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正從「輸入命令」邁向「自動行動」的新階段。 Google 推出能直接操作電腦的 Gemini 2.5 Computer Use,讓 AI 成為真正的「數位助理」; 食藥署公布智慧醫材成果,28 件國產 AI 醫材成功上市,展現科技與醫療結合的台灣實力; 同時,a16z 公布的《AI 支出報告》揭示投資熱點正轉向「萬用助理」與「自動編碼」領域。 AI 的世界,正在從指令走向「執行」,從創意走向「實現」。
影片版
🔹 Google推Gemini 2.5 Computer Use

🔍 知識補充
.Computer Use 技術讓 AI 能與圖形介面互動,補足「無API」場景的自動化缺口。
.透過螢幕理解(screen understanding)與操作模擬,AI 可自主學習如何完成任務。 .安全層設計採「行動分級機制」,高風險動作需人工同意。
.此技術被視為邁向「自主代理(autonomous agent)」的重要里程碑。
💬 生活化說法 就像請助理幫你打開電郵、下載報表、上傳文件,AI 以後都能自己搞定。
🏭 產業鏈角度 這項技術將重新定義 RPA(機器流程自動化)市場。從企業ERP到個人電腦操作, AI 可成為新一代「通用自動化代理」。軟體測試、客服、數據處理等行業將首波受益。
💰 投資角度 AI自主代理將推升雲端、API與自動化產業鏈估值。相關公司如UiPath、Zapier、Notion、以及Google雲端服務皆具潛在成長動能。
🔹 食藥署推智慧醫材成果亮眼

28件國產AI醫材成功上市 食藥署公布智慧醫材專案成果,自2021年以來已核准202張AI醫材許可證, 協助28件國產AI醫材上市,其中20件進軍海外。 應用範圍涵蓋腦瘤、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肺癌篩檢等疾病偵測。 食藥署並宣布成立「醫創共榮聯盟」,整合衛福部、健保署及CDE等單位, 加速AI醫療驗證與臨床導入。
🔍 知識補充
.AI醫材需通過嚴格的安全性與準確度審查,強調「可解釋AI(Explainable AI)」。
.台灣的AI醫材集中於影像輔助診斷與早期偵測領域。
.跨部會聯盟有助建立資料共享與臨床試驗平台,縮短產品導入期。
.智慧醫療已成全球競爭重點,美、日、韓皆推AI醫療法規加速方案。
💬 生活化說法 AI醫材就像醫生的第二雙眼,能幫忙看見人眼忽略的病灶。
🏭 產業鏈角度 台灣AI醫療供應鏈已逐步成形: 上游晶片與影像辨識模型 → 中游醫材廠商 → 下游臨床與健保應用, 形成「醫療 × AI × 政策」的協作鏈。
💰 投資角度 AI醫療產業具長期潛力,醫材開發商如智擎醫電、睿生光電、Lunit等皆受市場矚目。 未來結合健保數據與AI分析的精準醫療平台將成新投資主題。
🔹 a16z公布《AI支出報告》:新創最愛投資「萬用助理」與「自動編碼」工具 創投巨頭

a16z 與金融科技公司 Mercury 公布首份《AI支出報告》, 分析超過 20 萬家新創的支出資料。結果顯示: 最受歡迎的支出對象為通用型AI平台 OpenAI 與 Anthropic; 其次是自動編碼工具 Replit、Cursor; 而設計與創意工具如 Canva、ElevenLabs、Midjourney 也名列前茅。 報告指出,AI 正從輔助工具轉為企業營運的主力架構,模糊了個人與企業的邊界。
🔍 知識補充
.AI SaaS 工具正成為新創的基礎設施,支出占比逐年上升。
.通用AI(General AI)如OpenAI已成企業生產力平台的核心。
.「vibe coding」強調自然語言生成程式碼與互動式開發。
.創意AI工具則反映內容生產的商業化與分工趨勢。
💬 生活化說法 簡單說,新創公司花最多錢的方式已所有改變,並已逐漸往AI的領域發展。
🏭 產業鏈角度 AI基礎設施(雲端GPU、模型API)、創意工具與自動編碼平台 正在形成「AI生產力生態系」。未來的軟體公司,將以AI為中樞再開發應用層。
💰 投資角度 投資熱點從硬體晶片轉向AI SaaS層。 可留意Replit、Anthropic、Perplexity等新創與雲端供應商AWS、Google Cloud的合作動態。
💡 我們的觀察
Gemini 2.5 讓 AI 開始「使用電腦」, 智慧醫材讓 AI 進入「人體醫療」, a16z 報告揭示 AI 已融入「商業決策」。 AI 的進化不再只是算法競賽,而是滲透整個社會結構。 從病床到螢幕、從創業到監管, AI 正在改寫人類的工作節奏與信任邏輯。 未來十年, 會操作、會修復、會決策的 AI, 將成為新文明的基礎層。
歡迎訂閱我們,掌握最新AI資訊^^也歡迎與我們進行更多合作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