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開始,你必須研究殘局。你不想成為第一個行動的人,你想成為最後一個站著的人。」這是 Peter Thiel 最喜歡的古巴西洋棋大師 José Raúl Capablanca 所說的。
在《從零到一》中,Thiel 也引用了這段話來說明後發優勢的重要性。這也能呼應他在商業、投資中的哲學,真正的勝負往往不在開局的華麗,而在對於結局的謀劃。
時間倒回 2007 年 12 月 19 日,一個看似平凡的週三晚上,Thiel 看到了一篇關於他的文章。
那是科技八卦網站 Gawker 旗下 Valleywag 的一篇報導,標題直白地寫著:「Peter Thiel is totally gay, people」。
不到 400 字的文章,字字見血。它不只揭露了 Thiel 的性取向,Gawker 老闆甚至暗示他不願公開出櫃是因為心理問題。
對當時的 Thiel 來說,這不僅是侵犯個人隱私,更是一場關於權力、秘密與尊嚴的戰爭即將開始。
在那個時刻,沒有人知道,這篇文章將引發一場長達十年的陰謀,最終導致八卦媒體帝國 Gawker 的徹底崩塌。
這期是個新嘗試,它會是一系列的文章,一共有三篇、持續三週。
在這期內容會有:
- 《Conspiracy》這本書在談什麼?
- 十年陰謀的起點: 一篇文章、一則留言引發的衝突
- Gawker Media 究竟是什麼?背後編輯原則?
- 從沒人能贏到決定讓 Gawker 徹底消失
- 一場十年陰謀開始:組建秘密軍團🔒
- 策劃階段落幕、這場行動才剛開始🔒
- 結語:不舒服的道德靈魂拷問🔒
- 後記:缺席幽靈的秘密🔒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 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Conspiracy》這本書在談什麼?
「他曾經花了十年搞垮一家媒體集團 Gawker,」過去陸續都有在其他介紹 Peter Thiel 的書或內容,看到這段話。然後通常就快速瞄過,沒有去深挖背後的故事。
直到之前研究 Founders Fund 發現了《Conspiracy》這本書。裡面深刻地描述了 Peter Thiel 如何花十年時間等待、策劃,最終搞垮一家八卦媒體帝國 Gawker 的。
岔題說個有趣的事,這本書的作者是 Ryan Holiday。他寫過非常多關於斯多葛哲學的書,我也看了好幾本。但在 2016 年,他收到 Thiel 的邀請,寫了一本關於億萬富翁的十年陰謀主題的書。
看到主題和作者,還是會有點對不上的反差感。不得不說,Holiday 的敘事功力非常厲害,這陣子都在看這本書,非常好看,一切都太戲劇化了。
如果說 Peter Thiel 是缺席的幽靈,雖然不出現在檯面上,但所有現在在科技產業活躍的人都和他有關。最經典的案例是川普宴請許多科技產業領域的執行長,之中有許多人都和 Thiel 有關。
比如說,Figma 執行長 Dylan Field 是 Thiel Fellowship 得主,Scale AI 是 Founders Fund 投資的、David Sacks 在白宮加密貨幣沙皇之外,也是 Thiel 在 Paypal 時期的二把手,Meta 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OpenAI 也是 Thiel 有參與早期投資,Palantir 也是 Thiel 所創立的公司。
這本《Conspiracy》可以看見他這種缺席,卻在暗中掌控一切的能力,是如何煉成的。我認為這是一本可以非常深入走進 Peter Thiel,這個人究竟在想什麼的書。
如果說《從零到一》是一本人人讚賞的創業書,可以突顯 Peter Thiel 如何思考新創和商業的能力。但《Conspiracy》揭露了更多隱藏在冰山之下的故事,他比所有人想像得都還要複雜、能夠為了更大的目標花上數年等待和策劃。
在《Conspiracy》這本書中,Ryan Holiday 採用了馬基維利(Machiavelli)的理論框架來分析 Thiel 對 Gawker 的復仇。馬基維利在他的著作《論李維》(這也是 Thiel 最喜歡的書)中,討論過陰謀的三個階段:
- 規劃(Planning):馬基維利認為這是最危險、最容易失敗的階段。危險來自於「洩密」或「輕率」。必須找到絕對可信的盟友,但你很難判斷誰真的可信,而且盟友越多,洩密的風險就越大。
- 執行(Execution):到了行動的當下,危險來自於「混亂」與「恐懼」。例如,臨時改變計畫、執行者突然膽怯、找錯目標,或出現了意料之外的阻礙。
- 餘波(Aftermath):馬基維利特別指出,即使你執行成功,危險也還沒結束。最常見的失敗是「餘波」,你可能會被倖存的盟友背叛,或者被擁戴前任君主的人民反撲。
在陰謀三階段中,大多數人在規劃階段就失敗了。他們要麼太衝動,沒有仔細思考;要麼太謹慎,永遠無法開始行動。而 Thiel,作為一個訓練有素的棋手和投資人,深知規劃的重要性。
這也會是本期的重點:如何花五年時間等待完美案件出現、策劃整場陰謀。
(執行和餘波階段,分別會是下兩期的主題)

十年陰謀的起點:一篇文章、一則留言引發的衝突
這場十年的陰謀,都源自一篇文章,我們必須回到那個改變一切的時刻。
把時間倒回到 2007 年,這時的 Peter Thiel,還不是無人不曉、大眾熟悉的科技投資者。
這時的他,是 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是 Facebook 的第一個外部投資人,也剛創立了 Palantir。在矽谷的菁英圈子裡,大家都知道他;但在公眾視野中,他仍然是個相對低調的人物。
Gawker 的那篇文章,試圖把 Thiel 推向公眾,改變這一切的形象。這篇文章本身並不長,但它的語調充滿了嘲諷和戲謔。Owen Thomas 寫道,Thiel 的性取向在矽谷是個「公開的秘密」,暗示他的不願公開是一種虛偽。
但真正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並非這篇文章本身,是 Gawker 創辦人 Nick Denton 在留言區的回應。
「關於 Thiel 的性向,唯一奇怪的是:他到底為什麼要如此偏執地隱藏其性向這麼久?」Denton 寫道。這同時也在暗示 Thiel 不願公開的理由:是因為他有心理問題、因為他無法接受真實的自己。這種說法不僅侵犯了 Thiel 的隱私,更質疑了他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整性。
這舉動實際上看來也非常不尋常。對於身為一位創辦人兼媒體的出版人來說,在自家刊物的留言區中發表評論和猜測,就從一般的新聞標準來看是蠻奇怪的。
「這從來都不是針對 Owen Thomas 的文章,」Thiel 後來承認。「而是針對 Nick Denton 的評論。」
隱私還是公共利益?
這篇文章為什麼會引發如此強烈的反應,需要理解 Thiel、Denton 對隱私和秘密的看法。
Thiel 曾經寫道:「所有成功的公司都有秘密。」對他來說,秘密是不需要被揭露的,它是競爭優勢的來源。在商業世界如此,在個人生活中也是如此。
他的性取向並不是什麼秘密,他的父母知道,他的朋友知道,他的同事也知道。但他選擇不公開,因為他想要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科技投資者」,而不是「最好的同性戀科技投資者」。
對 Thiel 來說,這是一個關於控制和權力的問題。他有權決定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公開自己的私生活。而 Gawker 文章的出現,卻剝奪了他的選擇。
但在 Nick Denton 眼中,這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
Denton 相信,在數位時代,透明度就是民主。有權勢的人,尤其是像 Thiel 這樣有影響力的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公眾檢視。秘密是腐敗的溫床,只有透明才能確保權力的正當性。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
- Thiel 認為:隱私是自由的基礎,秘密是權力的來源
- Denton 認為:透明是民主的保證,秘密是權力的濫用
兩人都認為,控制秘密就是掌握權力。但他們對於誰應該控制秘密,有著根本的分歧。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Thiel 不理解的是在當時他幾乎不存在於公眾視野中。對大眾來說,他們根本不知道 Peter Thiel 是誰,更不用說他的私生活了。
Gawker 的文章改變了這一切。它不僅揭露了 Thiel 的性取向,更以一種嘲諷、戲謔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讓 Thiel 感到被羞辱,被剝奪了尊嚴。
「這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全面攻擊,」Thiel 說。「我從來沒有以任何方式對這些人做過任何事。從表面上看,這篇文章只是為了曝光我。」
但更深層的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 Gawker 要這麼做?為什麼 Denton 認為這舉動是合理且道德的?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深入理解 Gawker 這個媒體帝國。

PayPal、Palantir 和 Founders Fund 共同創辦人 Peter Thiel
Gawker Media 究竟是媒體還是八卦部落格?
為什麼 Peter Thiel 花了十年時間、投入數百萬美元來摧毀 Gawker,得先來介紹 Gawker 是什麼,它代表什麼,以及為什麼它在 2000 年代的媒體圈如此具有影響力,同時也如此令人憎恨。
Gawker Media 是由 Nick Denton 在 2002 年創立。Denton 一位牛津大學畢業的英國企業家,曾經是《金融時報》的記者、在矽谷做過幾年科技記者。後來出來創業,最早創立的第一個網站 Gizmodo 專注於科技產品,在四個月後便創立了 Gawker,一個專注於揭露秘密、傳播八卦的平台。
《Conspiracy》作者 Ryan Holiday 的形容更是貼切:「科技或許是 Denton 的初戀,但很多人會說他揭露、投擲炸彈的慾望才是他的真愛」。Gawker 的基因也深植於 Denton 對科技的觀察、對秘密與八卦的渴望,最終塑造了一個既精明又叛逆的媒體品牌。
Gawker 從來不只想做一個網站,他們想要建立一個媒體帝國。到了 2007 年 Thiel 被報導的時候,Gawker Media 已經擁有多個垂直網站,像是:
- Gawker:紐約名流和媒體圈的八卦
- Valleywag:矽谷科技圈的醜聞
- Deadspin:體育界的爆料
- Lifehacker:生活技巧和科技評測
- Kotaku:電玩遊戲新聞
Gawker 的願景很簡單:揭露那些有權勢的人不想讓你知道的事情。每個網站都針對特定的讀者群,每個網站都有自己的編輯風格,但它們都共享同一個核心:挑釁、爭議、不按牌理出牌。
納斯達克儀表板:把流量變成競賽
走進當年的 Gawker 辦公室,你會看到一個巨大的螢幕,上面即時顯示每篇文章的流量數據。
這個系統被稱為「納斯達克儀表板」(The Big Board),靈感來自證券交易所的即時報價系統。每個編輯都能看到:
- 自己文章的即時流量
- 同事文章的表現
- 誰是當天的流量冠軍
- 哪些話題最受歡迎
起初,Gawker 和一般媒體一樣,都是按文章篇數付費,但 Denton 很快便轉向了按瀏覽量付費的模式。這些流量數據直接影響編輯的薪水,Gawker 的薪酬制度很簡單:基本薪資 + 流量獎金。你的文章越多人看,你賺得越多。這創造了一種殘酷但有效的競爭環境。
一位前 Gawker 編輯回憶:「每天早上走進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看儀表板。如果你的文章在前面,你會感覺很好。如果落後,你會想盡辦法寫出更爆炸性的內容。」
從商業面來看這套系統很成功。把編輯的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完美綁定,到了 2000 年代中期,Gawker 每月有數百萬的瀏覽量,年收入達到數千萬美元。但這也創造了一種扭曲的激勵機制:追求流量變得比追求真相更重要。
當寫作不再是一門手藝,變成一種獲取積分的競賽。文章的主角不再是新聞人物,而是螢幕上的角色;讀者,則變成了可以量化的積分。
在這種機制下,獲取最高流量的捷徑就是揭露隱私、製造醜聞,特別是針對名人的醜聞。在這獎勵制度下也形塑出一種新的編輯原則。

Gawker 編輯原則:每篇文章都要有一絲惡意
一位前編輯描述 Gawker 的內容會議:「沒有冗長的討論,沒有法律審查,沒有複雜的編輯流程。Nick 會問:『這故事有趣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去寫。」
在 2000 年代初期,這是個革命性的概念。傳統媒體往往對名人、政治人物、企業高層保持一定的尊重和距離。他們會報導醜聞,但通常會等到事情已經公開化、有足夠的新聞價值才會報導。
Gawker 不玩這套。他們的編輯哲學可以總結為一句話:「這有趣嗎?那就發表。」但他們的編輯哲學不僅是有趣這麼簡單,甚至發展出一套獨特且具攻擊性的報導方法:
- 嘲諷又攻擊的寫作風格:「Snark」
Gawker 的核心武器是一種被稱為「Snark」的寫作風格。這是一種將權威與精英解構成荒謬符號的語言藝術,一種包裹在幽默外衣下的蔑視。
這種風格巧妙地迎合了讀者對權威的質疑與不滿。當你看到一個科技大亨被描繪成虛偽的偽君子,當你看到一個名人的完美形象被撕碎,你會感到一種釋放,原來這些高高在上的人也不過如此。
Gawker 有一篇文章的標題完美總結了這種態度:「當個憤世嫉俗的人沒關係,因為一切都很糟糕」。這不只是一種寫作風格,更是一種世界觀。
這裡不得不佩服 Denton 的招募方式。要如何在沒有 AI 時代下,讓人一天寫出 10 多篇充滿攻擊性、嘲諷性的文章:擅長招募那些年輕、懷才不遇且對現狀充滿憤恨的寫手。這些人通常來自名校,聰明、有才華,但在傳統媒體體系中找不到位置,或者對傳統媒體的虛偽感到厭倦。
他們是「創意下層階級」——有能力卻沒有權力,有野心卻沒有管道。Denton 將這群人的怨氣(法文稱為 ressentiment,一種深層的怨恨與不滿)轉化為極具感染力的內容。
這些編輯不只是在報導新聞,他們是在表達一種階級的憤怒。每一次揭露名人醜聞,每一次嘲諷權貴,都是一次象徵性的反抗。
- 「無權限、無偏袒、無分寸」
Gawker 旗下體育網站 Deadspin 有一句口號:「News Without Access, Favor, or Discretion」(無權限、無偏袒、無分寸的新聞)。這句話完美詮釋了整個 Gawker 帝國的核心運作原則。
在傳統媒體中,「權限」(access)是關鍵資產。你需要與消息源維持良好關係,你需要獲得專訪機會,你需要被邀請參加活動。但這也意味著你必須遵守某些潛規則,不能寫太過分的東西,不能得罪重要人物。
Gawker 完全拋棄了這套遊戲規則。沒有權限?那就意味著我們不欠任何人人情,不需要顧慮任何關係。 沒有偏袒?那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攻擊任何人,不管他們多有權勢。 沒有分寸?那就意味著我們可以說出那些傳統媒體不敢說的話。
在 Denton 看來,缺乏這些東西是優勢。這讓 Gawker 能夠報導那些其他媒體因顧忌人脈或行業規則而不敢觸碰的故事。
- 「戰斧式新聞學」:獵取祭品的遊戲
但 Gawker 最具爭議的,是他們的報導方式被稱為「戰斧式新聞學」(Tomahawk Journalism)。這個詞源自北美原住民的戰爭傳統,戰士們會取下敵人的頭皮作為戰利品。在 Gawker 的語境中,這意味著他們的目標不只是報導新聞,而是獲取「祭品」(scalps)。
來自 Gawker 旗下網站 Valleywag 的內部備忘錄,直白地寫道:「每篇文章都要有一絲惡意」(Every article should have a little malice)。
當 Gawker 報導一個故事時,他們不只是想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他們想要摧毀某個人的形象。他們想要讓讀者看到這個人最糟糕、最脆弱、最虛偽的一面。他們想要讓這個人成為笑柄,成為受害者,成為祭品。
這種報導方式將新聞變成了一場獵殺遊戲。每個被報導的人都是潛在的獵物。
- 留言區:更深的惡意
如果文章本身還不夠狠,Gawker 還有一個祕密武器:留言區。這實際上也是我們在前面提到不尋常的地方。
當記者想要暗示某些事情,但又無法在正文中明說時(即使是 Gawker 寬鬆的標準也有界線),他們可以在評論區推波助瀾。編輯們會在留言區暗示、揣測、鼓勵讀者挖掘更多資訊,製造更多的關注度。
這是某種「從讀者端推動故事」的策略。當正文不能說的,就讓留言區來說。Denton 自己也經常在評論區活動,他會針對某些人物發表評論,提出質疑,引導討論方向。就像他對 Thiel 的那則留言一樣,表面上只是好奇,實際上是在建構一個更具殺傷力的敘事。
不知道看到這的你,是不是眉頭緊皺(我在寫這段也是)。
Gawker 編輯風格也引來了大量批評,同行記者、競爭對手、業界領袖都批評這種 Denton 發明的編輯風格。有評論者甚至說,「我們在等待第一個因為 Gawker 報導而自殺的受害者」。就連 Gawker 內部也有人對這種做法感到不安。
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編輯策略對於商業、生意來說,實在非常有效。能夠在短時間、用極低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注意力,從中賺到更多的錢。

Gawker 創辦人 Nick Denton
從沒人能贏到決定讓 Gawker 徹底消失
「要開始,你必須研究殘局,」Capablanca 的名言在這階段顯得格外諷刺。
















