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播出之台劇《親密之海 Islanders》由呂吉緣與蔡柏璋兩位導演共同執導,故事改編自台灣作家胡晴舫的小說《群島》,原作榮獲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的「小說獎」。這齣劇作以成人世界中模糊、多重且交疊的親密關係為主軸,探討網路如何改變了人與他人、世界連結的方式;而在虛擬與現實空間交錯中,青世代與壯世代高舉「台灣」的旌旗,從經濟資本、兩岸政治、國族認同到個人性史一路廝殺、引爆,將敵方獻祭「臉書」。
原著名為《群島》,作者於後記說明取自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名句「無人是孤島( No man is an island)」,看似孤立於海面的島嶼其實在皆相連於一個板塊。而劇集《親密之海Islanders》以海的角度切入,呈現人與人關係錯綜複雜,處於時而親密時而疏離的流動狀態,面對之,就如同面對未知的海,我們終究是了解甚少。

《親密之海》劇照
劇中,文創產業集團董事長李憲宏因助理瓊瓊,而結識了留美的年輕攝影師兼策展藝術家林莉蓮。李憲宏被莉蓮不拘泥於輩份、名望差距,將他視為普通男人對待的那種自信氣質所吸引,深深迷戀上她,因此打破自己不用社交媒體的原則,為了追蹤莉蓮註冊臉書。夾帶著原本的名氣和社會地位,李憲宏的私生活一旦開始在公領域展演,則覆水難收。
為了走進莉蓮的生活,李憲宏唐突闖入莉蓮、瓊瓊與其他大學好友的聚會。聚會中,能言善辯人稱「戰斧」的男子高聲質問李憲宏怎麼看他們那個世代的老人佔盡社會資源,剝削、擠壓年輕人的生存空間,李憲宏怒而反擊,說「戰斧」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整天只追求小確幸、不努力爭取,一把年紀還在讀研究所,一無所成是自找的。這段談話被全程側錄公布在網路上,拉開李憲宏作為「老人」代表,成為世代壓迫戰場兼戰將的序幕。這樣的網路攻擊換作昔日,於李憲宏根本不痛不癢,但因為加入了「臉書」,等於坐在搖滾區看自己被群眾分食,李憲宏開始在網路上筆戰,開始在意這些網路聲量,以及他過去根本不在乎的「年輕人的聲音」。
一切恰逢李憲宏公司要在上海擴點的時刻,本土公司為了大陸市場要做政治表態本就容易引發台灣人群情激憤,青島東路的學生運動更催化了這種國族認同的情感,凸顯兩代人,或說兩個階層的人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而李憲宏一面到學運現場聲援,一面又在對岸發表「我是中國人」的發言,一來一回下,兩面不討好,更惹年輕人反感。而在這些過程中,嗜血的網民與媒體加入論戰,李憲宏的情史被翻出來,多段親密關係成為群眾茶餘飯後的談資,聲名盡毀。

《親密之海》劇照
小說《群島》中莉蓮住在頂樓加蓋,生活空間擁擠、偪仄,連冷氣都沒有,因而李憲宏對莉蓮的迷戀不僅僅是因為她的年輕貌美,她面對世界的自信或挑釁態度,也是在她身上汲取一些所謂的「生活感」。富裕而誰受尊敬的生活讓李憲宏厭倦、作嘔、缺乏刺激,因此莉蓮的頂樓加蓋越簡陋就越能提供他快感,彷彿到動物園或貧民窟體驗生活的心態。相較於原著小說,劇集《親密之海 Islanders》中莉蓮的租屋處雖不及李憲宏的豪宅奢糜,但仍是一個人獨住在頗為寬廣、舒適的家庭式房型,有露台可擺桌椅,聊有閒情逸致的一個空間,離多數觀眾經歷到的「在台北租屋、打拼」的形象相當遠,這弱化李憲宏和莉蓮之間的經濟差距,強化社會地位下的權力關係與衍生的吸引力,少了原作中對這段親密愛戀中各取所需的,較為殘酷、寫實的詮釋。
雖然故事走勢以李憲宏與他的親密關係為主,但莉蓮身邊的幾段親密關係仍是導演著墨許多之處。莉蓮大學時迷戀學長世傑,無奈世傑有著四海為家的漂泊性子,後來便與另一位艾菲學姊陷入熱戀。莉蓮的心裡一直住著這兩個人,世傑就像他的白月光,艾菲則是她深愛過又狠狠傷害了她的初戀,他們與李憲宏永遠不同。關於艾菲,小說與劇集中的描述都少,不同處在於劇集中增加了她劈腿莉蓮的設定,讓莉蓮有一個心碎到徹悟的轉捩點,增加角色的人格厚度。而關於世傑,影劇導演們為他的形象,以及他與莉蓮的關係做了一個有趣的轉向。

《親密之海》劇照
她與王世傑不怎麼說話,只有體液、少許呻吟,大量肢體纏繞。她卻感覺他懂得她,完全能掌握她,因為她已經統統將自己交了出去,她既從嶙峋沿岸變成了平坦沙灘,根本毫不設防,全部一覽無遺。
小說裡這樣定義莉蓮對世傑的感覺,與以文化資本為自己累積性魅力的李憲宏相較,莉蓮與世傑的關係扣除符號與語言,是純然身體的,在時間與空間上都完全私密,不帶有半點展演的意圖。這樣的關係太純淨,最為對比,將其他段「世俗」關係裡各自帶有的雜質變得不證自明。用絕對的激情表絕對的純粹,這樣衝突又合理的特質並置在一段關係中,用文字表示是成立的,反之,放到影像上,可能容易因「性」容易刺激觀者感官的特質而失焦。我想,這有可能是導演將「性」從莉蓮和世傑的關係中抽掉的緣故。

《親密之海》劇照
同樣為了對比其他段關係,表現莉蓮與世傑的純粹,劇集《親密之海 Islanders》中將兩人的關係變得更加柏拉圖,成為一種精神性的羈絆,彷彿萬頭攢動的街市中,兩個互相感應、互憐互愛的孤寂靈魂。此外,劇中增加世傑為了保護船員而被船長槍擊、施暴、性侵的橋段,也用曖昧的鏡頭語言描繪了世傑和船員、醫生和阿榮的關係。世傑一角被「去性」,挑戰了大眾對友愛、情愛壁壘分明的僵固想像,而世傑生命中這些緣淺情深的關係,也給予了我們一些空間去思考:人生死無常,存在與關係還能有什麼更深的意義。
除了上述一些人物設定上的不同,從《群島》到《親密之海 Islanders》,還能看到更多導演和製作團隊在改編上的巧思,包括增加主播洪麗方與李憲宏過去的情愛糾葛,以及讓作為故事主述者的阿榮(李憲宏助理),有更多情節和篇幅。然而,有些改編上的呈現卻略顯可惜,如最後一集裡,陪李憲宏打拼多年卻始終沒有名分的小三沈曉雯驟然離世,收束了李憲宏高潮迭起的感情線。這個結尾在原著小說中交代完整,曉雯是因不堪被網暴而跳樓身亡,但劇集中卻以葬禮畫面淺淺帶過,沒有處理曉雯的死因和過程,給觀眾留下滿頭問號,也讓結尾顯得倉促、突兀。
最後,從文學改編影視的整體手法來看,雖然在劇中安插充滿文學性的獨白作為劇情註解,與原著風格是相合的,但對只觀看劇集的觀眾來說可能略顯粗糙和突兀。影像的敘事特性畢竟與文字不同,小說中綿密的語言可以讓讀者全面進入角色狀態,斷續、鏗鏘、散佈在影像中的語句卻容易散逸、忽略,造成觀影感受被截斷,文字也失去原本的重量。
《親密之海 Islanders》的中文劇名與英文劇名相互對照,我們生活在島上,四周環海是困局也是無盡的可能性。整齣劇以這樣一段話作結:「一個丹麥的女詩人說,世界上有治癒能力的水都是鹹的,汗水、淚水與海水;世傑說,我們身為島民,大部分的人卻選擇面對陸地、背對海洋,實在是非常可惜,因為我們失去了一個擁抱更遠大世界的機會。」以海/島作為喻依,喻體在劇中不斷變換,小至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親密關係,大至整個台灣在暗潮洶湧的國際局勢中的政治現況,我們以自體為中心,向外連結和感知世界的方式與昔日已然不同,為困與否,皆在一念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