時候才願意正視我?」

重複出現的情緒,是你可以開始靠近自己的機會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某些情境裡反覆感到委屈、憤怒、羞愧或無力,不一定是你太情緒化了。相反地,那其實是內在正在輕聲地提醒你:有些東西還沒被真正理解和照顧。
第一步,是練習接納自己會有情緒這件事。
許多人在情緒出現時,第一時間不是理解,而是自責:
「我是不是太小題大作了?」
「我怎麼又這樣?」
但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它只是你對生活的真實反應。你可以試著對自己說:「我現在有情緒,沒關係,這是很自然的。」
先讓情緒被允許存在,是邁向理解自己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找出這份情緒背後,你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每一個讓你反覆感到卡住的情緒,其實背後都藏著一個沒被滿足的需要。 例如:
當你因為被忽略而感到生氣,那可能是你渴望被看見與被重視;
當你因為對方遲到而委屈,或許你其實在意的是「我對你來說重不重要」。
試著問問自己:
「這份情緒,背後希望我能為自己看見什麼渴望?」
第三步,是練習把照顧這個渴望,變成自己的責任。
我們常常不自覺把情緒的出口指向他人,期待別人來理解我、改變我、回應我。但一段穩定的內在關係,是從你願意為自己的渴望負責開始。
例如:如果你渴望被重視,那麼你可以從重視自己每天的感受、需求、休息與選擇開始做起。這不是要你放棄與他人的連結,而是先穩穩地陪伴好自己,再去建立更成熟的關係。
這三個步驟不會讓你立刻變得情緒穩定、刀槍不入。但它們會讓你逐漸建立一種信任感——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理解自己、也能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的人。
我們以為「過了就好」的情緒,從來不是問題的終點。 它們更像是認識自己的起點,讓我們有機會去理解那個還沒被看見的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我的主頁,我會不定期分享更多關於情緒、自我覺察與內在成長的內容,期待陪你一起,走在理解自己的路上。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